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游栖霞寺》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20公里的栖霞山,山多枫树,深秋季节,红叶满山,如彩霞不散,故名栖霞山。又因山多草药,可以摄生,所以又叫摄山。南齐高帝时,贤士明僧绍在此筑庐隐居。皮日休这首诗就抒发了对古人的怀念以及对林泉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明居士”,此指南齐隐居于栖霞山的明僧绍,古代对有才艺而不出仕或奉佛修道的人均可称居士。诗人夏日漫游来到栖霞山,面对着空山古寺,心中不禁遥发起悠悠的思古之情。在这种浓郁的思古情绪笼罩下,进入他艺术视野的客观景物也不自觉地抹上了一层萧瑟冷寂的色调。于是乎在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栖霞寺旁的白莲在诗人的吟咏之间似乎正在渐次凋零残缺,而山间那一泓泓六朝枯松掩映下的清泉,即使在炎热的盛夏三伏也散发出一种沁人的凉意。此时此地,当诗人端坐在松下泉边,凝视着四周那时隐时现、飘忽不定的阵阵青云雾霭之际,可以想象,他的整个身心或许已经沉浸到对古代隐士山林生活的陶醉之中,随之领略到的将是一种冰心皎洁、秋水澄淡般的天真而奇妙、淡泊而丰富的人生意蕴。相形之下,世人,当然也包括作者平日所追求的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将显得微不足道、鄙不可言,顿时失去了以往所具有的诱人的魅力。有了这种大彻大悟的切身感受,诗人自然要在尾联中发出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的遥想和感慨了。在这里,皮日休所表示的希望与明僧绍之类的隐士于月下石间对坐,畅谈庄、禅逍遥学说的愿望,既委婉地表达了他对喧嚣尘世生活的厌倦,同时更体现了他对委身大化、自在适意的林泉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纵观《游栖霞寺》全诗可以发现,尽管诗人所传达的是一种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但诗中所描绘的境界却无处不在散发出一种冷清、空寂的禅意。由此可见,晚唐时期即便像皮日休这样一个曾经以热切关注人生疾苦著称,而且留下过“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橡媪叹》)之类诗句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样也免不了要受到禅学观念的深刻浸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