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震·蝶恋花》张 震
张 震
惜 春
梅子初青春已暮。芳草连云,绿遍西池路①。小院绣垂帘半举②。衔泥紫燕双飞去。人在赤阑桥畔住③。不解伤春,还解相思否。清梦欲寻犹间阻④。纱窗一夜萧萧雨。
注释 ①西池:金明池。因在汴京城西而得名,为当时名胜。②“小院”句:指小院丰垂着绣帘。③赤阑桥:在今合肥城南。④“清梦”句:意指想要在清梦中寻找,却还有间隔和阻碍。
城南高隐图 【明】 宋旭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青梅时节,正是暮春天气。作者在这个季节里,触动了敏感的神经,免不了要惜春、伤春。首句交代了时间,为情绪的发生点明背景。“芳草连云,绿遍西池路”是再平常不过的写景言语。“芳草连云”一句是从前代词人那里继承而来,范仲淹有“芳草连天”(《苏幕遮》),秦观亦有“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满庭芳》)的句子。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再次运用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芳草”。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中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之语。草被赋予了思念远方之人的意义。这两句不独是对暮春景物的切实描写,其内在也包含了思念远人的意味。“青草”应当是软的,与绵绵的情思相对应,同时“青草”也是长的,它逐水生长,就如同绵绵不绝的情思沿着悠长的道路伸向远方。“芳草连云”已经表达了情思暗随芳草遍连天涯的意思,但是随后“绿遍西池路”又将此意思作重复表达,更有加重这种思念情绪的意味。
“小院绣垂帘半举”也是暮春时节对庭院物象的典型描写。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帘幕半卷,也正是燕子来时。“衔泥紫燕双飞去”亦承前人名句而来,晏幾道和唐代翁宏都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句。“燕双飞”一方面暗含自我孤单,不能有人如燕双飞之意,另一方面又委婉地吐露出对感情的渴望。词之作者有这份情愫,自然必先有想念之人。“人在赤阑桥畔住”当是指思念之人所居处。此处为虚写,与前面的实写把隐藏在心底的一份情思慢慢地托显出来。面对着暮春的景色,作者略显些许伤感,不完全是春色如许勾起的淡淡愁怨,更有着遥思远人的底色情绪。两者交互渗透,与其如题所说是惜春,不如说是相思怀人,或者两者恰为一体。故而作者说:“不解伤春,还解相思否。”本来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正同于人们青春的爱意,将伤春与怀人相思联系到一起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对情绪的表达,作者似乎意犹未尽。“清梦欲寻犹间阻”,这种情绪可以引入到梦中,在更加广阔虚幻的空间里展现,这也是想把白日不能实现的想法带进来。可惜事实的状况也会阻碍自己的希望在梦中实现,醒来以后听到窗外潇潇夜雨更会引发主人公的种种怅惘。如果说“不解伤春,还解相思否”是经过景物描写的烘托达到一个情绪上的高潮,“纱窗一夜萧萧雨”则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开始热烈的情感拉远来看。作者用梦的虚幻无定与夜雨的清晰可闻对比,将心理状态表现得更加完整,处理得更加妥帖。(许中科)
链接 宋代的桥梁建筑。宋代是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全盛时期。桥梁建造技术日臻成熟,在传统拱桥与梁桥建造方面,出现了不少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宋代建造的桥梁数量很多,尤其是在宽阔水面建造了不少大、中型桥梁。其中,北宋一狱卒发明的叠梁结构虹桥,北宋蔡襄主持建成的筏形基础、植蛎固基的泉州洛阳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享有盛誉。
宋代木拱桥的代表作为汴梁虹桥,建于北宋,为叠梁拱,不用支柱,既易架设又便于通航。此虹梁结构在当时是一种特有的新型结构,整体造型轻盈,宛如长虹飞越河上;且构造较简单,构件能按设计尺寸预制,装拆均便捷。故其既被称为虹桥、虹梁,也被称为飞桥、飞梁。此桥设计严谨,构造精巧,显示出高度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此长跨径木桥建筑是桥梁建筑中的杰作,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梁桥则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最具代表性。洛阳桥建于北宋,位于洛阳江入海口,水急浪高,江面开阔。于此险恶地段建桥,史无前例,故需解决诸多技术上的难题。为使桥梁基础稳固,建造时首创“筏形基础”,此为桥梁史上一大创新,是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声;桥墩亦用石块砌成,迎海一面砌成尖劈状,以减弱海潮对桥梁的冲击力;而为使桥基与桥墩连接稳固,桥工创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使其二者依牡蛎壳而相互连接为坚固整体;于石梁架设时,则创用浮运架梁法,即利用潮汐涨落,借助简单器械,通过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使巨型石梁就位,此法于现代桥梁工程中亦被广泛运用。洛阳桥的建成,开创了于江河入海口处造桥的先例,其虽历百次以上地震、海啸和台风侵袭,至今仍横跨于洛阳江上。
于洛阳桥建桥技术基础上,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南宋时泉州形成了一个建桥热潮。在南宋一百五十多年中,泉州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梁桥,总长度在五十里以上,长五里以上的就有三四座,最长的达一千丈以上。因此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