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庭厌俗赏,奈苑瞩年华。
始入香山路,仍逢火宅车。
慈门数片叶,道树一林花。
虽悟危藤鼠,终悲在箧蛇。
诗人从将军春游佛门寺院,由洁净空灵的禅境,感悟人生拘束空苦,迸溅出诗人企求超脱的禅悦。
首二句紧扣“山寺”,以直叙入题。“兰庭”,即兰香氤氲的庭院,此指禅院。我们知道,佛学一般所追求的最高精神本体等都不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是与现实世界对立的。因此,作为传授佛学真谛的寺院,当然不欢迎众俗步入佛门。一个 “厌”字,写出了兰庭对待众俗的态度,表现了佛门的洁净高雅。“奈苑”,佛经中奈氏树园的简称,亦指寺院。“奈苑瞩年华”,一个 “瞩”字将寺院人格化,它像是历史的见证人,目睹岁岁月月。这两句切题叙事,渲染出深山古寺的幽静环境。
“始入”二句写 “游”。诗人和将军刚踏入去山寺的山路,就遇上了人间的烦恼。“香山”、“火宅车”乃为佛教用语。佛经有香山,在雪山之北。《观佛三昧海经》云:“雪山有树,名殃加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从香山来以风力故,得至雪山。”“火宅车”用 《法华经》典,《法华经·譬喻品》谓几个孩子在房中玩耍,房子已经着火而犹不自觉。其父为了引诱他们出来,应诺凡出房者每人给一辆大车。孩子们蜂涌而出,遂免于火灾。佛教因此有“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说法。“仍逢火宅车”是把所游的山寺比喻为可帮助人逃脱“火宅”的大车。这两句,一写行踪,一写心迹。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有气韵流动之美。
沉浸于如此心境中,自然企求超脱,希望有个理想的境界。五、六两句就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慈门数片叶,道树一林花。”“慈门”,对佛门的尊称。“道树”,即菩提树,传说佛祖于此树下得道成佛,故称。“慈门”、“片叶”、“道树”、“林花”,它们互相映衬,展现出一个明净而鲜丽的禅悟境地。步入此境,仿佛是在玻璃般的世界里,世界也仿佛在水晶般的心灵里,令人忘机于片片叶儿,体悟于瓣瓣花儿,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
末二句是诗人春游山寺后的感喟。慈门道树虽然使他顿然开悟,并且产生 “危藤鼠” 的感喟,但终究迹在尘中,悲在 “箧蛇”。诗人通过“藤鼠”、“箧蛇”的形象比喻,强调生活在俗物充塞的世界中,难以获得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困境,反衬出禅境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句,“虽悟”一转,“终悲”再转,而收到咏诗留念,甚合游览诗旨趣,极为得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