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大众疑念·弥勒申问》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①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②,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③,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④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⑤,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⑥,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⑦。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今当略说。我见彼土,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⑧、砗磲玛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求佛智慧。文殊师利!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而被法服。或见菩萨,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赞诸法王。复见菩萨,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⑨,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⑩,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注释】
①弥勒菩萨:译作慈氏,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合起来意为是“慈悲无人能胜过他”,他被称为未来佛。人寿减至八万岁时,降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菩萨: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意思是发大心志求菩提的众生,或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在四圣中,菩萨高于声闻、独觉而次于佛。 ② 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即文殊菩萨,常译作妙吉祥,是佛教主智慧的一位菩萨,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狮子以表智慧之威猛。 ③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是佛教团体中四种信徒类型。出家受具足戒者,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优婆塞: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总称受五戒之男子,俗称男居士。优婆夷: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总称受五戒之女子,俗称女居士。 ④ 神通: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的作用。神通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种,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 ⑤ 白毫: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眉间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佛说经时,放白毫之光,表佛理之显明与白净,又表其法为诸教之源。嘉祥《法华义疏二》曰:“白毫者表理显明称白,教无纤隐为毫。” ⑥ 师子:又作狮子,为兽中之王,佛经中常以之譬喻佛的勇猛。 ⑦ 缘觉:旧称辟支佛,又称为独觉,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不须听闻他人言教,自己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独自觉悟。 ⑧ 摩尼:又作末尼,译曰珠,宝,离垢,如意。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圆觉钞》又云如意,谓意中所须财宝衣服饮食种种之物,此珠悉能出生,令人皆得如意,故名为宝。 ⑨ 卧具:卧时之资具,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是比丘们所必须随身携带的用具。“具”乃坐卧所用,也可以敷地拜佛,使用时应该自己展敷、自己收起,不应假手于人。 ⑩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僧肇注维摩经时说:“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也有解释由旬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
