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迦叶重颂·叹佛深恩》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五十余年。其父忧念,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有大力势。而年朽迈,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当如之何?尔时穷子,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尔时长者,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是王等,
惊怖自怪,何故至此。复自念言:‘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欲往佣作。长者是时,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默而识之。即敕使者,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迷闷躄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长者知子,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即以方便,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净诸房舍。长者于牖,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着弊垢衣,
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芦席厚暖。’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欲与财物,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①。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说有实利。如富长者,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应受供养。世尊大恩,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②善根,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
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注释】
①有余涅槃:对无余涅槃而言,有余无余其解有三种:1.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2.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名“有余涅槃”,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名“无余涅槃”;3.就大小相对说,小乘的无余涅槃,因尚有惑业苦之残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无余涅槃,因究竟而无残余,才是真正的“无余”。此处是指第三义。 ② 宿世: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
【译文】
这时,摩诃迦叶欲重宣其义,便又以偈语形式说道:
“我等今日听闻佛音受教,无不欢喜踊跃,叹为希有。佛今天说声闻弟子也将成佛,这真是无上妙宝不求自得。譬如有一童子,幼稚无知,舍父而去远走他乡,漂泊诸国五十余年。其父忧伤不已,深念儿子,于是奔走四方,到处寻求。可一直未能找见,加之多年奔波劳累,已疲惫不堪,于是便在某一城中居住了下来,在此建造舍宅,五欲自娱。慢慢地家业兴盛,成为一个豪富之家,拥有许多金银、砗磲、玛瑙、珍珠、琉璃、象、马、牛、羊以及各种车乘和大量田产、童仆、佣工。出入的息利遍布各国,跑生意的无处不有。如此一来,这位父亲威势日高,受到了亿万人的追随和敬仰,并经常受到国王的爱护和眷念,百官群臣和所有的豪门望族,都一致尊重于他。因此,经常来往的人极多。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有钱有势。可是,随着年纪的日益朽迈,他越来越忧伤地思念自己的儿子。他早晚都在想,那位愚痴的儿子离开我而去五十余年了,如今我死期不远,库藏的大量财物该由谁来继承呢?“恰好就在这时,那位儿子为生活所迫,到处求衣乞食,穿州过县,往来各国,有时有所得,有时无所得,经常忍饥挨饿,身体日渐消瘦,身上也长满了疮癣。这位穷子到处漂泊,刚好来到其父居住的城市。他辗转受雇做工,从而到了其父的舍宅。这时,那位长者在其门内挂着大宝帐,坐在师子座上,眷属环绕周围,仆人侍卫两旁,有的人还在统计核算金银宝物,并对出入财产进行登记注册等。穷子看见父亲如此豪贵尊严,认为他是国王或者与国王相当的人。他感到惊慌恐惧,责怪自己为何来到这个地方。他接着又想,我如果长久呆在这里,就有可能受到他们的逼迫,以强使我做活,为难于我,想到这里,他立即拔脚跑去,另外打听贫穷人家,想在那里受雇做工。这时,长者在师子座上远远看见他的儿子,默然无语,便一眼认出。他立即命使者将儿子追回。穷子见有人追捕,惊叫不已,昏倒在地,心想,此人抓我,必杀无疑,我怎么会因为寻衣求食而来到这个地方。
摩诃迦叶接着说偈道:那位长者知道自己的儿子愚痴低劣,是不会相信他的话,也不会相信他是自己的父亲的,所以,他没有直说,而是以权宜之法,另外派遣独眼、低矮、相貌丑陋、又无气质的人,让他们传话给其子,愿雇他扫除粪便,将加倍付给工钱。穷子一听,便高高兴兴地同他们来了,从此,就在其父家中干起了清除粪便、打扫房舍等肮脏而低贱的工作。此后,长者时常从窗户之中看见自己的儿子,心想自己的儿子真是愚痴低俗,竟然只喜欢干这种卑微的工作。有一天,长者穿上破旧油污的衣服,手持除粪器具,这种方便权巧之策,来到儿子呆的地方。使他得以接近儿子。他告诉儿子,要勤快劳作,并增加了他的工钱,满足他的饮食,为他的卧床铺上优质芦席和厚实而暖和的被褥。就这样,长者苦言相劝,要他一定要振作起来,勤奋工作。另外,长者还以柔和的语调安慰他,说以后将把他视同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位长者是有智慧的,他逐渐引导儿子,让他自由出入,心境慢慢提高。在长达二十年的家务劳作过程中,长者逐渐将金银、珍珠等各种财物的支出、收入等情况全都告知自己的儿子。不过,儿子并不知道父亲良苦用心,他仍然将自己视为外姓之人,一直住在门外的草庵之中,他心中也盘算着贫穷低微的事项,不认为自己会有父亲这样多的无量财宝。
当然,二十年的权宜教诲,穷子也确实提高了许多。父亲发现儿子的心境渐渐开阔,就准备将财物转赐给他。于是,他将亲族、国王、大臣、武士、居士等各方面人士全都召集到一起,对他们宣布说:‘这位男子是我亲生儿子。过去他离我而去长达五十年,自从我重新见到他以来,也已二十年了。当年在某城时,我丢失了这个儿子,后来我到处寻找,从而来到这里。如今,我要将所有的房宅和佣工仆役全转交给他,由他随便使用。’这位儿子头脑中所想的本来是昔日贫穷的日子,对父亲这样高贵的生活从不敢奢望。今天忽然在父亲这里获得大量的珍宝和豪华的宅院以及其他所有的财产,穷子顿时惊喜万分,叹之为亘古未有的乐事!
