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征·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赏析
阅古今名媛诗集
雾锁春风,烟埋秋月,一生心事全休。恰雨窗吊古,检点鸳俦。多少名姝珠泪,虚染就、锦笔银钩。伤情处,金环不见,玉叶空留。
抬头斜阳荒冢,原来是绮阁妆楼。怅尘缘虽破,梦境难收。说甚裁云好手,也几度惊彻鸡筹。沉吟久,知音罕嗣,若个能酬。
古代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在浩浩的诗海里,曾有众多的女诗人如辉煌的列星冉冉升起。沈自征的亡妻张倩倩与继室李玉照,皆为能词女子,清才出众。这首词,就掺杂了词人与妻子平日耳鬓厮磨、吟诗赋词的亲身感受。
“雾锁春风,烟埋秋月,一生心事全休。”一种迷惘、失落之感笼罩开篇,奠定了全词凄伤哀怨的基调。古往今来,多少才女佳人,诗酒花月,笔墨遗香;一生心事,俱托篇章。如今,皆如往日的“春风秋月”,“雾锁烟埋”,模糊难辨。词人深深地叹息古今名媛的多愁善感、心事无限,以及岁月流逝、人世变幻。“春风秋月”比拟闺中人物、诗作的清丽妩媚,引人遐想。隐约秀丽的语言中,融入个人的失意叹惋。下二句,言明感慨所由发。“鸳俦”,喻名留诗集的才女们。词人雨日凭窗,展卷欣赏,名篇佳作,历历在目。吊古幽情,自然而发。于是,词人把感慨引向具体:“多少名姝珠泪,虚染就、锦笔银钩。” “锦笔”,指生花之笔;“银钩”,指书法刚劲有力,合起来比喻名媛诗作的文彩斐然,辞意感人。一部《古今名媛诗集》,内容不外春恨秋悲、伤离怨别。“名姝珠泪”,渗透篇篇诗作。其悲悲切切,感人至深,词人今天读来,仍不觉愁肠百结。一个 “虚”字,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又包含了词人无限的感慨。斯人已逝,唯留斑斑泪痕,点点墨迹。不管她们当年何等艳丽惊人、才华出众,如今皆烟消云散,一去不返。思念至此,满怀凄伤。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悲哀,由衷而来。“伤情处,金环不见,玉叶空留。” “金环”代指古今名姝;“玉叶”,代指她们流传至今的美丽动人的诗篇。“解指玉叶排新句,认得金环识旧身” (元稹《赠严童子》),当为此词所本。词人不堪忍受的就是这种诗稿虽存,伊人不见的现实。反复思念,悲上加悲。上片结句词人直抒其情,前文隐含不露的伤感,得以明确表达。同时,这也是对上片的总束。“物是人非”的悲哀,始终贯穿上片。
过片词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此时,黄昏将临,窗外雨停,斜阳西下。词人释卷小憩,凭窗注目。望着远处掩映于夕阳下的累累荒冢,奇思顿起: 人世沧桑, 变幻莫测, 眼前坟冢堆堆之处,当年或许就是才女佳人吟诗赋词、日常居住的“绮阁妆楼”。这是联想,词人却用“原来是”的肯定语气。其实,这里延续着“物是人非”的悲叹,词人依然沉缅于阅名媛诗引起的情绪波动之中。故信手拈来,以眼前景物,寄心中情思。自然巧妙,新颖别致,似 “异军突起”。但是,词人并未让思路跑远,以“怅”字领起,思绪回到名媛诗作。这些才女们,现实生活虽屡遭不幸,在诗作中倾诉了重重的哀怨忧伤,然而,她们又不断在作品中编织着幸福的梦想,渴望情人相聚,婚姻美满,生活和谐……这一切当然无法变为现实。封建时代的女子处在社会最底层,她们所有的正当做人的愿望都是不能实现的梦想。词人为之怅惋、痛惜。至此,作品转进一层,词人的思想已与古今名媛们交织在一起。在浓重的愁绪缠绕下,词人仿佛将世间诸事都看破了。古今衡量,一种万事不过如此的虚无感涌上心头:“说甚裁云好手,也几度惊彻鸡筹。”“说甚”,说什么。“裁云”,喻作诗能手。“鸡筹”,报晓的更筹,因为古代宫中用鸡人(头戴红巾的卫士)报晓。古今名姝,曾各以其诗才,争奇斗艳,夸耀一时。她们每命笔赋诗,也曾苦心构思,甚至通晓达旦,“惊彻鸡筹”。而今,香消玉殒,皆归虚无。词人用不以为然的口气,以“说甚”领起,将历史轻轻一笔带过。这是幽怨哀伤蓄积到极点的正话反说。归根结底,词人并不漠视古今名媛的才华,以及她们“珠泪”连串的诗篇,而是怅叹她们的身世不幸。更叫词人难受的是她们的身后寂寞、世罕知音。为此,词人久久“沉吟”,惆怅哀惋。词以深深的叹息开篇,以久久的哀惋结束。词人依然思绪缕缕,心驰神往,吊古幽情,绵绵不尽。
这首词用秀丽凄惋的语言,抒写了词人阅《古今名媛诗集》后的复杂感受,寄托了词人的一腔哀思。全词感情层层深入,从“物是人非”的叹息,到斯人斯事的哀怨,归结为世无知音的悲慨,伤心欲绝。沈自征早年娶同邑张倩倩。倩倩才色双绝,年才三十四而殁。这首词无疑融进了词人生活中的独特感受,结合了词人自身的不幸遭遇。“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刘熙载《艺概》),这首词应该这样结合起来认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