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总记千二·五百领解》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旃陀罗、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
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
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
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
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
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
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①,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
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以无价宝珠,系著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时卧不觉知。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②,身心遍欢喜。”
【注释】
①丈夫:勇健之人。勇进正道修行不退者。 ② 受决:同受记。谓受决定之记别也。
【译文】
这时,法会中有一千二百名无烦无恼,心地自在的阿罗汉,听了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和授记,不禁这样想道:“我们真是太高兴了!今日所见所闻的确是从未有过的。如果我们也能像其他大弟子那样,得到世尊的授记,那不是件很快乐的事么?”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些人心中的想法,于是对摩诃迦叶说:“这一千二百名阿罗汉,我今天就当场为他们逐一授无上正等之佛智。在这些人中,我的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将在未来供养六万二千亿个佛,然后自身证果成佛,名号为普明如来,并具足十号,即: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五百阿罗汉,如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旃陀罗、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他们皆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成就如来佛的大彻大悟而即身成佛。这五百罗汉成佛后皆是同一佛号,即叫普明。”
授记完后,释迦牟尼佛又想重宣其义,便说偈道:
“憍陈如比丘将遇见并供养无量个佛,历经无数劫之后即可证得佛的无上圣智而得道成佛,此佛长放光明之瑞相,具足各种神通,名号传遍十方,成为一切众生所恭敬的圣者。此佛常说无上妙法,犹如慧光普照,故名号叫作普明。普明佛的国土清净庄严,国中菩萨个个勇猛精进,他们都可升入微妙的楼阁之中,遍游十方诸国,以最好的供具奉献给诸佛。作完这些供养之后,内心畅悦,满怀欢喜,片刻间又回到本国,可见他们有多大的神通之力。该佛寿命六万劫。佛灭度后,他的正法流行于世十二劫,继正法之后的像法时代长达二十四劫。佛法灭时,天神和人类将陷于忧愁之中。五百罗汉比丘,也将依次成佛,皆号为普明如来。他们将转次授记说:‘我灭度后,某甲当作佛。’这些佛所教化的世间同我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间是一样的。佛国的庄严、清净,以及各种神通变化之力、菩萨和声闻的情况、正法和像法的时代,还有佛的寿命等情况,皆如以上所说。迦叶,你已经知道五百罗汉皆获授记,必将成佛。其余的声闻大众也是如此,他们都将证果成佛。凡是今天不在法会中的人,就由你为他们宣说吧!”
五百罗汉在释迦牟尼佛前得到授记以后,无不欢喜雀跃。他们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的面前,以其头面礼佛之足,悔过自责道:“世尊!我等过去常有这种念头,自认为已得到最终的灭度。今天,我们才知道自己太愚蠢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获得如来佛的智慧,但我们却以小智为满足。世尊,譬如有人到亲友家中作客,喝醉酒后便自个睡着了。恰在这时,亲友因官家之事要外出,他便将一颗无价宝珠塞进此人的衣服里,赠送此物之后,他便自个走了,而那人依然醉卧不起,对此毫不觉知。等他醒来之后,他又辗转到了其他国家。为了获得衣食,他辛勤努力,奔波不息,生活十分艰难。所以,如果稍微得到一点,他便感到很满足。后来,有一天那位亲友忽然碰见了他,便对他说:‘岂不怪哉!怎么会为了衣食而到这步田地呢?过去,我为了让你得到安乐,尽享五欲之福,于某年某月某日,将一颗无价珠宝系在你的衣服里,今天依在此,而你却不知不觉,竟然如此辛勤忧恼,艰苦度日,真是太傻了!你现在可以用此珍宝换取所需的一切,你将永远开心如意,要啥有啥,再也不会贫穷了。’”
