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吊古战场文
李华
浩浩乎平沙无垠(1),夐不见人(2)。河水萦带(3),群山纠纷(4)。黯兮惨悴,风悲日曛(5); 蓬断草枯(6),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7)。亭长告余曰 (8):“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9),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吾闻夫齐魏徭戍(10),荆韩召募(11)。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12),河冰夜渡; 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13) ,腷臆谁诉(14)?秦汉而还,多事四夷(15); 中州耗斁(16),无世无之。古称戎夏(17) ,不抗王师(18)。文教失宣(19),武臣用奇(20); 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21)。
呜呼噫嘻! 吾想夫北风振漠(22),胡兵伺便(23); 主将骄敌,期门受战(24); 野竖旄旗,川回组练(25); 法重心骇,威尊命贱(26); 利镞穿骨(27),惊沙入面(28); 主客相搏,山川震眩(29);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30),凛冽海隅(31); 积雪没胫(32),坚冰在须; 鸷鸟休巢(33),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34),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35),以相剪屠。径截辎重(36),横攻士卒;都尉新降(37),将军覆没; 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38)! 鼓衰兮力尽(39),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40); 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41)!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42),魂魄结兮天沉沉(43),鬼神聚兮云幂幂(44),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45),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46) ,财殚力痛(47),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48),北至太原,既城朔方(49),全师而还; 饮至策勋(50),和乐且闲,穆穆棣棣(51),君臣之间。秦起长城(52),竟海为关(53),荼毒生灵(54) ,万里朱殷(55); 汉击匈奴,虽得阴山(56),枕骸遍野,功不补患(57)。
苍苍蒸民(58),谁无父母? 提携捧负,畏其不寿;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谁无夫妇? 如宾如友; 生也何恩(59)?杀之何咎(60)?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61),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62),人其流离。呜呼噫嘻! 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63)。
〔注释〕(1)平沙: 平旷的沙漠,这里指旷野。(2)夐(xiong): 辽远。(3)萦带: 弯曲象带子一般。(4)纠纷: 交错在一起。(5)曛:昏黄。(6)蓬: 草名,又叫飞蓬。(7)铤(ting): 疾走。亡群: 失群。(8)亭长: 秦汉时十里设一亭,亭长掌管捕盗。唐为管理治安的小吏。(9)三军: 通称全军。(10)徭戍(yao shu): 服徭役守边地。(11)召募: 招募兵员。(12)牧: 放牧。(13)寄身锋刃: 指处在危险的境地中。(14)腷(bi)臆: 因怨愤而心情郁结。(15)四夷: 对少数民族的蔑称。(16)中州: 中原地区。耗斁(du): 财力乏竭。(17)戎夏: 指中原及四境各族人民。(18)王师: 帝王军队。(19)文教: 典章制度。失宣: 不得广布。(20)武臣: 武将。奇: 诡谲之术。(21)王道: 施行仁政的法度。迂阔:迂远不切实际。(22)振漠: 振起沙漠。(23)伺: 乘。(24)期门: 军营之门。(25)川: 平川。回: 来回奔驰。组练: 战袍。(26)命贱: 轻贱生命。(27)镞: 箭矢。(28)入面: 扑面。(29)眩(xuan): 眼花。(30)穷阴凝闭: 指冬天天阴,阴云密布。(31)海隅: 海角。(32)胫(jing): 小腿。(33)休: 休息。(34)缯(zeng): 丝织品。纩(kuang): 棉絮。(35)凭陵: 凭借。杀气: 严冬天气。(36)径截: 恣意截击。辎(zi)重: 军用物资。(37)都尉: 汉都尉李陵,以败降匈奴。(38)胜(sheng)言: 尽言。(39)鼓衰: 鼓声衰弱。(40)蹙(cu): 接近。(41)砾(li):小石子。(42)淅淅: 萧瑟凄凉。(43)沉沉: 昏暗无光。(44)幂幂(mi): 阴森貌。(45)牧: 李牧,战国时赵国良将。林胡: 当时少数民族。(46)汉倾天下: 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匈奴既破走,汉朝自文景以后积蓄数十年的财力也耗尽了。(47)殚(dan): 尽。痡(pu),疲劳。(48)猃狁(xian yun): 周时少数民族名,即秦汉时之匈奴。周宣王时,猃狁入侵,尹吉甫奉命逐之太原。(49)朔方: 北方,指山西省大同市一带。(50)饮至: 兵胜凯旋,告祭于庙后饮宴。策勋: 把功勋记录在史册上。(51)穆穆: 形容天子仪表端庄。棣棣: 形容天子仪态娴雅。(52)起: 筑。(53)竟: 至。(54)荼(tu)毒生灵: 残害人民。(55)殷(yan): 紫红色。(56)汉击匈奴: 指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事,“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见《史记·匈奴列传》)(57)功不补患: 得不偿失。(58)苍苍:指天。蒸民: 老百姓。苍苍蒸民: 天生众民。(59)生也何恩: 天生蒸民,不假帝王之恩。(60)咎(jiu): 罪过。(61)悁(yuan)悁:忧愁。(62)凶年: 荒年。(63)守在四夷: 四夷为帝王守土。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鉴赏〕《吊古战场文》是李华经过极思研榷的一篇佳作。
