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东林寺”在庐山之麓,为东晋名僧慧远所建。《江西通志》谓 “此山仪形九迭, 峻竦天绝, 而寺之所居, 尤尽林壑之美。 背负庐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云生栋。别营禅室,最居深静,凡在瞻礼,神气为之清爽。”慎蒙《名山记》云: “庐山有东林寺。寺始于晋慧远法师,谢灵运为凿池种莲。师与隐者十八人,同修净土社,缁素咸在,谓之莲社。”李白一生曾多次游庐山,此诗究当作于何时,殊难断言。詹瑛 《李白诗文系年》 定此诗于开元十四年 (726年),李白26岁第一次游庐山时作。
李白在思想上,除儒家之外,主要受道家的影响比较深,但于佛教亦有相当的濡染,与当世僧徒亦有来往。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就是对于佛教的浓厚兴趣。首二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此次到庐山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佛教的静地 “青莲宇”。著一“寻”字,表明是有意而往,并非是无心而偶至。“青莲宇”即指东林寺,因净土宗初祖慧远曾于此创 “莲社”,故云。下句著一“独”字,亦可看出去时心意之切。辞别喧嚣的城市,寻求清静的佛寺,表明此时的诗人从内心厌弃尘世的骚扰,有意要从领会佛教的寂静境界中,洗涤胸中的烦忧。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二句,描绘出东林寺一片清幽静谧的环境。悠悠的钟声,在清冷的夜空中回荡; 清朗的月色,洒照在溪水之上,微波粼粼,白光闪闪。多么幽静的所在! 正是佛家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与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虎溪是东林寺内小溪名。杨齐贤《别东林寺僧》注云:“东林是远法师所居,三门内有小渠名虎溪。”《莲社高贤传》云:“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迎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二句,转从宗教角度,描绘出东林寺一片浓郁的佛教气氛。“天香”为佛教用语,谓来自天上的香气。《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 “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天乐”亦谓音乐高妙,有如来自天上。二句极力刻划东林寺环境幽美,不仅天香弥漫,空气祥和,且似有天乐暗奏,久鸣不歇,余音缭绕,回荡寺中。在如此幽静馨宁的环境之中,诗人的思想似乎也得到了深深的熏陶和静化。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谌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结尾四句,照应题目“夜怀”,写诗人沉浸于如此浓郁的佛教气氛之中,不觉亦宴坐不动,静思熟虑,似乎于禅理的深邃奥妙有所领悟。“宴坐”即“坐禅”,是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意为安然静坐,排除一切妄念,使思想高度集中,恢复到心灵的本原状态,藉以领悟禅理的高深。“大千”即 “大千世界”,为佛教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概括。诗人屏息宴坐,寂然不动,澄思极虑,仿佛入于三昧,顿悟佛法无边,只觉洞察广大无边之大千世界,有如毫发之微。《法苑珠林》云: “须菩提答阿难曰: ‘我念一时入于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广若斯,置一毛端,往来旋转,如陶家轮。’”“宴坐”二句,是就整个客观世界而言。“湛然”二句,则就人生而言。佛教认为世界众生莫不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回旋,循环不已。《楞严经》云: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观经玄义分》云:“我等痴愚身,旷劫来流转。”诗人此时澄心极虑,认识到只要本心与佛理暗合,便能从旷世浩劫中跳出来,得到解脱,亦即“旷劫断出没”。“出没”者,轮回也。李白于佛教虽不似尊奉道教的笃诚,然一涉笔佛理,即能湛然冥合于心,暗寓机锋,富于禅趣,亦可谓慧根素著,禅悟而有得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