诗词鉴赏《两宋词·秦观·木兰花慢》秦 观
秦 观
过秦淮旷望①,迥萧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②,吟鞭醉帽,时度疏林。秋来政情味淡③,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渔村。望断衡门④。芦荻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 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
江山秋色图(局部) 【宋】赵伯驹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本词编年,《秦观集编年校注》定在元丰年间,以为是作者游金陵时作,“作者游金陵之诗文,《淮海集》中未载,此词或是回访王斿之作”,但是未考出具体时间。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则编年在“元丰五年(1082),秦观溯江西上,谒苏轼于黄州,途经金陵赋此”,两说并无直接矛盾,可互参。本词《淮海集》未载,底本从宋赵闻礼《阳春白雪》卷一中录出。
整首词描绘了作者经过金陵秦淮河时所见的景色及当时的所感所思,抒发一种清旷而凄凉的感情。上阕重在写清幽之景和旷达之情。开篇“过秦淮”一语交代时间、地点,“旷望”二字既写视野之空旷,也暗喻作者心情之舒畅,而“迥萧洒、绝纤尘”正是这种景色与心情的双重体现。这两句的描绘,主要突出一种清空、洁净的感受,以此来衬托作者内心的平和、空明。“爱”字以下三句把重点略略转到作者的心情上,但依然借写景来表达。词人看着这清新的景色,听着风中隐约的蟋蟀声,心情已非常舒畅,此时这一片疏林中,又有一些旅人、醉翁往来行走,更添一份平和安然。于是下二句的重点就在一个“淡”字上着笔。“秋来”点出具体的时间,为下文写萧瑟之感做好铺垫,而此处用一“淡”字修饰,与“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句共同表现出淡薄、迷离又悠远的意境。从开篇到此,作者所写景物的特色从清旷到平和再到淡薄、迷离.感情渐趋低沉。作者此时开始有了“行旅”的艰辛寂寞之感。“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是说今人的客愁,正与古人一般。但作者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说千百年来行旅的愁苦,仿佛都总和起来加给了现在的行人(也就是作者自己),这体现了此时作者客愁之深。
到下阕,景色与感情越来越趋于凄凉萧瑟。从“渔村。望断衡门”二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观察地点仍然在秦淮附近,或者是在秦淮河的客舟之上。“望断”二字很有意思,与上阕开篇“旷望”二字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作者感情变化的轨迹。“芦获浦、雁先闻”写水边的芦荻花与空中秋雁的哀鸣,这是前人写客愁的惯用意象,烘托出一种孤独凄然的旅途滋味。“对触目凄凉”句引领下文的全部景色描写,“触目”犹言满目、处处,其实景物本不凄凉,是缘于作者内心的凄凉而变得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二句描写秋天来临之后,岸边蓼草、浮萍的衰败,“红凋”“翠减”用词极具婉约派特色。“凭高”句写从高处远望群山时所见的暗淡凄迷的景象,作者视角似乎有了变动,转向了更远的地方。从下文看,观察地点似乎是在“楼上”,这个楼既可能是水边城楼,也可能是楼船之楼。“便无情、到此也销魂”直接写作者内心的感受:无情人也会销魂,那么自己这样的有情人只怕要更加断魂了。最后“江月”二句尤其委婉。“念远”一词点明作者客愁的来由是因为想念远方的家人,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文“望断衡门”一句的含义,它实际上暗含着对家乡的思念。江月似乎懂得人的心思,怕过分思家的旅客在高楼上觉得孤单,于是早早爬上楼顶的天空,来陪伴孤独的旅人。这样的月亮是多么体贴,可同时又多么令人伤感。孤独之时,只有江月相伴,恰恰是极大孤独的表现。
全词的描写非常细腻,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极具波折,给人无穷的回味。作者在写景抒情时,注意二者的紧密融合,加之全篇文辞优美,表达生动,具有一流婉约词人的鲜明特色。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说:“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不敢说秦观高过苏轼,但“辞情兼胜”一语,并不夸张。(姚苏杰)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夏珪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