唐开元、天宝年间,尤以在唐代历史转入中期以后,朝廷和割据势力之间日趋严重的斗争,以及民族间不间断的边境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苦。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的李华,尽管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但是,出自于对生活的追求而对现实充满了忧虑和不平的思想意识,在其创作实践中总是得到有意或无意的倾吐。《吊古战场文》虽说是李华为萧颖士的凌傲而作,然而就文章的主题来看,决非为此,文章的字里行间饱蘸着忧国忧民的感伤情调,表现了鲜明的厌战情绪和深切怜悯士兵的情感。
李华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依归,形成了他懦怯而克己,平稳而执著的性格特征,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宗经载道”。李华曾说: “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这可以说是作者文学创作中始终如一的基调。凡是使生活平静安宁的事物,他都予以肯定和褒扬,反之一概贬斥,因此,大到安禄山陷长安,李华被俘受封,小到《李夫人传》一文中所述的一类家庭琐事,他无不以太平安世为处世和创作的准则。在战争问题上也毫不例外,李华同样以生活的安定与否来决定自己的好恶褒贬。运用这一尺度,对于在《吊古战场文》中,作者极力否定秦汉以来的开边战争,却又肯定李牧破胡林、逐匈奴安定边疆一役的描述,就容易理解了。这里并不是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更不是能不能区分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之类的问题,而恰恰是李华的创作个性之所在,是李华追求理想的执拗表现。
在《吊古战场文》中,作者直接利用“古战场”这一具体事物,极力描述战争之恐怖并进行了深入开掘,名义上是吊古战场,而实际上是哀古伤今,作者借否定过去的战争以表现反对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特别是在作者的视野中,古战场的形象不仅仅就是意味着战争而已,它还是国家政治、边防政策等问题的凝聚点。执著的性格,使李华在文中急切地表达了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以德一天下以及“守在四夷”等思想。体物写志的方法,使文章的思想和形象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读者不仅看到了刀光剑影的古战场,而且在滚滚的战尘之中看到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它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种人格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共同要求。
《吊古战场文》是经过作者精密构思和严格推敲的。作者选取“古战场”为线索,描绘了古战场一幅幅阴森凄切的画面,深融有意,纵横开合。全文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着重描写了古战场一派广漠荒瘠的景色。“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作者笔下的古战场显得空旷沉寂,似乎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但是并没有显出一种静美之感,随着“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的描写,霎时间,日光、风声、飞鸟、野兽接踵四起,静态的总体中出现了动态。这种动态没有丝毫悠闲信步的意味,而只有浓厚的萧瑟悲凉的气氛。面对这一派景观,人们会自然地哀叹道,千年的古战场呵,它决不是令人神往的观光胜地,而是千百万士兵葬身的坟场! 作者的描绘犹如一幅幅画面,而“亭长告余曰”又犹如一道幕外音: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亭长俨然以见证人的身分,把本已是十分可怕的古战场,再泼上一道惊魂动魄的色彩,使得读者被古战场的气氛震慑得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文章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回到兵荒马乱、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作者用议论笔法,从遥远的战国写起,指出了征兵、屯戍、行军、露营的军旅生活之艰辛,“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寄身锋刃” ,绵绵无期的战争,使士兵们不知道归途究竟在何方! 士兵们又能向谁倾诉战争之痛苦和郁结愤懑的心情呢!“秦汉而还,多事四夷; 中州耗斁,无世无之。”作者充分看到了这长期的战争给人民蒙受的巨大的灾难,直接指出战争根源归根结蒂是政治的需要。“文教失宣,武臣用奇; 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这一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借引秦汉以来的历史为事实根据,把自己对战争的全部看法和盘托出。文笔简洁,融情入理。
