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郑日奎·游钓台记》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郑日奎·游钓台记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1】。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慕。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借先生以传,必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 由衢抵严,凡三百余里, 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2】,必余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山峰,崭然秀峙【3】,觉有异,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邪?”曰:“然矣。”舟稍近,迫视之,所云两合,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跱,相距可数百里。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俯不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4】。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5】,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茜,欲舣舟一登【6】,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 四山飘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试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7】,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 惝恍间如舍舟登陆, 如披草寻蹬, 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 或秀静如文, 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8】, 非不杰然卓立, 觉视先生, 悉在下风【9】。盖神游之矣。思稍倦, 隐几卧, 而空濛滴沥之状【10】, 竟与魂魄往来, 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 人稍定, 呼舟子劳以酒, 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 山之中景何若? 其上更有异否? 四际云物, 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 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 快矣哉, 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 游于何有?”“嗟呼! 客不闻乎? 昔宗少文卧游五岳【11】, 孙兴公遥赋天台【12】, 皆未尝身历其地也。余今所得, 较诸二子, 不多乎哉? 故曰:‘以为游, 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 不及此【13】 。虽然, 少文之画, 兴公之文, 盍处一焉【14】, 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 遂为之记。



【注释】

【1】 严先生: 指汉代的严光。名光字子陵, 一名遵, 会稽余姚 (今浙江余姚) 人。少有高名, 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严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 令访之。后齐国上言: 有一男子, 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为光, 遣使聘之, 三反而后至, 帝欲以为谏议大夫, 光终不就。乃耕于富春山(《后汉书·严光传》)。

【2】 七里滩: 亦称七里濑。谚云:“有风七里, 无风七十里。”因舟行难于牵挽, 惟视风为迟速。

【3】 崭 (chan) 然秀峙: 高峻挺秀地对立着。崭: 通“巉”, 形容山势高险。

【4】 岸然: 高傲, 庄严貌。

【5】 垂纶: 即垂钓。纶,钓丝。

【6】 舣 (yi): 整舟靠岸。

【7】 陆羽: 唐竟陵 (湖北天门县) 人。字鸿渐, 一名疾, 字季疵。唐上元初, 隐居苕溪, 自称桑苎翁, 阖门著书, 或独行野中, 诵诗击术,徘徊不得意,恸哭而归。后诏拜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嗜茶,著《茶经》三篇。(事见《新唐书·陆羽传》)。

【8】云台诸将相:东汉光武帝恢复汉室,功臣之著者有邓禹、马成等二十八人。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皆图其形象于云台,世称云台二十八将。按,云台在南宫中,以台高于云,故称。

【9】“非不……”三句:意谓群山不是不高耸卓立,但觉得比之钓台,就都在下风,亦如云台诸将之不及严光。

【10】空濛:迷茫貌。滴沥:水珠下滴。

【11】宗少文:名炳,南朝宋南阳人。宋高祖屡欲召为官,皆不就。好琴书,善画,尤好游山水,每游,往辄忘返。尝游衡岳,结宇衡山,终因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止,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见《宋书·隐逸列传·宗炳传》)

【12】孙兴公:名绰,晋代太原人,博学善属文,居会稽,游放山水十余年,尝作《天台山赋》。《昭明文选》收有孙绰《游天台赋》。自序有云:“……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 。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记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按天台山一名桐柏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

【13】微子言,不及此:意谓要不是您的叙述,我没想到这里。微,无。

【14】盍处一焉:何不选择其中的一种做法。



【赏析】

浙江桐庐县桐江七里滩北岸的西富春山是钓台之所在。人们称它为钓台,实际是两座对峙的山峰(各高数百丈,山顶略平)。山腰有严先生祠,峰下江边立有一石碑,上刻“严子陵渔钓处”。相传这是东汉严子陵先生垂钓的地方。因此这里又叫严陵濑,富春山又称严陵山或严山。

本文作者郑日奎, 一次因公北上,从衢州的常山乘船出发,到严州的桐庐,其间三百多里,一路山水都很秀丽,尤其经过七里滩钓台时,所见景色更是迷人。于是文兴大发,写下了这篇《游钓台记》。

