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七言诗·鄂州南楼书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原诗今译】
纵目四望,山色接连着水光,
倚靠栏杆闻到十里荷花清香。
清风和明月没有人去爱怜啊,
同着香气由南飘来一阵凉爽。
【鉴赏提示】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无论穷达,内心几乎都有着山林野逸之趣,企望在大自然的名山胜水中领悟人生与宇宙的关系,从而获得升华的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寻找到生命的最高和最终价值,实现对人生真谛的把握。因而山水之美不再纯然是与己无关的客体存在,而是成为人格的映射,主体的观照,生命的折光。无论是庄子返归自然的永恒人性,还是禅宗的人与物迁,随缘自适,所强调的都是这种自然与人生的亲和。
黄庭坚深受禅宗和老庄思想影响,平生坎坷,山水之美理所当然成为他逃开险恶人世的避风港。这首诗正是写他在一个夏日傍晚信步登上鄂州(今湖北武昌)南楼的所见所感,体现出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对人生的思索。
首句“四顾山光接水光”写他登楼后的第一个动作,透露出内心的波澜,若有所寻。他不是夏日消凉懒登楼,而是来寻找精神慰藉的,因此不是消极地等待自然景物“入眼”,而是四下张望,主动寻求。登楼,也许是他公务之余的休憩,也许是为求得官场失意心绪的解脱,但总归是企望在这山光水色中有所发现,来淡化人生的纷扰和创痛。他发现了苍茫的暮色中,绵延的山上飘荡着青苍的岚光,而一望无际的碧水上升起白色的雾气。水光山色,浑然一体,难分难辨。作者连用两个“光”字,意在强调山水的一致,消除不同景物之间的差别,从而暗示物我区分的泯灭消失,为下句铺垫。第二句“凭栏十里芰荷香”写随着夜色加重,视觉印象逐渐被嗅觉所代。芰荷,即荷花。他倚靠楼上的栏杆,从扑鼻的馥郁气味,想象湖中荷田的广阔。“十里”言范围之广,并非确指。在香气的熏染中,他飘飘然陶醉了,心神也许已经与冰清玉洁的芙蓉仙子乘风归去了吧? 人与自然在这里已融为一体,我即是物,物即是我,很有些庄周梦蝶的味道。人与自然差别的泯灭,使他本身似乎也成了自然的一个部分。
末联:“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忽然,一阵爽凉之意,使他从沉醉的境地中清醒。此时,夜色已重,明月高悬,清风徐来。清风带来体肤的凉爽,明月造成心理的清新。透过表面上对清风明月的企羡,可以看到作者对物我相异的烦恼。“无人管”是拟人写法,与“一味凉”构成因果关系。正因为它们无人管辖,自适自在,才可能以清新爽达,天然去饰的面貌光临尘寰。我们难道看不出作者对自己处于熙攘喧扰,为官所管,为欲所牵,如同夏日一样燥热人间的深深的感慨?至此,也许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四顾”了吧。
这首诗写作上有两个特点:一、以立体化的感觉抒写多元化的情思。短短二十八字,写了视觉、嗅觉和触觉,而这三种感觉,又分别与心理上的物物相混、物我相融和物我对立的感受相应,从而使情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二、写景从大处着笔,景物的苍茫旷远与内心的人世沧桑,欲归天地之慨完美地融为一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