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黄庭坚·瑞鹤仙》黄庭坚
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江山楼观图(局部) 【宋】燕文贵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词有两个独特之处。第一,它是一首隐括词。所谓隐括,就是把已有的历史典故(散文)、诗、词等作品重新组织,“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苏轼文集》卷五九),变成一首新词的创作手法,这首新词就被称为隐括词。这种词体的开创者是苏轼,作为苏轼弟子的黄庭坚,也写有一定数量的隐括词。隐括的目的多是为了能够和乐歌唱,因此在内涵等方面并无多大创新之处,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能够切合词体自身特点的出色作品。第二,本词使用了“福唐独木桥体”,全词用同一个字押韵,属于“全独木桥体”,黄庭坚的《阮郎归》(烹茶留客驻金鞍)词隔句押同一个字,属于“半独木桥体”。
黄庭坚此词隐括的对象是北宋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对黄庭坚来说更是值得崇敬的前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仅是他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更是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隐括这篇文章,黄庭坚不仅需要抱着极大的敬意,还要有极大的才气,是有相当压力的。不过这首词向来被认为隐括得比较成功。
首句“环滁皆山也”用《醉翁亭记》原文,写滁州的整体空间环境,语言简洁而气势宏大。相传欧阳修曾数次更改首句,最后才确定用这种简笔勾勒全景的方式开头。黄庭坚照搬此法,非常恰当。“望蔚然深秀”两句由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减缩而来,词句虽减而意味未减,把读者的视角从全景的俯瞰集中到蔚然深秀的琅琊山上来。接着视角进一步具体化,进入了琅琊山中,“山行六七里”三句移植自原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删减较多而主体基本完整。此处最可惜的是删去了“峰回路转”一语,使得原文那种由渐进到主题凸显的转变失去了新奇感。不过这只能说是白璧微瑕,毕竟词体受篇幅限制,作者只能舍小取大。“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改编自《醉翁亭记》最著名的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后人多赏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而黄庭坚独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谓慧眼独具,因为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的最大感情基调,正是山水之乐。写到这里,本词的角度已经从全景式描写到了局部景色的描写,由陪衬景物的描写到了主题景物的描写,最终又对主题景物进行了深层含义的剖析。这结构与《醉翁亭记》完全一致,显得工整完美。接下来,要开始具体描绘醉翁亭四周的景致,“更野芳佳木”三句,承一“乐”字而来,写醉翁亭所蕴涵的山水之乐。这一句词就概括了原文的第二段,把原文细致精美的描绘,变成了简洁的勾勒,虽然表现力有所减弱,但却显得婉约含蓄。
词的上片写山水之乐,下片则写“与民同乐”之乐,这也是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表现的最终主题。“游也”二字开始下阕,极为简练。它概括自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数句,在含义上有较大不同。原文是体现滁州人民安乐的生活,在本词中则作为总起,引出下文的太守欢宴。
以下几句,打乱了原文的顺序,很能体现黄庭坚的匠心。“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觥也”三句接着“游也”二字来写,描绘了太守欢宴时的情状。“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则用对比手法再次强调了宴会之欢乐。“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三句,用一个否定句式,把太守之所以欢宴的原因写出来,交代了本词的主题。最末三句交代太守的姓名以及亭名的由来,让读者读其词而想见其人,意味深长。由于词的篇幅所限,作者无法完全包容《醉翁亭记》的内容与思想,因此在最后采用打乱原文顺序、择要重新排列的方法,虽然变得简略了,但是中心思想没有减弱。这种改造,需要很大的功力,而黄庭坚做到了。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所作,表现的是他超越名利、天人合一、与民同乐等思想。这种思想在宋代文人中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苏轼、黄庭坚等人即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尽量尽其所能造福人民,不被外在的屈辱所折服。黄庭坚隐括《醉翁亭记》的用意,也是以此来表白自己的这种心迹。
这首词在艺术技巧上有很独特的地方,隐括词的内容本身很难创新,但在表述方式上,却可以有所创造。《醉翁亭记》共用二十一个“也”字煞尾,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黄庭坚抓住这一特征,非常巧妙地使用了独木桥体,以“也”字押韵,既保持了原作的神韵,又使它更加适合词作咏唱的特点,可谓巧妙至极。(姚苏杰)
链接 福唐独木桥体。通首用同一字押韵或同韵字占半数以上的一种特殊词体,谓之福唐独木桥体,省称福唐体,也称之为“同字韵”“长尾韵”。从现存作品来看,这种词体名称最先见于北宋黄庭坚《阮郎归》词题“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既云“效”,可见此体并非创始于黄庭坚,它的出现应在黄庭坚之前,可能在北宋前期即已产生。所谓“独木桥体”,意渭此体用同字押韵或以同字韵相间使用,其奇险如同走独木桥一般。至于“独木桥体”前面冠以“福唐”二字,其意难解,可能是指代创体之地。据史书记载,唐置万安县,后改福唐县,五代闽时改福清县,在今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宋时多以福唐指代福州,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下记“君谟蔡公出守福唐”,即指福州。据此,则“独木桥体”应出自福唐或福州等地,创体于福建词人之手,故以“福唐”冠其名。清人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谓黄庭坚此词“不知何体也,然犹上句不用韵。至元美道场山,则句句皆用山字,谓之戏作可也。”《阮郎归》一调上下片各四句,凡八韵,乃句句用韵。黄庭坚此词皆于偶句用“山”字押韵,奇句用它字叶韵,同字韵占全篇韵数的一半,而且是同字韵相间使用。此即刘体仁所谓“上句不用韵”之意。又清代万树《词律》卷四吴文英《阮郎归》词下载杜文澜按语云:“黄山谷此词全用‘山’字为韵,辛弃疾作《柳梢青》词全用‘难’字为韵,注云:‘福唐体,即独木桥体也。’”此外,现存宋词中类似此体的作品还有:黄庭坚《瑞鹤仙》隐括欧阳修《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韵一首,方岳、赵长卿《瑞鹤仙》同押“也”字韵各一首,石孝友《惜奴娇》全用“你”字韵一首,蒋捷《声声慢》全用“声”字韵一首,以及辛弃疾、蒋捷等仿“楚骚体”用“些”字韵等,后人也多认同为福唐体。(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