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歌·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近代诗歌·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鉴赏

秋 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首诗是秋瑾于一九○五年春,再度去日本时于舟中所作。《秋瑾足迹》中,此诗题为“日人银澜使者索题,并见日俄战地,早见地图,有感。”由此可知,“日人索句”,就是这个“银澜使者”;“战争地图”,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即“战争地”与“战争图”。且“战地”与“战图”是在先后两个时间见到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在东渡途中,船到黄海时,大约有人指点日、俄海战的战场,于是,秋瑾联想起不久前见到的旧俄战争地图,不由地思绪万千,无限感慨。恰在此时,日本使者银澜向秋瑾索诗,她就写下这首洋溢着炽烈的爱国思想和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篇(一说,此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秋瑾自日本归国途中)。

一九○四年(光绪三十年),日俄为重新分割朝鲜和我国东北领土进行了一场不义战争。战场放在我国境内,而清王朝竟宣布“中立”,并划出辽河以东大片疆土为“交战区”,并严防人民起来反抗,听凭帝国主义侵犯我主权,蹂躏我国土,残杀我人民。这就是此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 * * *



以下分联详讲——

首联:乘风“只身挟春雷”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去复来,是指秋瑾曾经两次东渡日本而归国。挟春雷,“挟”,怀抱;“春雷”,是喻指革命力量与意志。此诗自始至终都在畅抒作者自己的热爱祖国的激情和献身革命的精神。开头二句,即抒发了诗人赴日留学,寻找革命真理的豪情。“万里乘风”、“挟春雷”,正是诗人借以呈现自己为祖国献身精神和豪迈气慨的载体。

颔联:岂肯“江山付劫灰!”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这联诗的感情由豪迈转入深沉悲壮。这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了日俄海战的战场,又忆起了早先见到的日俄战争地图,不禁激愤满腔。因此,连用了“忍看”、“肯使”两个反诘的对偶句,表明自己决不让祖国江山改色,人民财富遭劫化灰的坚强意志;同时,对丧权辱国的清廷表示无比愤慨。这诗的忍看与肯使,都是反诘语,即“岂忍看”、“怎肯使”。图画,即地图。移颜色,即指世界地图改变颜色。日俄此次战争,沙俄失败。经美国斡旋,两国签订了重新瓜分我国东北和朝鲜的《朴次茅斯和约》,其中规定沙俄在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等。鉴于此,秋瑾十分愤懑,于是借诗喷发了出来。

颈联:应当“仗才救时”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这里的销,同“消”。时,是指时运、国运。这一联紧接上联而转折,即诗意、诗情由“肯使”转上一层,进入认真思考:怎么才能救国济民? 怎样真能力挽狂澜呢?诗人认识到,当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之际,人们忧心如焚,但“浊酒”是不能消除国忧民困的,救时拯世,还得依靠超群拔萃的英才。出群才,原是由杜诗《诸将》中“安危须仗出群才”句,化脱而来的。引用贴切自然,但观点上,却流露了对历史人物的“唯心史观”的通病,将自己放在救世主的地位,见不着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因。

尾联:拼将“乾坤力挽回”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拼将,拼,同拚,即不顾惜之意。将,动词词尾,如“寄将去”、“拿将去”等。在中间两联中,作者的感情还未达极至,是处于醖酿和压束状态中,未曾“奔放”;在尾联,即不能不喷发而出,把全诗的诗情、诗意推向了高峰,从而点出诗歌之主旨,使诗歌境界来了一次升华。诗人明白无误地亮出了自己的宏伟抱负:即使拼掉十万头颅,也要力挽中华乾坤,务必推翻满清腐朽统治,拯救中华民族。其实,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诗人为之代言而已。诗人在这里的“豪言壮语”,并非空喊的口号。时隔两年,秋瑾即以革命家的崇高志向,鉴湖女侠的豪迈气概和女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完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浩气凛然地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她领导的“光复军”虽然未得成功,但她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所谱写的光辉篇章,永为后世所景仰、所效尤。

* * * *



秋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也是成就杰出的女诗人。她幼年就能吟诗、赋诗,“偶成小诗,清丽可喜”(秋宗章《六六私乘》)。后来,竟成为一位革命家兼诗人,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

她的诗歌创作,可分前后两期,以东渡日本(1904)为界标,此前为前期,约二十多年,其后至就义(即1905年6月),约近三年,为短暂的后期。前期作品多数写风花雪月、离情别绪,也有一些疾俗愤世的作品。自从参加革命活动后,诗情、诗意和诗风均为之大变,其作品,则充满忧国伤时的感慨和舍身取义的心志和誓言,表现了一位诗人的罕有的革命斗志和爱国豪情,诗歌格调雄健奔放,并最终奠定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国古典诗歌,从先秦发展到近代,诗歌这一艺术样式已经成为革命斗争的一种锐利武器。这个特征,在秋瑾的后期创作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她的诗歌基本内容是:忧国伤时,愤恨清廷,为拯救祖国、拯救民族,充满自我牺牲精神,杀身成仁,展望美好的未来。特录她的别一首七律《感愤》如下:

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

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

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

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此诗的思想风格,与我们现在选读的七律《黄海舟中》相仿。它们那种慷慨高歌、爽朗豪迈的风格,也完全说明是一种革命者的革命诗、政治诗,倾向性极强,也塑造了一位革命新女性的形象。这在我国历代女诗人中,几乎可称得上“前无古人,鲜有来者”。她的诗歌最大感染力,在于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那种生气蓬勃的进取、向上精神。

秋瑾运用文艺为革命服务,可以说达到了自觉程度。她除写诗歌鼓吹革命之外,还写了不少通俗的弹词和思想与艺术均为上乘的词,也用来为当时政治斗争服务。如有名的《满江红·小住京华》等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