《游钓台记》开始写作者因公北上,由于时间紧迫,经钓台时,舟子不肯停船,没能上山游玩;可是他在船上看到了钓台的远景——舟行万山, 目睹云际双峰,巍然秀峙;近景——两台东西对峙,相距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止。山上松柏青翠,野草任意蔓延,野花点缀其间,阵阵微风吹过,使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无名之香。唐朝“茶神”陆羽著有《茶经》,曾将此山泉水品为第十九泉。汲泉烹茗,口舌就尝到了这十九泉的味道。一会儿, 帆船经过山峰, 抬头伸颈, 再也看不到钓台了, 只好回进船舱。坐下闭目遐思, 向往山间景色, 于是细细回想刚才经过钓台时峰峦起伏、山径出没的情况。恍恍惚惚, 好象自己已离船登陆, 好像在拨草寻路, 好象已登上了山之高处, 心神舒畅得抖抖衣服。下瞰趋列的群峰,仿佛是汉明帝时封的云台二十八将, 它们无不杰然卓立。但比起钓台来就都在下风……这是作者神游了钓台。想着想着, 神思有点疲倦, 作者伏几而卧, 只觉空间迷濛滴沥的样子, 自己的魂魄竟象往来于其间——这就是梦游了钓台。等到觉醒过来, 已是夕阳在山, 船就停在前面小洲旁。人们稍稍安定后, 作者叫船夫过来, 犒劳他, 请他喝酒, 细细询问他登过钓台没有? 山中风景怎么样? 四周云物怎样奇特?船夫都能一一回答。——于是作者又耳游了钓台。难怪文中说:“非游也, 然以为游, 则亦游矣。”船经钓台时, 作者实际并没上山游玩, 但从《游钓台记》看来, 他却比一般人游玩的内容更充实。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作者调动了自身的感觉器官, 让眼、鼻、舌、耳和精神、思想都接触了山水, 他的鼻子和口舌吻了钓台的清香和泉水, 他的精神、思想登游了钓台。这样, 作者就不仅见到了眼前的钓台美景, 还复合了凭感觉器官体验到的艺术空间 (即感觉世界), 这就使得单一的自然景物的框架被空间化的感觉意象所充盈而具有更大的体积和容量。文章写得有实有虚, 既具体, 又空灵。这种感觉世界的表现艺术, 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本文在写作技巧上, 也很有一些可供学写游记散文者借鉴:

首先是扣题紧密, 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本文分为四段。第一段段首开篇点题, 先点明钓台之所在, 然后写游钓台的缘起, 分远因和近因; 第二段写钓台景色, 先由远及近, 后从上到下; 第三段写游钓台,分目游、鼻游、舌游、神游、梦游、耳游六方面; 最后一段通过对话, 交待写作原因。段落层次十分清楚。

其次是能抓住景物特征状写景物。如写钓台的远景和近景, 作者采取素描、速写手法, 由于能抓住景物特征, 所以三笔两笔, 就在读者眼前描绘出了一幅奇丽的山水画。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还善于运用确切的比喻, 如写两台对峙,“巉岩傲睨, 如高士并立, 风致岸然”; 写山上稀疏罗植的松树, 倒偃离奇, 各有奇态, 倒影在水中,“如游龙百余, 水波流动, 势欲飞起。”写神游钓台时,“下瞰群峰趋列, 或秀静如文, 或雄拔如武, 大似云台诸将相。”这样运用比喻手法描绘钓台群山, 生动而形象。“……非不杰然卓立, 觉视先生, 悉在下风。”这句用拟人手法, 用高耸的钓台来比作高尚的严先生, 写出了诗一般的意境, 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由此看来, 写山水也同写人一样, 必须抓住其特点, 独创境界, 写出它与众不同之处来, 才能不致流于一般化, 给人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新异之感,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平时深入生活,认真观察。上文虽有一段写的神游幻境,但也有鉴于现实中的客观景物,仍是有生活基础的。

作者写游钓台时分六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是意到笔随,时而绘形绘色,时而曲笔巧喻,时而旁衬,时而抒情,从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体现自己的感受和情趣。小结时灵活多变,如“足不及游,而目游之”,“则鼻游之”,“则舌游之”,“盖神游之矣”,“于是乎并以梦游”,“于是乎并以耳游”。这段构思新颖,行文巧妙,纵情挥洒,文采飞扬,结尾以“噫嘻!快矣哉,是游乎”作结,表现了作者的盎然游兴,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并不局限于叙事、写景。有几处融情入景,意兴盎然;有几处直接抒情,酣畅淋漓。还有一些简单中肯的议论,如“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开头结尾的“以为游,则亦游矣”,使文章首尾呼应,浑为一体。

另外,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更为生动有力。结尾段引用典故时巧用对偶,如“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少文之画,兴公之文”。这样骈散结合,句式活泼多变,音韵响亮而和谐。“不多乎哉?”“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两个反问句,更使文章铿锵有力,结尾戛然而止,扣题紧密。

这次作者因公北上,行经钓台并没能上山游玩,而由于他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又开展了积极的思维,所以能写出这样内容充实的游记。文中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全文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感情充沛,音韵优美,文情并茂,读来琅琅上口,实为明清以来一篇较好的游记体散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