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贡·踏莎行》原文赏析
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阳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这首词犹如一幅水墨画,在依山环水、渔舟唱晚的背景中,着重表现夕阳斜照、绿槐护绕的“幽人院”。词人选取几组“镜头”,层层烘托“幽人院”环境的幽静恬适。第一组镜头:看和景明时节,溪畔芳甸,莎草繁茂,远远望去,一片翠浪。清晨,露润芳草,更显得郁郁青青。第二组镜头:山峦叠翠,溪流绕山,点点渔舟,顺流而下。第三组镜头随着结伴逶迤而行的渔舟摇向溪头的渔村:夕阳斜照,炊烟袅袅,房舍倒映溪水,形成道道阴影;水面被红灿灿的夕阳所照处,波光闪耀;而避阴处则澄静碧绿。恰如白居易《暮江吟》所写:“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第四组镜头才拉向画面的主体——“幽人院”:院落幽静,绿槐护绕。下面则是两组特写镜头:屋外矮小的栅栏边雄鸡鸣叫,屋内古梁上新燕呢喃,柴门敞开,门前长满了野草蓬蒿。
院内院外,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自在,没有尘世车马的喧嚣,没有纷至杂沓的人群。这是什么去处?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还真漂流着朵朵桃花呢!最后两句,词人运用虚实结合之笔,点明“画意”乃是追求一种没有纷扰的自由恬静的精神境界。“武陵源”,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为桃花源是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所见,故又可称武陵源。此词于二者中选用“武陵源”,是为了避免与下句“桃花乱”重复。
“画面”上只出现了“幽人院”,而那位生活于其中的“幽人”始终没有露面。其实词中处处有“幽人”在。词中所透露出的闲适幽静便是“幽人”(同时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情趣。其中所隐藏、蕴含的闲适之情,对比一下李白的《山中问答》便更加明显:“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诗明朗地表露出他闲居“非人间”的山中那种悠闲自得之趣,而本词则较为含蓄,只在结尾处用“武陵源”轻轻一逗,让读者从前面所写的境界中去体会“幽人”的隐逸闲适之情。“斜阳明灭照村墟”句也让人联想到唐代王维《渭川田家》所写的“斜光照墟落”之景与“即此羡闲逸”之情;还可以联想到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田园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等等境界。词人似乎是有意识地选取这些积淀着特定情趣的意象,来加深本词的历史与审美的内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