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便品》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概说】
“方便”,一般有两种解释:一针对般若;二针对真实。
对般若而释,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权道是利他之手段,依此则大小乘一切之教法,概称为方便。对真实而释,则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权。依此释,则为小乘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三乘为通于一乘而设者,故亦名方便教。
第一品中把宣讲此经的前因详细地进行了叙述,讲《法华经》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以及讲经之前的种种瑞相都做了说明,与会大众看到这些瑞相后心生疑惑,所以弥勒代表四众向文殊请问,文殊菩萨通过讲述自己以前见过的事情回答了大众的疑念,回答完了之后,佛出定才开始说话,接着就是《方便品》的内容。在《方便品》中出现了很多事,佛出定后不断赞叹诸佛的权实二智,并表示这种智慧是绝言断虑,不能说的,所以舍利弗等有了疑惑,开始请法,佛陀三次遮止,舍利弗三次祈请,最后佛陀终于答应说法,由此才有了后面的经文。佛在这一品中不断赞叹佛的智慧和境界,有五千人心怀我慢,所以离开会场,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人解释这是佛陀以佛的威德将五千人摈出会场,不允许他们听《法华经》,在这些人离开之后,佛才无忧无虑地宣讲妙法。而且,本品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佛在这里表明了态度,对于三乘法的定位,这在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言教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这也符合天台五时八教的说法,对之前所说的三乘佛法做一总结并明确表态,给予定位,认定为方便法,也由此开启了微妙难思的一乘佛法的宣讲。
首先要注意,从本品开始,进入正宗分,正宗分包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四部分。“开佛知见”中最重要的是“三周说法”。本品的经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本书所分的第一节,从第二节开始一直到第九品“授无学人记”结束为止,三周说法才圆满。这里第二节的内容只是“说法周”的五分之一,称为“正说法”。
本品有三个关键点须要把握,一个是方便思想,另外一个是会三归一思想,还有对“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理解。
方便思想是佛教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也是备受重视的一种修行和度生的方法,而且在佛教发展史上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前文对方便的意思有所注释,但在各个时期的佛教、各个宗派的佛教、各个不同的经纶对“方便”又有很多发挥和应用。从印度佛教史的发展看,大乘佛教兴起,大乘思潮遍及古印度全境,并影响南北各地。当时流行的般若类经典中,有一部分比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只探讨佛的究竟的般若智慧,而有些经典比如《小品般若经》中则提出“方便”、“善巧”作为般若的一翼,般若是空观的抽象理论,“方便”则是般若的实际运用。大乘佛教进一步发展,深入大众生活,普度有缘众生,广积功德资粮。到了密教时期,方便思想更受推崇,密教指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方便”作为究竟意义的佛法大行其道。中国佛教形成各个宗派,以大乘佛教为主流,也非常重视方便思想的运用。尤其天台宗,对“方便”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和运用。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方便”一词更是泛指一切机会或提供便利,在佛教内部也出现“方便”泛滥的现象,所以才有了佛教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之语。总之,方便思想不管是纵观历史,横视地域,或细查诸宗,都是备受重视和广泛应用的。
再者,是会三归一思想。其实这是整个《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之一。会三归一,又称会三入一,开三乘方便,归入一乘真实。天台谓佛于法华以前诸经,说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都是应根机未熟而方便施设,故未开显真实,以前为权法,待根机圆熟,则开显一乘,若隔离之情执脱落时,则权即实,三即一是为唯一佛乘。如此开三乘会归入一乘,称为会三归一。一般天台和华严以羊、鹿、牛等三车比喻三乘,三车外别立大白牛车以为一乘,故倡必会三归一之旨。
《法华经》中统一大小乘的特点很明显,尤其把十方诸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意也作了统一,这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是整个正宗分的内容,但也是在本品中提出纲领。开是开启和开导之意,开启佛的知见,开导众生佛的修道之法,来破除众生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好像刚刚打开宝藏大门。示是显示,通过开佛知见惑障已经除去,知见体显,众生本具的无漏智慧,无量功德,法界万德显示分明,好像宝藏里的无量珍宝样样分明,清晰可见。悟是觉悟、证悟之意,障除体显后,觉悟诸法实相,明白了一切事物的真理,一切现象和本体都是圆融无碍,平等不二,好像看到宝藏里的宝物后都能一一详细地记忆起来。入是证入,即使自己的生命活现在一种境界里,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法海,证入诸法实相,成就法界藏身,安住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好像对于无量珍宝都能自在无碍地随意拾取,并为己所用。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在本品提出纲领,整个正宗分围绕展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