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第三节·意安乐行·释止观行》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三节·意安乐行·释止观行》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注释】

①大师:佛的尊称,因佛乃天、人之师。此天人师的嘉号,乃佛十号之一,所以只有佛才可以称为大师,凡小是不可以僭称的。

【译文】

释迦牟尼佛接着说:“另外,文殊师利,菩萨、大菩萨在未法时代佛法将灭时,凡是受持读诵这部经典者,都不能怀有嫉妒、谄媚、欺诳之心,也不能轻慢辱骂学习佛道的人,对他们吹毛求疵。无论是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还是追求声闻乘、辟支佛乘和菩萨乘等三乘的人,都不能恼怒上述之人,使他们心有疑虑而后悔并生退转之心。例如,就不能这样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距离佛道还差得太远,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无上神妙的一切种智。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是些放纵沉溺、安逸享乐之人,修行道法时会松懈和怠慢。’还有,就是不能戏论佛法,即不能对自己尚未真实证悟的佛法,仅凭猜拟便妄加评论,彼此争执,各持异见。应当对一切众生怀有大悲之心,对于诸如来佛心想他们就像自己的慈父,对于诸菩萨要心想他们都是自己的大师,对于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菩萨始终诚心恭敬,虔诚礼拜。对于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无所分别地讲说佛法,根据佛法的深浅与众生的根机,适时应机地说法,不该多说则不多说,不该少说则不少说,就是遇到深深敬信佛法的人,也不能不适宜地为他们多说佛法。”

“文殊师利啊,这就是菩萨、大菩萨在未来末法时代佛法将灭时,所要成就的第三种安乐之行。若能如此,他们在讲说这部经典的妙法之时,心志就不会烦恼散乱,就能够遇到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修学,大家一起读诵这部经典。同时,还能吸引大众前来听闻,听闻后接受,接受后读诵,读诵后还能为他人解说,除了解说外还能书写或请别人书写,与此同时便是把这部经典供养起来,并对其恭敬、尊重、赞颂。”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了再次说明这种道理,便以偈颂格式说道:“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若想讲说这部经典时,应当舍弃嫉妒、瞋怒、谄媚、欺诳等邪伪之心,经常修行质朴、直率的心性,不轻视他人,也不戏论佛法。不要使他人对佛道产生疑惑后悔之心,说他们不可证成佛道。这些佛子们说法时,能常怀柔和之心地,常持忍辱之修行,以大慈大悲之胸怀对侍一切众生,不生懈怠之心。十方的大菩萨因为怜悯众生之故而发心修行菩萨道,所以,对他们应生恭敬之心,视其为自己的大师。对于诸佛,则视其为无上慈悲的父亲,破除骄慢之心,从而毫无障碍地说法,这就是第三种安乐行。有智慧的人坚持并护卫这种修行之法,一心一意地住于这种安乐之行,这样的大菩萨必然得到无量众生的敬仰。”

【鉴赏】

身口意三业中,意业为主,身口二业有假实之分,只有意业唯实无假,身口的造作主要还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业的护持和意安乐行的修学极其重要。

意安乐行和口安乐行节结构一致,分长文和重颂,长文首先是标章,随之也有止行和观行,不过这次在长文中也说明了行成之相,止行中提出四种不应违犯的过失,观行中与之一一对应,针对四种过失提出相应的对治措施令其安住。

止行中佛陀提出四种修学,乃意安乐行者不应该触犯的禁令。第一不嫉诳,即不存嫉妒谄媚欺诳之心;第二不轻慢,不存毁谤轻蔑之心;第三不恼乱,不得随意呵斥后学,出怖畏语,扰其道心;第四不争竞,不以胜负心争论诸法。这是四种不应该做的事,那怎么样降伏此等诸心,令其安住何心呢?释迦牟尼佛进一步解说观行。观行与止行一一对应,以四法治四过,分别为:第一大悲想治嫉诳,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时时观想一切众生的苦难,这样别人有进步、有功德时,自然会生欢喜心、清净心;第二慈父想治轻慢,一切学佛道者皆是未来佛,一切佛皆是大慈父,这样来思维观照,自然对一切众生生恭敬心、清净心;第三大师想治恼乱,把一切后学、二乘都当做大菩萨倒驾慈航的示现,唯我一人是流转苦海之凡夫,以这样心理对待众生,一定会起随喜心、清净心;第四平等说治争竞,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对一切众生也平等说法,这样对一切法、一切道人皆生赞叹心,清净心。由这四种途径,意业清净,意安乐,无有忧恼。修成第三安乐行的人,在宣说《法华经》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恼乱,身心安泰,无往不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