【译文】
这时,弥勒菩萨心想:今天,世尊现出这般神变之相,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得有此祥瑞?现在世尊业已进入一种不可思议的禅定之中,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一种非常少有的奇事,到底应该去问谁呢?谁又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呢?弥勒菩萨转念又想:文殊师利菩萨是上座法王子,他曾亲近供养过去世中的无量个佛,所以,肯定会见过这种希有的瑞相,我今天可以去问他。与此同时,法会上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天龙、鬼神等都在这样想:佛陀的这种光明神通之瑞相,今天当向谁去寻问?那时,弥勒菩萨很想消除自己的疑惑,加上又发现四众弟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诸天龙、鬼神等与会大众也心存这种疑惑,于是向文殊菩萨问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佛陀今天现出这般祥瑞神通之相,并放射出如此绚丽的光彩,照耀于东方一万八千多个国度,从而尽见这些佛世界中的种种庄严之象?”
弥勒菩萨想重新表达这种意思,便以偈颂形式问道:文殊师利,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何故眉间白毫大放光明,普照世间呢?这时,天空降下了白色和红色的曼陀罗及曼殊沙花,不但色彩美丽,而且散发出栴檀香味,使众人大饱眼福,心情欢畅。天花下过之后,大地一片庄严洁净,就在这时,世界又产生了六种震动。四众弟子都因看到此种瑞相而身心畅快,这是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佛陀的眉间光明照耀于东方一万八千多个国度,天地一下子都变成了金色的瑞相。从阿鼻地狱一直到三界的最高处,各个世界中的六类众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总在六道之中轮回,行善作恶之业缘及其各自引发的好与丑的果报,皆在佛的白毫光中一展无余。在释迦佛的白毫光中,还看见了圣中之主,犹如兽中狮子一般的诸佛,他们在为众生演说最为微妙的经典。佛的声音非常清朗,非常柔和,以这种动听悦耳的声音讲经说法,教化无数亿万菩萨,其法音之深奥微妙,令众生百听不厌,深信不疑。同时,他方世界的每个佛也都在各自的世界中以这样的清净微妙之声,讲说正法。由于众生有种种根机及种种习气毛病,所以,诸佛以无量无数的比喻,揭示佛法真谛,开导众生觉悟。如果众生遭受到各种苦难,惧怕衰老、疾病、死亡,那么,佛便为他们讲说涅槃寂灭、清净解脱之法,从而度脱无边的苦海。如果众生积德行善、广种福田,并曾供养于佛,一心追求殊胜的妙法,那么佛便为他们宣讲十二因缘之法,使他们观察世间因缘,觉悟人生本质,从而获得开悟。如果佛弟子,止恶行善,持戒修福,追求至高无上的圣智,那么,佛便为他们讲说至清至净的佛道。文殊师利菩萨,我住在这个世界,借助于佛的白毫光,而得以看到如此奇妙的景象,我所见之佛境,所闻之佛音还有成千上亿种之多,如此众多的见闻,我今日将向您大略地叙说一下。
我看到在那些世界中,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他们在各种珍宝如金银、珊瑚、珍珠、摩尼、砗磲、玛瑙、金刚等都奉献出来,甚至连自家的佣人、车子包括那些装饰豪华的高级车乘也都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布施,以此追求成佛大业,表现出趋向佛的宏大誓愿。成佛解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最彻底、最圆满的解脱,三界中的六道众生若能以成佛为志向,并为此而精进努力,那么,他们必然会受到诸佛的赞叹。在佛的白毫光中,我还看到有的菩萨以驷马宝车、栏楯华盖等装饰华贵的宝物进行布施。我还看见一些菩萨以自己的肉体、手足甚至自己的妻子进行布施,以求获证无上圣道。我还看见有的菩萨为了追求佛的无上智慧,欣然将自己的头颅、眼睛以至整个躯体用来布施。文殊师利菩萨,我还看见有许多国王都到佛居住的地方寻问无上的圣道,经佛讲解教化之后,这些国王纷纷舍弃享乐的国土以及所有宏丽雄伟的宫殿和臣子、妻妾,剃除自己的须发,穿上了出家僧人的袈裟,跟随佛陀一心修行去了。
