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宋濂·阅江楼记》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宋濂·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1】。自六朝迄于南唐, 类皆偏据一方, 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 定鼎于兹【2】, 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 罔间朔南【3】;存神穆清【4】, 与天同体; 虽一豫一游, 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 有狮子山, 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 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 诏建楼于巅, 与民同游观之乐, 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 万象森列; 千载之秘, 一旦轩露【5】; 岂非天造地设, 以俟夫一统之君, 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当风日清美, 法驾幸临, 升其崇椒 【6】, 凭阑遥瞻, 必悠然而动遐思: 江汉之朝宗 【7】, 诸侯之述职, 城池之高深, 关厄之严固, 必曰:“此朕栉风沐雨, 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 风帆之上下, 番舶接迹而来庭, 蛮琛联肩而入贡【8】, 必曰:“此朕德绥威服, 覃及内外之所及也【9】。四陲之远, 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 四郊之上, 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10】, 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11】, 必曰:“此朕拔诸水火, 而登于衽席者也【12】。”万方之民, 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 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 皇上所以发舒精神, 因物兴感, 无不寓其致治之思, 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 非不华矣; 齐云、落星【13】, 非不高矣; 不过乐管弦之淫响, 藏燕、赵之艳姬, 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 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14】。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15】,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 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16】,勒诸贞珉【17】。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

【1】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建都。州:这里作“地方”、“居所”解。

【2】定鼎:定都。传说夏禹铸了九只鼎,象征九州。王都设在那里,鼎就置在那里,它是作为传国的重器而存在的。因此后世称定都为定鼎。

【3】罔(wang)间:不分。罔:无。朔、南:北方和南方。

【4】穆清:《诗·大雅·烝民》“穆如清风”,穆:美的意思,指陶冶人的性情,像清和的风化育万物。

【5】轩露:开畅显露。

【6】椒:山顶。

【7】朝宗:《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本指诸侯朝见天子,这里借指百川流入大海。

【8】蛮:古代对南方各族含有轻侮的泛称。琛(chen):珍宝。

【9】覃(tan)及:广布。

【10】炙(zhi):烤。皲(jun):手脚冻裂。

【11】捋(luo)桑:用手采摘桑叶。行馌(ye):给在田地上耕种的人送饭。

【12】衽(ren)席:床上的席子。这里借指太平日子。

【13】临春、结绮、齐云、落星:皆古代楼阁名。

【14】天堑(qian):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

【15】逢掖(ye):袖子宽大的衣服。

【16】宵旰(gan):宵衣旰食的略语。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

【17】 勒诸贞珉 (min): 似玉的碑石, 勒诸贞珉意即刻在碑石上。



【赏析】

作者宋濂在明代曾出仕, 本文是奉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旨意而写的一篇景物记。这篇景物记不同于一般的景物记, 它寓矛盾于叙事描写之中,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之情。

