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浪淘沙》原文赏析
寒食
石径土墙斜,桃李桑麻。纸钱飞处乱啼鸦。闲趁斜阳携榼去,寒食人家。苑树忆天涯,遗恨琵琶。铜驼衰草卧龙沙。汉寝唐陵无麦饭,暮雨梨花。
刘炳是元末明初人,目睹了元蒙王朝的覆亡,这首令词即有感于此而作。
词的上片先写景,而后点明时序,用的是倒插法。这样做,突出了对景物的描写,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印象。“石径土墙斜,桃李桑麻。”二句写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镶着石块,坎坷不平,一直伸展到远处的农舍。几间茅屋,土墙已经倾斜,很简陋破旧。它被各种树木和庄稼环抱着,倒也别有一番风味。平列“桃李桑麻”四种植物,虽然只是略点一二,却也能让我们联想出一幅农家春光图,红艳艳的桃花、白莹莹的李花、翠油油的桑叶、青葱葱的麻苗互相映发,绚丽缤纷,生机蓬勃。“纸钱飞处乱啼鸦。闲趁斜阳携榼去,寒食人家。”这三句追补出作此词时正是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寒食,民俗当给死去的祖先上坟。农夫白天忙于劳作,傍晚了,才抽空提着酒(“榼”,木制的盛酒器具)、趁着夕阳去扫墓。纸钱飞处,群鸦聒噪,争着啄食祭奠亡灵的菜肴果品。这幅情景,引起了在野外踏青的词人的无限感慨。由小见大,他不禁联想到人类历史的兴亡,这就逗出了下片。
“苑树忆天涯,遗恨琵琶。铜驼衰草卧龙沙”三句,感叹元蒙王朝的覆灭。“苑树”,皇帝禁苑里的树木。这里的“苑”指元蒙最初的政治中心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琵琶”,用王昭君故事。晋石崇《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胡乐,有塞外之音。杜甫咏昭君诗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词中“遗恨琵琶”云云则写元人的亡国之痛。“龙沙”,泛指塞外沙漠地区,元蒙即在此崛起。明灭元后,其残余势力又远迁漠北。“铜驼”,本汉代所铸,置于当时洛阳宫门外的繁华街道上。此用晋人索靖慨叹天下将乱,指铜驼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的故事(见《晋书·索靖传》),喻元朝的衰亡。这三句大意是说,在塞外沙漠里,元朝的发祥地上都已是一片衰微破败。遥想当年禁苑中树木郁郁葱葱的繁盛景象,令人怅恨不已。接着,词人大笔濡染,扩展开去,由特殊到一般,申说大凡历史上的王朝,一旦衰亡,无不如此:“汉寝唐陵无麦饭,暮雨梨花。”汉、唐不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大帝国吗?然而,它们早已灰飞烟灭。那些残留的帝王陵寝,很久无人祭祀了,当此寒食,他们的幽灵,连老百姓食用的粗糙的麦屑饭也享用不上。而庙宇殿堂,也无复昔日清净肃穆的气象,惟见暮雨潇潇、梨花零落而已。宋李重元《忆王孙》词有“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本是写闺中女子见到暮雨残花时的孤寂愁苦心情,此词借以抒发兴亡之感,化用得很巧妙。
此词主旨在于抒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它与同题材的词作往往以某一京邑都会、名胜古迹今昔盛衰的情景加以对照的作法不同,而是通过寒食寻春,见农人扫墓,触景生情,联想生发的方式来表现的,构思上另辟蹊径,颇有独到之处。词中对乡村春景的描绘,不事夸饰,平淡真实,亲切有味。此种景象亦远胜过衰败的皇陵禁苑,可见一时的繁华富贵有什么意思呢?上片写实有之景,纯以白描,却能收到工致细腻的艺术效果;下片抒慨,则出之以虚构悬想,用典造境,含蕴层深。这些也都是本词的重要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