我还看见有的菩萨以和尚的面目出现,他们独自呆在空闲寂静的地方,一心一意地读诵经典。有的菩萨目标远大,意志坚定,进取不息,为了冷静地思考体悟佛道之理,他们进入深山老林之中。那些离欲之人,经常在空旷郊外修习禅定,毫无间断,从而获得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种神通。还有一些菩萨,安住于禅定之中,并端心一意,恭敬合掌,以千偈万颂赞叹三世十方一切佛的功德。又有一些菩萨,智慧深邃,志向坚定,他们能经常向佛请问佛法,听佛讲解之后便依教奉行,受持不怠。我还看到一些佛弟子们,不但定力深厚,而且智慧具足,他们通过无数种比喻为众生讲解佛法。他们乐于从事这种讲经说法的善举,从而教化菩萨,破除邪魔,使法鼓常击,法音常鸣。又有一些菩萨打坐入定,心清意净,不为外境而动念,天神龙王前来恭敬礼拜,他们也不会因此而生出欢喜之心。另有一些菩萨在山林之中打坐入定,功行圆满,身上发出清净的光芒,直照地狱深处,从而使地狱中受苦受难的众生获得救济,使他们都进入圣洁的佛道。那些苦行菩萨,终日不坐不卧,一刻也不眠睡,他们游荡于森林之中,极其勤奋地寻求着成佛的道路。我还看见那些受持具足圆满的清净大戒的修行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事无巨细,皆循规蹈矩,一切以佛法戒律为准,从而具足了完满无缺的威仪,犹如明净的宝珠一样,纯洁无瑕,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求取无上佛道。又有一部分弟子,他们专心致志地修忍辱行门,那些傲气凌人的低俗之辈无论如何对他们恶意辱骂,甚至施暴捶打,他们都能忍受,毫无怨气。他们想借助于这种高超的忍辱功夫以达到佛的境地。还有一些不苟言笑、清净脱俗的菩萨,他们远离那些愚痴不化的亲朋眷属,亲近功行圆满、智慧具足的善者。他们专心一意,消除散乱,收摄心念于山林之中,在千年万载的岁月长河里,矢志追求着成佛解脱的道路。
我还看见有这样一些菩萨,他们将世间最美妙的东西都布施给佛陀与僧人,如:美味佳肴、名贵汤药、华丽服饰、包括一些价值千万甚至无价的珍贵衣服、千万种用檀香木作成的宝舍、各种微妙的卧具、清净无染的园林、茂盛鲜嫩的花果、清澈明净的流泉浴池等。他将诸如此类的微妙之物欣然尽情地拿来布施,以求证得无上的佛道。还有一部分菩萨,大慈大悲,以种种方便之门教化无数众生,为他们讲说涅槃寂灭之佛法。我也看到有的菩萨以智慧之力,观察万事万物的本质,体悟到一切事物和现象非实非虚,非真非假,犹如虚空一样,无形无象。一些佛弟子们体悟到这种法性空寂的道理,从而在其内心对任何事情都无所执著,他们通过这种般若妙慧而求趋无上圣道。
文殊师利菩萨,我还看到,有的菩萨在佛灭度后,供养佛的舍利。有些佛弟子们建造起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塔庙,以庄严佛国世界。这些宝塔高大而美妙,其高约五千由旬,四面各宽约二千由旬。每座塔庙上都布置着上千幅宝幢和宝幡,并以珠交露作塔幔,风吹宝铃,发出雅和之声。诸天神、龙神、人及非人时常以各种香、花、伎乐供养这些塔庙。文殊师利菩萨,诸佛弟子为了供养这些舍利,建造并装饰塔庙,使各佛国世界出乎自然,美妙殊胜,像长在帝释天园内的树王一样,花开四方。
释迦牟尼佛所放的白毫光,使我及法会中的大众得见一万八千国土中的各种殊妙之象。诸佛神力高绝,智慧希有,放出一道清净之光即可照到无数个国土,我们见到这种景象真是三生有幸。文殊菩萨,您是佛的大弟子,就请您为我们解答疑问吧。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欣然仰慕于我二人。人民都看着我们,心里在问,世尊到底为什么要放出这种白毫光?请您现在就回答他们,以决其疑惑,令其欢喜。今天,释迦牟尼佛是为了饶益什么,而放出如此的光明?佛端坐于道场之中,是为了演说自己所得的微妙之法?还是为了给大家授菩提记呢?佛通过白毫相光为我们展示出各种佛国世界,各世界之中,众宝严饰,洁净无染,我们甚至还看到了各世界之中的许多佛。我们能遇到如此难得的盛事,这可不是很小的因缘呀!文殊菩萨,您应当知道,在座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各类龙神,都在仰望观察着您,您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奥妙吧!
【鉴赏】
这一段是别序中第三、第四部分,疑念序和发问序的内容。与会的大众看到上文出现的种种瑞相以后都十分欢喜,知道要发生大事,但同时又很疑惑,这样吉祥的预兆到底预示着什么,要发生什么样的大事。有一种说法,佛讲经有很多步骤,现瑞部分也是在讲经,其实现瑞结束时,佛已经把所宣讲的法义完全表达清楚了,但是能理解并信受的众生少之又少,只有文殊师利这样上根利器的大菩萨才能明了,所以佛不得已才开始开口说法,这样就又有一些人能明白意思,当然也有一些众生直到散会结束也无法体会佛的意趣。
疑念序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弥勒疑念,之后说明在会的大众也有疑念。弥勒菩萨在这里作为发起众,代表四众弟子向文殊菩萨发问决疑。《法华文句》中提到,弥勒菩萨也是久远劫来承事诸佛,善根深厚的,他对于这些事情应该是无所不知,在这里是一种示现,也配合佛陀言教。在这里,大众只有一个关于神变之象的疑念,而弥勒菩萨有两个疑念,而且知道应该问谁,所以也可以看出对弥勒菩萨的推崇,虽然都有疑念,但这里面的境界和层次还是有差别的。
正发问也是按照瑞相出现的顺序依次发问的,如果仔细研读经文会发现,发问看似随意,但其实里面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层次,比如在问到他土六瑞中他土菩萨修行的时候,弥勒的发问很有学问,先是次第问,依次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紧接着又是非次第问,以非顺序又问了六波罗蜜。在问完此土他土十二瑞后,还有以颂请答,“举疑述请”总结疑问,请文殊解答,“释四伏难”诚恳表达渴望文殊予以解答的强烈愿望,从最后发问的几句话中其实弥勒已经说出了佛陀现瑞的意图,“为欲说此”、“为欲授记”,而且“此非小事”,可见上面提到《法华文句》中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