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月夜;春望;哀江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诗《月夜;春望;哀江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今夜鄜州月,闺中祗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反,杜甫将家由奉先迁到鄜州(陕西富县)。天宝十五年(756)八月,杜甫由鄜州奔彭原行在,被贼军所获,拘留长安。时肃宗即位,七月已改元至德。至德二年(757)夏,杜甫才逃出赴行在。《月夜》、《春望》、《哀江头》三首诗,都是杜甫被囚禁长安时所作。

这首写于长安的《月夜》,与此外还有的《忆幼子》、《一百五日夜对月》等作品,都表现了对妻子的怀念。但《月夜》却以相忆的手法表现,妻子之忆,实是诗人的忆中之忆。写妻子对月相忆两句,意境清美,感情诚挚。“何时”两句,语中含有肃宗必能中兴的信念。浦起龙云:“心已驰神到彼(指鄜州),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读杜心解》)

首联两句,说明平时杜甫常和妻子一同赏月。而其中“独”字还和下联相照应,可知小儿女还不解事,所以下联写“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是流水对,是从杜甫真情实感中进发出来的。若将“未解忆长安”句与《羌村》诗中的“骄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和《北征》诗中的“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的诗句对照来读,可以依稀看到小儿女的一副憨态。“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平日生活中的美感意识和亲昵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表现了到夜深还在对月怀念自己妻子的一种怜爱和感慰之情。“雾”本不香,因人因“云鬟”而香,当然,这是诗人的想象,思念和爱怜之情由此委婉流出。由自己在月下所感到的寒意想到清辉下妻子的玉臂肌肤之寒,可见相忆之甚,恩爱之深。李商隐一首《无题》诗云:“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笔法和用意相近,当从杜甫此诗脱出。结联说,虽然未能预知,但自会有时在窗前依着轻柔透明的幕帷并肩望月。悲中有喜,悲的是离别日久,艰苦备尝,所以落泪;喜的是寄希望于王朝中兴,届时家人团聚,所以泪干。一波三折,寄意深远。

《月夜》诗首联跌出一“独”字,乃全诗关键,通篇处处写“独”,思家反写思己,意蕴丰富,运思精妙。

《春望》是诗人在长安最后的一首诗篇,含蓄地反映了长安被战火破坏后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情怀,寓有渴望王朝中兴之意。《月夜》句句写“月”,《春望》则字字写“望”。前四句,是写目“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破败荒芜凄凉的景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所以,纪昀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评曰:“起联笔力千钧。”司马光《续诗话》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近世诗人惟杜子美得之,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前句,南宋姜尧章的《扬州慢》“唯有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似之。后句近乎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四句所写的意境。所以,仇兆鳌说:“上四句写春望之景,触物伤情。”后四句是写“望”。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传来胜利捷报,能获家书。“家书抵万金”,可见希望之殷切。最后结语蕴有希望早日回到朝廷的意思。“白头搔更短”,搔白头表示既有忧愁,又有希望。他的《梦李白》第二首也有类似语:“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忧盼之情使白发越搔越短,以至短得“浑欲不胜簪”。“簪”,古人隐居是说“散发岩岫”、“抽簪”,发不簪,而作官就需要总发戴冠插簪。因此末两句的寓意很明显。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杜甫就在是年夏四月脱身逃奔凤翔,谒肃宗,拜左拾遗。后来他有《得家书》,叙此事曰:“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銮舆。”所以,《唐宋诗举要》引卢文昌说:“挽望字意结。”此说甚是。

纪昀就全诗评云:“语语沈著,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其实上述的《月夜》诗也有此风格,只是所用的艺术手段不同而已。

从诗的内容而言,在至德二年春约近三月时重游曲江所写的《哀江头》,可以说是《春望》的姐妹篇,不只写于同时,还在于所写的内容相辅相成。《春望》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抒感时伤乱之怀,而《哀江头》着重描叙造成这景况的原因,由于玄宗杨妃沉溺于享乐,终于导致国破人亡胡骑满城的历史悲剧。曲江是玄宗贵妃的淫乐之处,故以《哀江头》题诗。全诗分三节,均以“哀”为核心。“少陵”四句,写身为野老,春日潜行,见宫馆深闭,蒲、柳摇风,不禁感慨兴亡,“吞声”而“哭”。这是一节,一“哀”,并以“哀”领起全篇。“忆昔”十二句,写贵妃的骄奢淫逸、与君“同辇”的逾分生活,不仅造成了“血污游魂归不得”的自身的悲剧,而且还酿成了国难,致使玄宗经“剑阁”去蜀。其中的“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堕双飞翼”四句是暗用《左传》中的贾大夫恶丑,其妻三年不言不笑;贾大夫带她去皋泽,射到雉,她才笑了,说话了。这故事是说为博得贵妃一笑,终成千古恨。以上是第二节,又一“哀”。最后一节“人生”四句归结到“国破山河在”、“胡骑尘满城”的哀吟,说明玄宗、贵妃的享乐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用“泪沾臆”照应开篇“吞声哭”,前后浑然一体,又是一“哀”。诗的构思别具匠心,以写贵妃为重点,不侧重写玄宗,而玄宗自在其中。当时玄宗还在蜀,肃宗正图恢复,诗人自然不便作直接讽刺,所以运用委婉曲折的手法去表现,而把旨意又传递给了读者。因此,杨伦引邵长蘅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说:“转折矫健,略无痕迹。”

总之,《月夜》、《春望》、《哀江头》三首诗,不仅同写于诗人囚禁长安时,而且在内容上也是一个整体,三篇都写一个“泪”字。《月夜》之“泪”侧重写思念家人,而又不乏忧时伤乱之情;《春望》之“泪”,二者兼而有之,交替杂呈;《哀江头》之“泪”,全为伤乱所流。三者次第,以国以民为重,由此可窥诗人之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