第一自然段写阅江楼的来历。阅江楼建于钟山之上。钟山山势挺拔险峻, 风光秀丽。三国时诸葛亮见其山势, 叹曰:“钟山龙蟠, 石头 (金陵亦称石头城,) 虎踞, 此帝王之宅。”文章开篇即云:“金陵为帝王之州”。高屋建瓴, 总领全文。虽为帝王之都, 但从六朝到南唐, 都偏安于一方, 没有一统天下, 此为一抑, 而“逮我皇帝, 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此为一扬, 一抑一扬, 褒扬了朱元璋顺乎历史潮流, 建功立业的历史功绩。明代皇帝不仅在这里建都, 而且要实行教化, 因而自然地引出建楼。这里虽不免有溢美之词, 但却表现了开国之君威加海内的英雄气概。明代文学家杨慎在 《升庵诗话》中讲:“书生作文, 务强此而弱彼, 谓文尊题。”这种欲扬先抑, 以进为退的手法, 为下面自然景色的描绘进行了铺垫。下面写建楼的地点,“卢龙蜿蜒而来,”写此地的雄伟,“长江如虹贯”写此地的秀丽。作者着意提卢龙山, 因朱元璋曾在这里打过胜仗, 自然“有无限感慨淋漓处”。这种物我交融, 情景契合的表现手法, 可以将作者的情感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第二段叙述作者登楼的所见所感, 这是文章的重心所在。首句云:“登览之顷, 万象森列; 千载之秘, 一旦轩露”起得突兀有力, 有概括性, 使人顿觉豁然开朗, 为后文制造了回旋舒展的余地。接着写开国之君凭栏遥瞻的悠然遐思, 以“见”字领起, 引出三个排比句; 先写近观, 看到江汉的水流人大海, 诸侯忠于职守, 国防非常巩固; 再写远观: 看到长江的波涛浩浩荡荡, 风帆上下往来, 海外来朝见, 边境来宾服, 后写四周: 见长江两岸, 种田的人有烈日薰烤, 农家妇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劳。可见作者写景是有顺序, 有层次的。作者以江水为线索, 先写国防的巩固, 再写盛世的繁荣, 后写百姓的劳作。如果就此打住, 文章还只停留于写实, 只是笔墨经济, 繁简适度, 很有章法而已。但是, 作者要“蓄意”, 意即立言之本也。因而笔峰一转, 驰骋想象, 由叙而议, 见江山之巩固, 皇帝必想到江山来之不易, 因而想法保全它; 见国事之繁盛, 皇帝必想到自己的威望,因而不负众望, 设法去安定它; 见农民之辛劳, 必想到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功绩, 因而想法安定他。这里笔笔在歌颂皇帝的功劳, 笔笔又在为开国之君敲起警钟, 既暗寓讽谏之意, 又抒发出作者的胸臆。表达了作者致主泽民的思想。文章由当今过渡到历史。临春、结绮两楼, 为南朝陈后主所建,落星为三国时吴大帝建,齐云阁在苏州,为唐恭王所建。但现在都已经国亡楼毁了。唐著名诗人杜牧曾用堪称为“绝唱”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现出对南朝的无限感慨,作者以“臣不知其为何说也?”一句反问,表现其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含蓄而耐人寻味。前为今,后为古,前为正,后为反,一今一古,一反一正,借古警世,言短意长.

第三段歌颂了明开国之君朱元璋统一南北的功绩。首句起,把浩荡壮美的长江描绘得淋漓尽致:“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是写意式的粗线条勾勒,“白涌碧翻”是工笔式的细致刻画,过去“倚之为天堑”,如今“视为安流”。由长江的不同作用引出一反问句,颂扬了朱元璋的历史功勋。然后写“登斯楼而阅斯江者”的感慨,又用一反问句,增加了语势的力量。

第四段说明写此文的宗旨。

这篇散文小题大做,把叙事、议论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文章可以“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大题小作,也可以“拳石之微,态具五岳”。如这篇文章记叙一个楼阁,并没有一般地写楼台亭阁的建筑,“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而是扣准“阅江楼”的“江”字,以“江”字为线索,合理推论,层层生发,展开议论,表现了作者对世道国运的关心,融进了丰富的内涵。

文章借记事、抒情而议论,议论的核心是希望政通人和,国富民强。如果直接写,就容易离题,也很难使人接受.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作短篇之法,不外婉而成章。”婉,转也。作者合理想象开国之君登高凭眺的所思所感,然后把自己对国家社稷的关切之情巧妙地融于其中,顺水推舟, 自然入理。因而这篇“奉旨撰记”虽不免有歌功颂德的内容,但“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这正是作者本文寓意所在.宋濂少时贫寒,曾有过“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艰苦求学经历,又跟着朱元璋经过腥风血雨的乱世,今逢国家一统,自然有无限感慨,因而鲜明的政治倾向溢于言表。

文章骈散兼行,用词典雅,错落有致。例如:“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选用四个四字句。然后“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是散行句。又紧跟着“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瞻”四个四字句。再有“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厄之严固。”为五字排比句。“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为九字排比句。这样疾缓有致,铿锵有声,具有音节节奏美。再有就是作者就事生发,层层推演,运用反问句而明理,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元末宋濂曾写《游钟山记》,那篇山水游记带有“放怀山水窟,老死烟霞中”的感伤, 而这篇则一扫哀思之风, 充满开国之盛的感慨和豪气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