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落叶已斑斑,秋日当庭尚掩关。
扫榻昼眠听鸟语,可怜身世此时间。
这首绝句文字很平淡,然而淡而有味。悲秋题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俯拾皆是。秋日使人感到时光流逝,荣华消失,萧瑟之景易牵引愁怀。这首诗便是以秋日为背景展开。“秋林落叶已斑斑,秋日当庭尚掩关”: “已”说明入秋已深,斑斑落叶犹如诗人复杂的心绪,秋风扫地落叶四处漂散,犹如诗人沉浮不定的人生。这时,诗人恰在寺庙中,从而使单纯的悲秋具有更深层的意蕴。佛教、犹其是禅宗对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普遍而深刻,他们往往从佛学中为自己的精神苦闷寻一解脱的去处。如王安石、苏轼等这些政坛、文坛的领袖人物都是如此。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生活在北宋王朝气数将尽的时代,国事身世,似皆不可为,何处是归宿?唯在佛门之中,还有一席平静之地,尚能日高不起,安然而卧。“扫榻昼眠听鸟语,可怜身世此时间。”但是身虽处“净土”,貌似悠然心却未能平静,鸟语之欢畅,却反招来可怜之思。此是何故?或许是立于佛门之中,对世俗及对自身之过去感到可怜? 还是有志未酬、而又无所作为、无能为力,落得与僧人为侣而感到可怜?或是两者都有。因此这首诗有两层含义,秋日虽然堪悲,但我身已在空门,不妨我寺中高卧,畅听鸟语; 秋日毕竟堪悲,我心尚未尽属释氏,听鸟语未能尽然畅怀,可怜之思悠然而起。这首诗虽然文字平淡,却能隐隐感到诗人焦灼的心态,正是这焦灼的心灵,才促使诗人及读者发问: 从俗,还是皈释?诗的潜在意向是皈释,因此未言禅而禅意深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