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仲殊·南歌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仲殊·南歌子》仲 殊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陆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鉴赏 这是一首抒发怀旧情绪的小词,也带有浓浓的客愁。作者大概此时已在异乡客居多年,故词中有“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等语。

词的上阕写作者客居他乡所见的种种景物,表达一种凄凉之悲。“十里青山远,潮平陆带沙”二句展现了一幅极宏大的山水图:十里青山在远处隐隐约约,一条大江蜿蜒流过,潮水涨溢,在岸边冲起一层河沙。作者在这里既有大笔的勾勒,又有工笔的细描,显得张弛有度。接着“数声”一句过渡,写作者的所闻所感,“啼鸟怨年华”用了拟人的手法。鸟怎么会用叫声来抱怨年华的流逝呢,这是作者心中本有愁绪,所以听到鸟啼也觉得叫声中充满了忧愁。“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通过叙述现实来直抒胸臆,“又是”二字说明不止一次,说明“凄凉时候、在天涯”时间之久,同时也意味着愁绪之深。

下阕开始时依然写景。“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二句历来为人称道,二句对仗极工整,声律极严谨,故明人沈际飞评价说:“‘白露’两句,初唐律诗。”二句所展现的场景也非常优美,白露、清风给人以清凉之感,符合初秋的气候特征,一个“收”字一个“衬”字可见作者炼字之功,原本静态的景物因此有了动感,让人如临其境,有阵阵凉意扑面而来。作者抓住了季节变换时的自然细节,把秋意写得真切、灵动。“绿杨堤畔闹荷花”句场景转换,前文的景物全部都是自然的,这里的“绿杨堤”“荷花”则显出一丝人的迹象。这句的一个“闹”字用得绝妙,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一〇说:“子京‘红杏闹’,仲殊‘荷花闹’,若相袭也。”“子京‘红杏闹’”是指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它描写了红杏盛开时给人的热闹印象。后人激赏此句,称宋祁为“红杏尚书”。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四十六条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钱锺书在论述《通感》时即以这个“闹”字为例,说它“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绘成好像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两句都是‘通感’或‘感觉移借’的例子……不过,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刻、更细致的体会,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颖、奇特的字法。”仲殊本词的这个“闹”字,与宋祁的那个“闹”字有同样的效果,它描绘荷花涨满池塘之时热闹、繁盛的场景,新奇而充满动感。

结句写回忆,虽然它在全词的最后,却是全词的中心。沈际飞《草堂馀正集》说:“‘沽酒那人家’,情思都在那里面。”所谓的“情思”包括有年华逝去的哀伤,物是人非的悲凉,客居异乡的孤寂等等。这些感情虽然都包含在上文的景物描写和叙述中,但通过最末一句的含蓄一笔,这些感情便忽然澎湃起来。读完全词,掩卷细品末句,觉有无限意味在其中。(姚苏杰)

集评 明·陈霆:“僧仲殊好作艳词……然殊诸曲,类能脱绝寒俭之态。如《南歌子》云:‘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此等句,何害其为富冶也。”(《渚山堂词话》卷二)

明·李攀龙:“追思远人,追忆往事,委婉真切,堪当一‘悲秋赋’。”(《草堂诗馀隽》卷一)

溪山秋色图 【宋】 赵佶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北宋科学家对潮汐的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人早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月亮的运行和潮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北宋时期,科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更加深入,其中著富盛名的当数燕肃和沈括。燕肃生活于公元十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他曾明确地指出:当月亮在子时或午时经过子午线,潮最高;当月在卯时或酉时经过子午线,潮最低。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更是明确地认识到潮汐的时间与具体观察地点有关,指明“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