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黄景仁诗《后观潮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海风卷尽江头叶,沙岸千人万人立。怪底山川忽变容,又报天边海潮入。鸥飞艇乱行云停,江亦作势如相迎。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涛头如折铁;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星驰电激望已遥,江塘十里随低高。此时万户同屏息,相见窗棂齐动摇。潮头障天天亦暮,苍茫欲望潮来处;前阵才平罗刹矶,后来又没西兴树。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乘槎未许到星阙,采药何年傍祖洲。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归即得。回首重城鼓角哀,半空纯作鱼龙色。
(据光绪重刊本《两当轩全集》,下同)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清代乾隆时著名诗人。黄景仁四岁丧父,家境清贫,幼年好学,早有诗名。为家计,他四处奔波,曾入安徽学政朱筠幕,受器重。后多次应江南、顺天乡试,均未考中。乾隆四十一年,他在北京时,逢乾隆平定金川奏功,他随众士子献诗,得授武英殿书签官,后靠资助捐县丞,尚未获选,为债主所迫,乃西行想去西安依陕西巡抚毕沅。因穷病交加,于山西运城途中死去,年仅三十五岁。
黄景仁一生遭际悲惨,忧愤苦闷的心绪常借诗歌加以抒发,因而这也成为他诗歌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其实也反映了当时许多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他平生最崇李白,诗作受其影响也最大。同时又能广纳百家之长,并善于创造,所以他的诗直抒胸臆,感情真挚,而且明快晓畅。时发警语,富有表现力,同时又意味隽永,因而终能自成一家,为时人和后人所赞誉。
《后观潮行》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二十一岁时,因此前曾写有一首关于广陵潮有《观潮行》,所以此首就题名《后观潮行》。它写的是浙江潮。全诗重点是写海潮的迅猛威势及其极致处,转而抒发个人的身世感慨,透露出诗人一种迷惘苦闷的心绪。
开头四句写千人万人在江头两岸候立,这时海风已把江边的树叶全卷走了。忽然间天地山川变色,就在这个时候传来海潮要来了的消息。这是写海潮到来之前先声夺人的气势。接下来四句,写海潮初现时的情景。海鸥停飞,小舟乱横,行云也好像止住了脚步,江的形状就像是作好了姿势来迎接海潮。当海潮还仅仅像一片白色的鹅毛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时,耳边已闻风雷轰鸣了。待至潮头来到的时候,诗人甚至感到江势不该有这么多转折,因为这种转折要扭转潮势,就像是“折铁”一样艰难。事实也是,潮水每一到转折之处就平地突飞百丈之高,在浩浩晴空中就像雪花飞舞,真是奇观。一刹那间,潮水就如星驰电掣一样,跑向很远的前方去了,十里江水充满了高低起伏的浪潮。此时千家万户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窗棂门户都在颤颤震动。由于潮头高耸得把天日都遮蔽了,天色也就像向暮了。这时回头再看看大潮经过的途中,江中一块名叫罗刹矶的石头刚被淹平,萧山县西兴镇的大树又被吞没。面对此自然界的巨大威势,一阵感慨突然袭上诗人心头,他孤独地对影伤怀,感到这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哀愁,同时又产生了大地与自身都不过是茫茫尘世的如梦“浮生”的伤感。他思量像神话传说中的人那样乘木排去仙人居住的地方又不可能,或者去神仙岛采长生不老之药吧,也遥遥无期。最后只有在写完这篇诗之后一声长叹: 我还不能像潮水那样想回去就立即回去呢。这时回过头来听到城里报时的鼓角正声声哀伤,半空中正闪耀着鱼龙变幻的颜色。
这首诗起首不是写潮的本身,而是写它将要来时的情景: 狂风大发,树叶尽落,山川变色,无数的人在等候。而当潮头还刚刚在天际出现时,眼前就已呈一片变态,在充耳的雷鸣声中,“鸥飞艇乱行云停”,显出了潮水到达前的巨大威势“江亦作势如相迎”,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紧张的气氛。经过这样八句的着意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再接下来才写到潮水本身,但它不是一般地写它如何地汹涌澎湃,而是抓住浙江江势曲折的特点,写出潮水在被弯折的情况下“浩浩长空舞晴雪”的奇景,这就显出了浙江潮与其他潮水比如他曾经写过的广陵潮水不同,所以富有特色。而就在这个奇景满天的时刻,潮水已像“星驰电掣”般跑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了,对这种奇幻和急速的变化,诗人、众人都屏住呼吸,而本来不会动的窗户却一齐在颤动,这反常效应,有力地表现了潮水的威慑力量,而且十分生动。再进一步,作者又补写一笔潮水所经过的地方,巨石和高树都一概被吞没,这就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其威势之大之猛了。以上描写既生动多姿,又完全符合现场的客观情况,表现了作者观察事物之细和表现能力之强。再接下来六句是作者即景生情,抒发出对宇宙人生之感慨,这也是古代诗人常见的情怀。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他曾因郁郁不得志而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黄景仁虽然当时年纪尚轻,尚未经历过太多的人生挫折,但对现实情势给他这种人的巨大压力还是能敏锐地感觉出来的,因此他的“大地与身同一浮”的感叹,与对渺茫世外仙境的空幻追求也是可以理解的。它不仅是个人的悲伤,也是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共有心态,很有其现实意义。
全诗的最后四句,前句写城头鼓角声,融情于景;后句写天空颜色,既写出潮水过后的特有景视,又反映了诗人变化不定的起伏心情,结束得很有力度,且有袅袅余韵。
总之,全诗写潮,气势奔放,有似太白;对景抒怀,上追东坡,在历代观潮诗中可称上乘。袁枚说他的“《观潮》七古冠钱塘”(《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二十七》),确是定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