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书河上亭壁》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释】
(1)《书河上亭壁》为四首构成的组诗,分咏四季登临黄河所思所见情景,本首写的为秋天情景。组诗前原有小序,说明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谪镇河阳(河南省孟县南,今为孟州市)。“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景物,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
(2)樯:船的桅杆。此处代指船的本身。
(3)凭:靠。危槛:高楼长廊的栏杆。
(4)萧萧:萧条稀疏貌,也可理解为风声。疏林:秋天落叶后,看似稀疏的树林。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歌。作者时当四十六七岁,贬谪黄河之滨的河阳和陕州。此诗出色地描绘了北方深秋长河落日的壮丽景色,被视为极富大唐遗韵的夕阳绝句。
寇准十九岁进士及第,可谓少年得志。但由于坚持抗辽,不合帝意,于至道二年(996)罢知邓州(今河南省邓县),宋真宗咸平初(998),徙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景德元年(1004),寇任宰相,景德三年(1006)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书河上亭壁》组诗即写于景德三年或稍后时间。寇准先贬河阳,后谪陕州,两地均临黄河,所咏四季之景,即为河阳、陕州两地之景。从作者序言可知,组诗四首非一日而成,它们是作者镇守河阳、陕州期间,每每登高眺望,“思以诗句状其景物,久而方成四绝句”,最后才“书于河上亭壁”。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每到秋日傍晚,天高气爽,独上高楼,凭槛眺望。只见大河江岸宽阔,河中来往船帆稀少,更显波涛渺茫。作者倚栏沉思,心如长河浪涛,起伏不定。“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秋风萧瑟,繁叶摇落,作者凝神远望,天边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正从丛林后面的山峰背后缓缓下垂。当灿烂夕阳降到一半时,奇景出现了:它的万道霞光已成半轮斜阳,照在远处连绵秋山之上,就像给半山披上金色彩带,庄丽极了!
诗人为何将秋天长河落日定格在“一半秋山带夕阳”这道风景线上呢?因为触景生情。作为一位刚毅的政治家,他并不为暂时的贬谪而气馁。人近晚年,就像眼前的秋景一样,只要抓住当前的美好时光,将照样焕发灿烂人生,有着无比壮丽的夕阳风景。
绝句文笔流畅、境界壮阔、写景优美、抒情委婉。淡淡感伤中,不失刚毅与倔强;迷离哀愁时,满怀憧憬与期望。全诗显示出诗人大河般宽阔的政治家胸襟与气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