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苏轼·浪淘沙》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浪淘沙》苏 轼

苏 轼

探春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注释 ①探春:早春郊游。唐宋风俗,正月半后,争至郊外宴游曰“探春”。②暗如倾:暗香如倾。③芽未吐:指花已有骨朵但还没有绽放。④绮陌:指风景美丽的田间小路。⑤“雪霁”句:指雪停后明朗的景象。⑥东君:指司春之神。

鉴赏 苏轼虽是豪放词开山之祖,但实际上他的词作风格并不仅限于豪放,甚至可以说他的大部分词作不能用简单的“豪放”一词来概括。明代张綎《诗馀图谱·凡例》后按语云:“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张綎说“多是豪放”,言外之意苏轼词不全是豪放,而“气象恢弘”也远不足以概括苏轼豪放词作的特色,在他某些豪放词作中也有“词情蕴藉”的特点。这首作于熙宁五年(1072)杭州通判任上的小词,就是苏轼词中比较偏离豪放风格的一首,它也可以说是苏轼早期“清丽”(张炎《词源》卷下)词风的代表。

全词的结构是典型的三段式:总领——铺叙——结尾。头两句总领全词:寒冬将过,大雪初晴,春意略现,作者怀着新奇的心情出城赏玩,“试探”二字可以想见当时他的心境。接下去数句是铺叙所见的“春情”。作者游玩的顺序是从城内到城外再到郊区乡村,因此前两句还有“墙头”“槛内”等场景,后两句则已经是“绮陌”“前村”了。“墙头红杏暗如倾”句化用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但却用其香气来凸显春意,红杏的暗香倾倒而出,扑鼻而来,无法掩盖,这颇似后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的描绘。“绮陌”一词虽然前人已用,但用在这里形容大雪初霁后的田间小路如绮罗一般明净纤细,非常合适。最后两句是总结,其中“东君”句是总结前五句,“料想”句是总结全诗:作者出城试探春情,看到的并不是满眼的春意,而是一幅幅暗含春情的景色,所以才说“东君用意不辞辛”;既然现在从外观上还看不到满眼的春意,那么作者只能凭某些征兆来推测春意,而“吹绽梅英”正是这种征兆。最末句可能是实写作者所见,但更可能只是作者的猜想。那么接下来作者为了发现“春光先到处”,是否会继续去寻找那吹绽的梅英呢? 这是一个留有余味的结尾。

旸台看杏图 溥伒

这首小词写得很精致,尤其是写景那几句,宛如一幅幅图画,工笔细描又不失神气。这首词离“豪放”颇远,但是却很能体现苏轼词的别样特色,那就是他“雅化”和“诗化”的情形。词中文雅的用词,如诗一般的立意和结构,都呈现出清丽明快的特色。(姚苏杰)

链接 苏轼通达兼蓄的诗学观念。在对待前贤文学遗产的态度上,苏轼显得非常通达,他对各种诗歌风格都能欣赏并兼蓄,他曾在《书黄子思诗集后》称赞“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同时还赞美“苏(武)、李(陵)之天成,曹(植)、刘(桢)之自得,陶(渊明)、谢(灵运)之超然”,“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而苏轼在诗歌艺术规律的探究上,也卓有成就,比如他独创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等艺术观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巨大。

苏轼大赞“胸有成竹”的文同。文同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尤擅画墨竹,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完全得益于他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长时间的观察,这就是文同著名的“胸有成竹”理论。对此,苏轼曾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有过非常经典的记载和论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自此以后,“胸有成竹”这一理论被广为流传,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艺术和技艺的创作之中。

“墨竹”传统的开创者——文同。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世称石室先生,梓潼(今属四川)人。元丰初年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工书画,尤善画墨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是他的真迹,画面上一枝墨竹,由左上斜向右下方,呈弯曲之状。画作的笔法严谨而潇洒,枝叶劲挺繁密,繁而不乱,密中有疏,竹叶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墨色清润,阴阳向背层次分明,开后世墨竹之先河。包括苏轼在内的许多画家画竹多深受他的影响。

自称“墨戏”的文同《墨竹》。文同开创了中国古代画史上“墨竹”的传统。他经常把自己画的墨竹称为“墨戏”,强调画作“托物寓兴”。他笔下的墨竹,能曲尽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形态和变化,而且更注重表现竹子耐寒燠、抗冰雪的坚贞之姿,是中国文学中“比德”美学手法在他画作中的具体体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