摩诃迦叶话题一转,又说:您释迦牟尼佛也同那位长者一样,您知道我们只喜欢小乘之法,所以一直未说我们也可作佛,而只是说我们可以断尽烦恼,获得清净自在,从而成为小乘声闻弟子。佛曾令我们为众生宣讲至高无上的佛道之法,并说凡修习这种无上道者,都可成佛。我们遵照佛的教诲,以各种因缘、譬喻和言辞,为大菩萨们讲说无上佛道。佛弟子从我们这里听闻佛法之后,日夜思索,精勤修习,这样,诸佛便为他们授记说:‘你于来世,当可作佛。’三世十方一切佛的秘藏之法,都只为大乘菩萨敷演其如实妙道,并非为我们这些二乘人说其真实至要之道。好像那位穷子,虽然能够接近他的父亲,并由此知道各种财物,但其心中并不慕求。我们虽然在讲说佛法宝藏,但我们本身并不志愿追求这种宝藏,这与那位穷子一样的。我们得入小乘偏空涅槃,便自我满足,所以只了结了此事,便再不想其他的了。我们如果听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教化普度一切众生等大乘菩萨修行,都不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以为,一切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所以也无所谓烦恼,无所谓造作变迁。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对大乘菩萨行并不喜爱。我们这些人长期以来,对于佛的无上智慧,无贪无著,也无志愿。我们认为自己所修习的佛法已是最圆满的了,所以,我们于漫漫长夜之中,勤勉不息地修习空法,从而脱离了三界苦恼之患,如今只留下这最后一次轮回果报之身,从而证入有余涅槃。佛所教化的道法是真实不虚的,我们证得这种道法,就算是报佛之恩。我们虽为佛弟子们说大乘菩萨法门,教导他们求证佛道,但我们自己却对这种法并无愿乐,导师看透了我们的心思,所以您暂舍大法,先不鼓励我们修行可成佛果的菩萨道,只说那些有现实好处的小乘之法。好比那位富裕的长者,他知道儿子志向低劣,所以先以方便权宜之法柔伏其心,然后才付给他一切财物。佛也是如此,他示现为一位平凡的老比丘,但却一眼看透众生喜欢小法的低劣心境,所以,佛便通过方便权巧法门,慢慢调伏其心,然后才教其大智大慧,令入无上佛道。”
摩诃迦叶接着诵偈说:“我们这些人今天获得从未有过的妙法,这并不是原先所期望的,可如今不求自得,就好像那位贫穷的儿子忽然得到无量财宝一样。世尊,我们今天得到了无上的实相妙道,得到了无上的大乘圣果,在佛道妙法之中,得到了清净法眼,从而大开佛知佛见。过去,我们长期严持净戒,终于真正的在今天获得果报。我们在法王如来佛的道法之中久修梵行,今天才算证得无上清净的大果。我们如今才是真正的声闻弟子,即以佛道之声令一切众生普闻无余。我们如今才是真正的阿罗汉,于一切世间的天、人、魔、梵之中,应普受供养。
世尊普施恩德,以希有的举措,怜悯教化我们,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利益。佛的大恩大德,即使在无量亿劫当中,也难以报答。就是以手足布施,以及其他所有的供养,都是不能报答的。如果有人头戴肩扛,在如恒河沙数之多的漫漫岁月中,尽心恭敬于佛,或者以美味佳膳、无量宝衣、各种卧具、种种汤药进行供养,或者以牛头栴檀和各种珍宝建立塔庙,并以宝衣铺地,如此种种供养,即使长达恒河沙数那么多年月,也不足报答佛的恩情。
诸佛真是希有难得,个个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诸佛清净圣洁,是各种妙法之王,他能为下劣众生暂时舍去这种无上道法,能为执著于事事物物外相的凡夫俗子们,随宜说法,应机教化。诸佛对于自己的道法通达无碍,任运自如,他知道众生的种种欲乐及其志向大小,所以便根据众生所能接受的程度,以无量种譬喻,为众生开示佛法。诸佛知道众生是宿世种下的善根,也知道哪些业已成熟,哪些尚未成熟。分别得知各种情况之后,诸佛便于一乘佛道之中,随众生之机宜开示了三乘之法。”
【鉴赏】
摩诃迦叶用偈颂的方式,对此前所说进行复述,佛教界称作“重颂”,并将其内容分为“颂法说”和“颂喻说”。“法说”在前面就很简略,此处也一笔带过。“喻说”是本品的核心,重颂部分也按照文意以恰当的层次徐徐推进,可以分为两段:“颂立喻”和“颂法合”。“颂立喻”分别是“颂父子相失”,“颂父子相见”,“颂追诱雇作”,“颂领付家业”。“颂法合”分别是颂和父子相失、相见、并追诱和颂领付家业。这里就把重点放在领付家业上,对前面的内容用简短的文字带过。重颂与长文往往内容相关,结构相似,层次一致,但是又经常会发现它们并不是完全重复,有时前面详后面略,有时后面详前面略,而且前后可以互相补充、参考,相得益彰。重颂部分文字优美,朗朗上口,所以读起来也很容易,利于加强记忆和理解,甚至背诵。
重颂最后是前面长文所没有的,是摩诃迦叶在偈颂里加上的“十三偈叹佛恩深”。中根大罗汉授记以后,对佛的教化感恩戴德,也甚深体会到了佛的功德和智慧,所以真挚地表达了对佛难以言语的感恩。其实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赞叹偈颂是有层次的,而且紧紧围绕佛的权实二智展开。可以分为三层理解,叹佛大恩莫能报,叹佛实智不思议,叹佛权智度众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