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七言诗·观书有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朱熹《七言·观书有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诽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诗今译】

像一面明镜,那半亩见方的池塘,

里边移动着云影,也移动着天光。

我问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明亮,

因为源源不断的河水向这里流淌。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是“观书有感”而发的。他旨在说明读书时,当脑中豁然贯通的时候,书中那精辟的见解、高深的理论,都被自己理解了。为什么会豁然贯通?就是因为善于思索,勤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对这样的体会,诗人不是讲道理,发议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那将写出一篇新的 《劝学》; 而是从自然界中捕捉到具体可感的形象,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首二句,诗人通过深入的观察,描绘了方塘中水的清澈明净,以及映现出的天光云影。“半亩方塘”虽不很大,但诗人用“一鉴开”的生动比喻,突现出了水的清澈明净,从而不仅能映现出“天光云影”,而且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反之,如果塘水既浅且浊,就不会有这样奇妙的反映,至少反映得不会是这样的准确。塘水何以这样既深且清,单看方塘本身,是找不到正确答案的。于是,诗人放开眼界,寻找“源头”。原来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流来了“活水”。三、四句好像只是揭示了塘水既深且清的原因;但“清如”既是对前两句的概括总结,补充了前面所描绘的感性形象,又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问渠那得”和“为有”的呼应,化铺叙陈述为自问自答,使诗句更为生动有趣。

朱熹是理学家,这首诗尤其是后二句绝不是单纯的写景抒情之作,而寓有很丰富的哲理意味。但是,读来却感到它并不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而是一首形象生动,能给人以美感的好诗。原因就在于诗人不是运用逻辑思维,化形象为抽象,讲道理发议论——那是思想家的任务;而是将哲理意味融入自然界鲜明生动的形象中。这种形象又不是哲理的附庸,它不仅生动逼真,具有完整的意境,而且大于哲理本身,读者自可作多方面的联想,本文开头所阐发的寓义,只是其中一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