如果说上述是从纵的方面来论述战争还比较笼统的话,那么,选取典型环境从横的方面来渲染战争,则是十分具体和细致了。作者描绘了两个富有特征的环境,一是“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这是秋天的古战场。在这里描写的是“野竖旌旗,川回组练”两军对垒的阵势,谴责的是“主将骄敌,期门受战”,刻画的是“法重心骇,威尊命贱”的无奈心理。二是“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堕指裂肤。”这是冬季的古战场,天候地理之险恶,衬之以敌人的“凭陵杀气,以相剪屠”的杀戮。这段文字紧紧抓住了冬季的季节特征。在这两个方面的典型环境中,作者分别用“利镞穿骨,惊沙入面”和“径截辎重,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将军覆没”两句,把激烈的战斗过程简单交代了,而花笔墨于前者所述交战时的声势和后者所写交战后的结果。前者“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后者“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在这里,虽然没有正面详述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然而,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声势和战果来烘托战争之惨烈,同时,在声势和战争的描述中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避实就虚的艺术构思和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是颇见匠心的,它使读者的想象也随之开阔,从而纳入作者规定的范围。至此,战争之残酷已深深地嵌在读者的印象之中了。
但是,更能揪住读者心弦的是紧接着的一段心理独白,这是出自于士兵肺腑的声音,“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 降矣哉,终身夷狄! 战矣哉,骨暴沙砾! ”这是战争之悲壮的回声,可歌可泣; 这是士兵之血泪的控诉,催人泪下。接着是比较工整的六句“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这里鸟、山、草、夜、风、月、霜、魂魄、天色、鬼神、云雾、日光,与其说是作者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给九泉之下士兵唱的一支挽歌。这段心理描写和抒怀是极见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的。它是承秋、冬两季战争后,对战争之残酷的集中反映,同时又表现了士兵进退维谷的苦难境地和作者借景抒发的同情之意,三者一气呵成,感人至深。然而,这厌恶而可怕的一幕,又以古战场为舞台。为此,这千年的历史遗迹,难道不需要一吊吗?
文章第三部分一开始就议论历代战事,作者没有按次序简单予以排列,而是运用了对比手法。赵国用李牧和“汉倾天下”相比,得出了“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道理。周朝、秦朝、汉朝的连比,又把这一对比深化了。“周逐猃狁……全师而还……和乐且闲。” “秦起长城……荼毒生灵,万里朱殷。” “汉击匈奴……枕骸遍野,功不补患。”连比深刻表现了作者追求的理想,不管是驱外族,还是得土地,筑关塞,都是以生活的安宁与否划分经纬的。
最后,文中还出现了“布奠倾觞,哭望天涯”的祭吊场面。这是从人道的角度显现出的战争灾难的特写镜头。在这里,作者还尽力作了铺扬,一口气用了五个反诘句,“谁无父母? ……谁无兄弟? ……谁无夫妇? ……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为天下“苍苍蒸民”鸣冤叫屈、伸张正义。
综观全文,文章围绕古战场,叙事由隐而显,议论纵横排宕,抒怀真切感人。描写、议论、抒情三者交替出现,并得到有机统一。文章的每一部分总是先描绘、议论,后抒情。如第一部分一开始描写古战场,接着就是: “伤心哉!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描绘古战场的意蕴,同时对读者视野的扩展作了提示。文章第二部分在两个典型环境描写之后,除了上述讲到的作者借景抒情之外,还用“伤心惨目,有如是耶”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鞭挞。文章第三部分除了用反诘句,大段地抒发愤郁之情外,还有“呜呼噫嘻! 时耶命耶”一句,为千百万士兵乃至普天下蒸民鸣不平。三句抒情都用反问句式,语句简短而情勃力坚,尽兴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刘大櫆曾曰: “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丝繁奏中,必有希声窈眇处。”《吊古战场文》气脉流畅,层次分明,具有散文的音乐美。文章有三大部分,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节奏,它们有规律地运动和变化。第一部分的节奏是一种舒缓而压抑的,第二部分的节奏是剧烈而执著的,第三部分的节奏则是滞重而深沉的。不管是哪一种节奏,都是来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创作时一种冲动的情思的流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创作时意兴的变化脉胳,但是它又不全是一种自然流露,节奏的精妙美听之处,其实都是作者极用力处。
《吊古战场文》基本上是四言句式为主,它讲究对仗、工整,但是形式多样,有别于单纯追求形式的空洞无聊的骈文,然而吸收了骈文形式上的可取之处,寓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声析江河,势崩雷电”,“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降矣哉,终身夷狄! 战矣哉,骨暴沙砾”等等。这里有长句也有短句,长短错落,句式灵活。另外作者还调动了诸如设问、反诘、比喻、夸张、对仗、排比、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更使文章增加了生动性,增强了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