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秋兴八首;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其八》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诗《秋兴八首;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其八》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纷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汎汎,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杜甫永泰元年(765)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六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帅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汨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飘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这首诗与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所写的境界相似,但季节有春秋之异。意境较《山鬼》为广阔,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时长安已收复,所写的却仍是一些依然存在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关心万方多难和思念长安的拳拳之心。以下七首均由此演化生发。

第二首紧承第一首中隐喻社会背景的四句写景和“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写念长安,忧国乱,无限悲切,表现了杜甫一心想报效国家而又不能的痛苦心情,和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杜甫随严武到剑南,是想乘使槎再返朝廷。严武曾奏请命杜甫为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杜甫因“伏枕”卧病有违“画省香炉”,未能入京供职;由于没有随严武还朝,加之严武第二次回朝就死了,于是感到没有再仕于朝廷的希望了。其实,杜甫不是进士出身,又很难被提携入朝,所以当“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就有“北斗”近而“京华”遥远之感,不乏懊丧之意,因而听到猿鸣,不禁泪下。尽管有此委屈,仍为国乱犹存听到笳声而悲伤。不论在朝与否,都以国家为重。杜甫与这诗同时写的《溪上》一诗也说:“西江有船至,时复问京华。”这是诗人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才对京华一直从“落日斜”望到半夜月“映洲前芦荻花”。这很像《水经注·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怀长安、忧国乱感情之深,尽在言外。因此说,此首是八首之骨。

第三首承第二首中的“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三句,进一步自叙自伤。其二写的是眼前事,而本首写的以往事,诗人的反思更深了一层,无限感慨。

诗由在静僻山郭的早晨诗人天天独坐江楼导入,由“信宿渔人”、“汎汎”扁舟和“清秋燕子”“飞飞”欲去犹留起兴。渔人扁舟到处飘泊,候鸟燕子都没有定居,触景生情,自叹浪迹生涯。当年宏愿在心,如今有家难归,不胜懊丧。继而以匡衡上疏刘向自喻,但诗人的《进三大礼赋表》和上疏为房琯辩护等都失败了,深含功名数奇有违心愿之感。“匡衡”两句的用典方式很特殊,这是杜甫的创造。这两句所说的内容,是他政治生涯中所受挫折抑或最大打击,是他离开长安长期飘泊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里所述的内容比之第二首的“奉使”、“画省”两句更进了一层。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的写法。如把这两首的内容合在一起,则基本上反映了诗人仕途的坎坷与不幸。最后,诗人又以少年时的“同学”相比,他们都地位不低,过着“衣马自轻肥”的生活,益见当权者不能任贤用能,更增加诗人的悲伤。全诗都是自诉自哀,为心愿未遂而悲伤。所以,钱谦益认为这一首是《秋兴》八首中的“文心”,也就是写了杜甫的主要心事,希望帝王纳谏和用贤举能。

第四首又承第三首所写的心事开篇。因为当国者不能纳谏任贤,致使引来国难,“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从李渊开国到大历期间,百年来世事无常,得失劫杀,盛衰不定,犹如弈棋,弈棋的人失策,就会使已定的形势又归纷乱。“王侯宅第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极言世事变化之大。而且自安史之乱后内忧外患依然存在,还是战乱不息,“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这便是当国者不能纳谏任贤的结果。其中的“王侯”四句,呼应了第一首中“玉露”四句,或者可以说是承了这四句而言的。最后又回到寂寞萧森的秋意,以“有所思”结束全篇,寄意深远。慨叹和忧国之心流溢于字里行间。这首诗不仅概述了百年世事的变幻,而且把当时的现状作了重点描绘,充分体现了杜甫的爱国忧乱之心,所以应该说是组诗的中心。

第五首是思昔,承第四首中的“闻道”两句写了唐王朝兴盛时期上朝的威严景象以及唐玄宗相信神仙方士,召贵妃入宫,措辞富丽而饶有盛唐气息。看似句句赞美,然而也暗写危机,这由“一卧沧江惊岁晚”的转折句中点出。

诗先借古喻今,以汉时蓬莱宫说明宫阙之宏丽,用汉武帝所建铜柱承露盘和老子西游函谷关关尹见紫气的典故,隐喻玄宗对黄老方士的热衷,借《汉武内传》中西王母自瑶池降临瑶华殿的故事暗写贵妃先做女道士,然后写她入宫得宠。唐玄宗的这些作为,都是使唐王朝由盛到衰从高峰跌落酿成国难的祸根。对此,王维也有诗,他在《早朝》中曰:“方朔金门侍,班姬(指贵妃)玉辇迎。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也是讽刺宠贵妃和求神仙的。这两件事都是当时所认为的盛事,而殊不知后患无穷。诗接着以“云移”两句写上朝时的盛况和玄宗的威仪,最后以“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清琐点朝班”两句突然转折作结。尤其是其中的“一卧沧江惊岁晚”句,色彩黯淡,情绪颓然,氛围骤然不同,实是暗示了国难,正因为这样,当时的杜甫才遭“卧沧江”的厄运。然而有“几回”一句,仍蜷顾朝廷,与屈原的“蜷局顾而不行”精神相通。全诗基本上描述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轮廓,并揭示了其原因,所以说是承前首的“闻道”两句所发。杨伦对该诗评曰:“前六句直下,皆言往昔之盛,第七一句扭转,笔力超劲。”杨注又引陈秋田说:“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动荡,几于无迹可寻。”这主要是说把兴亡之感写得不露痕迹,盛唐气象,还极力保持,确是艺术上的高手。

