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王沂孙词《齐天乐·蝉》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词·王沂孙词《齐天乐·蝉》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珮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 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这一首《齐天乐》是《乐府补题》中所收八人同调咏蝉词之一。南宋灭亡后,葬在绍兴的宋高宗等六代皇帝的陵墓被元僧江南总管杨琏真伽盗发,后妃的尸骨也都被翻掘出来,和牛马的骨头混杂在一起。当时人民对这种暴行很愤恨。诗人唐珏、林德旸暗地联络当地人民把骨殖收拾埋葬。王沂孙、周密、张炎、李彭老、仇远、王易简、吕同老、陈恕可、唐珏等十四人结社联吟,用龙涎香、白莲、莼、蟹、蝉五个题目填了许多词,编为《乐府补题》一卷。清人周济、厉鹗、王树荣均以为这些词不是单纯的咏物之作,而是针对掘陵而发的。夏承焘先生《乐府补题考》认为:“大抵龙涎香、莼、蟹以指宋帝,蝉与白莲则托喻后妃。”因此,这首《齐天乐》可能就是借咏后妃而寄托亡国的哀思。

词一开始即用典故把蝉与人事联系起来,突出一个“恨”字。然后由此生发,展开对蝉的声、形、感情的描写。宫中人魂魄所化的蝉,带着满怀之恨年复一年地在翠绿的树荫中倾诉着离愁。“乍咽凉柯”,写蝉声在枝头忽起忽落。“还移暗叶”,写蝉影在叶间忽隐忽现。“重把离愁深诉”,以拟人手法把蝉写得颇有感情,其声仿佛是忧伤凄切的哀曲。这样写,使全篇增加了肃杀怨抑的悲剧气氛,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南宋王朝的覆灭、蒙古贵族军事集团的高压统治。“西窗”以下五句,由所闻转写所想。“过雨”之“雨”,是指秋雨。一场秋雨过后,天气转凉,寒蝉的生命愈受威胁,因而惊恐难定。“瑶珮流空,玉筝调柱”,即写其惊恐时振翅起飞的声音: 如玉珮在空中击响,如银筝由名手弹奏。一“怪”字表示惊异。“瑶珮”、“玉筝”所构成的自是女子形象,因而下文继云“镜暗妆残”,进一步把蝉想象成一个容颜憔悴的女子。“为谁娇鬓尚如许”一句设想奇异: 宝镜尘封,玉容不整,为什么鬓发却仍夭娇透明?在连续四句顺写之后骤然以问句形式来一反笔,不仅使全篇跌宕有致,婉曲多姿,而且突显出女子丽质天成,难以毁伤,因而也可能暗示“发陵之案”。据载,唐珏等人在收集被掘的南宋帝王后妃遗骸时,曾发现孟后的发髻长七尺有余,光泽如新,且簪有短钗。在上片结束时顿生转折和回旋,这在章法上也有益于下片荡出新的境界。

过变三句,以前人的诗句与“拆迁铜人”的典故从蝉餐风饮露着笔,写其又一层的哀伤和不幸。古人认为蝉靠饮“露”维持生命。可是,而今金铜仙人以泪洗面被从汉宫中移去,承露盘也被拆迁远方。因此,蝉便无露可饮,生命自然受到严重威胁。“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即是对蝉濒临绝境生日无多的具体写照。蝉翼本薄,蝉蜕甚轻,经不得秋霜、秋风的袭击,对“秋”气特别敏感,故云“病”,云“惊”,云其形如枯槁。蝉是无情之物,说它忍受不了世事的巨变,这便透露出作者借蝉喻己之意。隐约表示国亡身病,心情惨淡,此生将休。“余音更苦”至篇终五句,又是另一层,由所想写到所感。虽然此生将休,而鸣声尚未停止,但这临终前的吟唤更使人感觉悲苦。唐人贾岛《病蝉》诗有云:“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余音更苦”句意与之相近。“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言蝉之习性栖高枝、餐风露,不类凡物,亦似人之自持清高,逸怀独抱,但是,在自然和世事剧变中竟然落得个“病翼”、“枯形”的可悲下场,故云“顿成凄楚”。一个“顿”字,慨叹变化之急剧,两句之前冠一“甚”字,更惊呼结局之悲苦。歇拍“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以逆笔取势从眼前的悲苦陡折到对往昔繁盛欢欣的回忆。两句深沉地叹息那和风徐来、柳丝起舞的夏日只是回忆而已,美好的光阴、生命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在沉痛无奈之中收结全词,却又给人以难尽的低回荡漾之感。

从写作背景和遣词用典看,这首《齐天乐》当是有寄托的咏物词。它在艺术上颇有特色,主要表现在物我妙合而又意旨隐晦方面。词的上片深诉离愁和无人怜爱之恨,下片哀叹厄运和好景不再之悲,全词蝉的特点鲜明,人的感情真实,物我交融,亦蝉亦人。蝉与人在“悲”上达到了完全的统一。无论写景、抒情、用典,都巧妙地将蝉性、人情、悲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命即将结束的秋蝉的咏叹寄寓了对南宋王朝灭亡的哀悼,对帝后陵墓被盗的悲恸,以及对个人遗民身世的感慨。但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表现,都是一语三折,婉曲不显。这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经历有关。他怀念故国,却又屈身仕元;他希望好景重现,却又把握不了命运。因此,只能发出秋蝉般的哀鸣。所以,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评王沂孙词的艺术风格: 虽饱含《黍离》、《麦秀》之感,但“只以唱叹出之,无剑拔弩张习气”。王沂孙的词集,清初有传本,但皇家图书馆不收藏,可能是因为其中多《黍离》之感,馆臣不敢进呈。夏承焘先生在《瞿髯论词绝句》中曾评说:“草窗花外共沉吟,桑海相望几赏音? 不共玉田入中秘,清初诸老夜扪心。”因此,像《齐天乐·蝉》这样的词篇,尽管情辞哀苦,但还应给以历史的评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