五百罗汉接着对释迦牟尼佛说:“佛也是如此,您在作菩萨时,就教化我们让我们发心追求一切智慧,但我们很快又都荒废淡忘了,对此,我们竟然不知不觉。得证阿罗汉道后,便自以为得到了最终的灭度,如同生活穷困的人,得一点就很满足。幸亏以前菩萨教化令发的追求一切智慧的大愿犹在未失,今天,世尊为了使我们觉悟,而说如此之言:‘诸比丘,你们所得到的涅槃,并非最终的灭度。我过去长期以来,为了让你们种下佛的善根,以方便之力,开示涅槃之相,但你们却以为是得到了真实的灭度。’世尊,我们今天才终于知道自己实际上都是真正的菩萨,都受到了无上佛智的记号,因此,我们皆大欢喜,叹为未有之幸事。”
这时,阿若憍陈如等人欲重宣其义,便又以偈颂形式说道:
“我等得闻世尊无上安稳的授记之声,均感到从未有过的高兴。此时此刻,我们向您这位具足无量智慧的佛虔诚致礼,并在你的面前悔过自新。我们本来拥有无量佛宝,但当得证小乘有余涅槃后,便自以为足,真像没有智慧的愚人一般。譬如有一位贫困的人,来到某亲友家暂住。这家十分富有,便以各种美味佳肴款待,同时还以无价宝珠系在这位贫者的内衣里面。悄悄地赠此珍宝之后,这位亲友便因故外出了。当时贫者正在睡觉,并不知道亲友送给他珍宝。后来,他游历到其他国家,寻衣求食以自活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所以,只要稍有所得便十分满足,更不愿追求妙好的东西。那时,他并未察觉内衣里面有无价宝珠。赠给他宝珠的亲友后来遇见了这位穷人,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并给他指出所系的宝珠。贫者看见这宝珠后,内心充满欢喜,从此他财物丰饶,享尽五欲之福。
“我们这些人也是如此,世尊曾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怜愍教化我们,使我们种下追求无上佛道的大愿。可我们没有智慧,对此竟然不知不觉。一旦得到小乘少许的涅槃之乐,便自我满足,不想再追求其他什么。今天,佛使我们迷中觉悟,告诉我们这种小乘少许的涅槃并非真实的灭度,只有证得佛的无上智慧,才算是真正的灭度。我们今天从佛这里听到授记成佛及佛土庄严和转次授记,依次作佛等情况,身心充满了无比的欢喜。”
【鉴赏】
满慈子首先作为下根弟子的代表蒙佛授记,但下根领解的声闻远非满慈子一人,还有很多的弟子也在三周说法之后领解佛智,包括下面的五百弟子等一千二百人,还有下一品中阿难、罗睺罗等二千弟子等。
本节总体来说有两件事,首先是“授千二百人记”,分别有:许记千二,别授陈如,别记五百。第二件事比较重要,即“五百声闻领解”,满慈子并未表白领解,而这里五百罗汉得到授记之后,悔过自责,在法说领解后又用“衣珠喻”来呈述觉悟。这个譬喻也和前面一样首先是立喻,其次是法合。
给一千二百人授记时,授记的形式有了和前面不一样的变化,前面所有的授记都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在他面前授记,而这一千二百人中,有一部分是不面前授记,他们并不在法华会场,所以释迦牟尼就嘱咐迦叶为他们转达授记的意思,对这一千二百弟子,也有单独提出来专门叙述的,比如憍陈如,他是佛陀最早的弟子五比丘之一,跟随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后来佛成道后为他们在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憍陈如第一个开悟,佛陀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中他第一个开悟,所以在僧团中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流传着著名的忍辱仙人和歌利王的故事,讲的就是释迦牟尼和憍陈如的宿世因缘。
衣珠喻是法华七喻之一,又叫系珠喻或衣内明珠喻,整体上可以分为“醉酒不觉喻”和“亲友觉悟喻”两个阶段。不过有一点应该注意,这个譬喻是听闻《化城喻》宿世因缘说之后说出的领解,所以要与前面所说的十六王子宣法华的故事结合起来分析。“醉酒不觉喻”分三科,第一科系珠喻,来比喻宿世弟子与十六王子结大乘法缘。文中说“譬如有人,至亲友家”,这个人譬喻声闻弟子的宿世前身,亲友和前面“火宅喻”中的诸子之父和“贫子喻”中大富长者都是指佛陀,这里则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第十六王子,亲友家自然是指大乘佛法的圆满境界,酒是无明,弟子为无明所缚不能解脱。这里的衣,智者大师认为指内心和外心,外心是指惭愧心,内心是对一佛乘法的信乐心,而究竟圆满的觉悟境界就向明珠一样,包裹在这两层衣服里面。第二科“醉卧不觉喻”,来领解王子菩萨的弟子们中间退转大乘,无明使他们迷失正道。第三科“起已游行喻”,是对宿世弟子舍大取小,从三恶道出来,修学小乘,得到有余涅槃便自以为满。第二个大的阶段是“亲友觉悟喻”,也可以分三科,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来理解譬喻的含义了。第一科“呵斥”,文中所谓“咄哉!丈夫”,弟子们在修学小乘的道路上释迦牟尼循循善诱,到了《方等经》、《般若经》时,呵斥小乘的偏狭和不究竟。第二科“示珠”,亲友把衣服里面的明珠给他看并说明原委,这就是释迦牟尼在前二周说法中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后在第三周说明宿世的因缘。第三科“劝贸”,亲友劝他用明珠来贸易所须,即是寓意释迦牟尼在法华会上劝勉弟子们善用种子,增长善根。用贸易来譬喻修行,明珠就是宿世在大乘佛法上熏习的种子,现在种子起了现行,就应该继续在大乘佛法上用功,辗转长养善根,直至最后得无上菩提,便能“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了。后面法合部分佛陀开诚布公,讲明真实含义。重颂部分与长文相应,不再赘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