第六首则承第五首所写的盛况中潜伏危机之意直写危机“芙蓉小苑入边愁”,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抚昔伤今,不胜感慨。诗人虽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由眼前的秋风、烟云,神思飞驰,遥念长安曲江。当时玄宗与贵妃淫乐游赏之地的荒淫生活的迷梦,终于被东北边境陡起的安禄山叛乱所破灭,昔日华丽的曲池宫馆和池中游艇分别成了黄鹄和海鸥的栖息之所,一派荒废凄凉景象,寓有昌盛之时万物增辉,危亡之际一切黯然失色之感慨。继而以“回顾可怜歌舞地”两句作结,慨叹之情更深一层,并与首联呼应,在慨叹中寄希望于当朝者,莫忘“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谓语重心长。杨伦评语云:“吞吐意在言外。”确是拈出了这一篇的艺术特点。

第七首同前一首一样,也是承第五首内容而来,追思往昔之盛况,哀叹如今之苍凉,都是在给当局者总结教训,与第四首的“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两句相照应。同是写今之苍凉,前者只写曲江池,且较实,后者只写昆明池,但较虚。诗人借汉代事来比唐王朝,全力描写昆明池的萧瑟凄凉的秋天景色,由织女、秋月、石鲸、秋风、菰米、秋莲组成了一幅悲怆的秋图,抒发盛衰今昔感受,不著实事一字,却显得缥缈空灵而寄意深远。较之前一首写曲江池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的余地,尽管曲江池和昆明池都是玄宗与贵妃的淫乐之地,由于前者实的成份较多,而后者全在写虚,因而读者可由后者想到安史之乱不仅使长安受害,而且祸及全国,所以更精警,蕴涵更丰富,更有概括力,也更有审美价值。最后两句结语又写对长安的遥念,无奈关塞阻隔,唯有鸟道可通,而自身又飘泊江湖,将此境遇与长安的盛衰相连,无限凄楚,与全诗浑然一体。

第八首写他自己最值得纪念的渼陂之游。他曾同岑参兄弟相伴作渼陂游,写了生动有奇气的七古《渼陂行》。诗人如今追思渼陂之游,意在写以渼陂为代表的当年帝都盛况,既与衰败颓唐的今天作对比,又形象地表现了他所向往的美满景象。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帝都盛况,既不是宫阙承露盘,也不是瑶池王母,既不是“珠帘绣柱”,也不是“锦缆牙樯”,而是壮美富饶、人们亲切相处、意气飞扬的社会风貌。杜甫在诗中是从环境、物产、人民的精神面貌三个方面去表现的。

首联“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承上一首中的“鸟道”,由“昆吾御宿自逶迤”的“逶迤”两字入诗,终南名胜之一紫阁峰倒映在渼陂中,写了河山之美。继而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写物产丰富而珍稀,不乏寓意。从昆吾、御宿到渼陂,都是汉代上林苑地。在此极言渼陂之美,意在说明盛唐也曾延续了汉代的兴盛。“鹦鹉”、“凤凰”都是珍禽,而凤凰的富丽色彩又可作为盛世的象征。这些珍禽,均系帝王园囿所有,用之以写帝都十分得体。在这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佳人”、“仙侣”、文人雅士结伴春游,泛舟江上,互相问讯馈赠,神彩飞扬,尽兴而归。诗最后说当时意气昂扬,描写了盛唐帝都气象,如《题郑监湖亭》说的“赋诗分气象”那样。而今却飘泊峡中,虽已满头白发,仍悲凉地吟长安望长安而盼再现当年盛况。虑及安史乱后,疮痍未复,战乱仍频,不禁又低下了头来,万千感慨,尽在无言之中。总之此诗所写的渼陂之美,回答了《秋兴》八首北望长安苦吟的用意。结句“白头吟望苦低垂”语,照应了第一首诗所写的内容,以此收束整个组诗,十分有力。

杨伦注引王士祯对这八首诗的评语说:“《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著痛快。其有感于长安者也,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徐而味之,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与夫戎寇交侵,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异,所谓不胜其悲者,固亦不出言意之表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