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满江红》辛弃疾
辛弃疾
暮 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①。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②。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③,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④,彩云依旧无踪迹⑤。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⑥。
注释 ①清明寒食:春天的两个节气,清明在农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②狼藉:形容落花满地。③刺桐:一名海桐,早春开花。④尺素:指书信。古人把信写在尺把长的绢帛上。⑤彩云:比喻行人踪迹不定。⑥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恨别词,主题与《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相近。这种题材是宋词中最为常见的,但在稼轩集中属于变调。《祝英台近》一词写得婉媚灵动、妙趣横生,让人充分领略了词人化刚为柔的一面和无往而不适的笔力。相形之下,本词没有运用新奇的手法,没有惹人垂怜的梦话和娇嗔,作者只是平静地将闲愁娓娓道出,景物和情绪顺势铺展,不紧不慢,水到渠成,形成一种平实、平和、平易而不平淡的风格。写景紧扣晚春特征,以平实的陈述方式展开;写情亦无新奇,平常而真切。全篇几乎不用典,平易晓畅。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根据“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两句推测本词作于辛弃疾南归后的第二个暮春,也就是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的春天,当时他尚在江阴签判任上。隆兴元年夏,孝宗采纳张浚的建议,对金发动军事进攻,初战小捷之后,金方以重兵反击,符离之役,宋师全军溃退。《笺注》认为词中的“一番风雨,一番狼藉”即暗指符离之惨败,这一看法略嫌证据不足,本词究系何年之作,未可确论。
前片起句与稼轩在孝宗淳熙初年所作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十分相似,那首词是他由江西发舟,赴京上任途中顺流驻泊安徽东流县时所作,词作念昔怀人,极缠绵婉曲之致,是稼轩婉约词的代表。开篇的“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与本词起首两句一样,都在交代时节的同时为下面的追忆作了铺垫。一个“又”字提示了“前事”的存在,具体为何事则只有抒情主人公自己知晓。又过清明,既感叹流光飞逝,又透露出自己期待的人或事迟迟没有出现的失望。《祝英台近·晚春》一词将伤春与怀人结合在一起,上下片基本都是先忆别、盼归再伤春的结构,本词则是上片写暮春,下片忆离人。即将离去的春天让人分外留恋,留恋那春花烂漫的美好,春天的离去总教人自然联想到人的离去,想到美好的共处时光不可再得,因而暮春成了最适宜念昔怀人的时节。
风雨过后,落红狼藉,词人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祝英台近·晚春》),东坡“恨西园、落红难缀”“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花落尽,取而代之的是满园的清阴。刺桐花开过之后,春寒就丧失了威力。上片对于时节和景物的一系列叙述显得很客观很平静,可不知不觉间春归人去的感伤正在悄悄酝酿。过片的“空相忆”直接点出主题,“闲愁极”亦是词中最常见的用语,换头的四个三字句,不避通俗、不求含蓄,无遮无掩地说出来,自有一份从容在其中。流莺乳燕和尺素彩云两组事物都与“消息”有关,而暗中又形成对照的关系,将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刻画了出来。念远怀归之人既害怕流莺乳燕窥破自己的心事,唧唧喳喳地将心中消息暴露出来,又害怕见不到尺素和彩云,得不到离人的消息。《古诗》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晏幾道《临江仙》又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尺素是远方之人寄来的书信,彩云则象征着离人的踪迹。“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望断萋萋平芜,不见归人踪迹,“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直教苦苦思念、殷殷期盼之人再无勇气登楼远眺。(刘珺珺)
集评 清·陈廷焯:“亦流宕,亦沉切。”(《云韶集》卷五)
王世祯放鹇图 【清】 禹之鼎 故宫博物院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