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第一节·随喜能说·功德巍巍》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一节·随喜能说·功德巍巍》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辗转,至第五十。”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辗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注释】

①有想:指有他思想的有情众生。有想者,从忆想所生,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也就是神鬼精灵之类。 ② 无想:指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的众生。想心昏迷,无所觉了,此类有情,泯灭一切心想,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 ③ 非有想:指借助其他身形来形成自类的众生。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 ④ 非无想:虽亲而成怨害的有情众生。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所以就感得了非无想相无想之报。 ⑤ 须陀洹:旧译为入流,新译为预流,是声闻乘四果中之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预流是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 ⑥ 斯陀含: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 ⑦ 阿那含: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亦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译文】

这时,弥勒大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了这部《法华经》之后,能够身心顺从,欢喜信奉,那么,他们能得多少福呢?”弥勒又以偈颂格式说了一遍:“世尊灭度经后,若有人听到此经后能身心顺从,欢喜信奉,此人能得多少福?”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阿逸多,如来灭度之后,若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及其他有智能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听到此经之后能够身心顺从,欢喜信奉,于是从讲经的法会上出来,到其他地方,如僧院、空地、城镇、街巷、村落、田间等,把自己所见到的,根据自己的能力,向父母、宗族、亲戚、好友、熟人讲说。这些人听闻之后,身心顺从,喜欢信奉,又向其他人讲说。其他人听了之后,也能身心顺从,喜欢信奉,并再向另外的人辗转传授到第五十位。阿逸多,这第五十位善男子或善女人喜欢信从《法华经》的功德,我现在就为你讲一讲,你应当仔细听。”

“在四百万亿阿僧祇那么多的世界里,有分别处于天界、人类、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种境界的四种形态的众生,即:从卵壳中出生的众生,由母胎中生出的众生,水中或湿气中出生的众生,无所依托而仅凭业力化出的众生。这四类众生,不论其有物质性形体,或者无物质性形体,又不论其有思想活动,或者无思想活动,或者无所谓有无思想活动;若其有物质形体,又不论其是无足,还是二足,还是四足或者多足。有人为了求取福德,根据所有这一切众生的欲望,给予他们所喜欢的享乐用品,如对每一位众生,分别赠予遍布人间世界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等各种美妙的珍宝以及象、马、车乘和用七宝所建成的宫殿、楼阁等。这样的大施主一直这样布施,长达八十年,然后,心中暗想:‘我已为这些众生布施了各种享乐用具,算是随顺了他们的愿望。但这些众生如今年过八十,均已衰老,头发斑白,满面皱纹,死期将近。现在,我应当以佛法来训导他们。’于是,他便召集这些众生,宣布佛法,指示、教导他们,使他们得到佛法利益而感到欢喜。这些众生很快便得到小乘四圣的果位,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罗汉果。从此,这些众生便根除了一切烦恼,深入于各种禅定之中,无不逍遥自在,获得了八种排除世俗贪爱与系缚的解脱之道。在你看来,这位大施主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呢?”

弥勒菩萨说:“世尊,此人的功德极多,多得无量无边。如果这位施主只布施给众生各种享乐用具,功德已是无量,何况让他们证得阿罗汉的果位,那功德就更大了。”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我现在明确对你说,此人以各种享乐之物布施给四百万阿僧祇世界中的六道众生,又说法教化使他们都证得阿罗汉,他由此获得的功德,不如上述第五十位善男子或善女人听到《法华经》一句而信从所获得的功德,就是其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也不及这种功德的一分,甚至用算数推算,用譬喻来说明,也无法知道这种功德的巨大程度。阿逸多,这第五十位辗转得闻《法华经》从而随顺其义而喜欢信奉的人的功德,尚且无量无边阿僧祇这么巨大,何况最初于法华会中听闻此经而随顺其义、欢喜信奉的人,其功德比这就更大了,纵使无量无边阿僧祇数,也不能相比。”

【鉴赏】

佛陀前面列举了灭后五品功德的名称,但只开示了后四品,第一品的具体功德没有提到,所以弥勒菩萨就向佛陀请教,如来灭后有人对《法华经》起随喜心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功德?佛陀便为大众详细展开初品随喜功德。

本节包括“弥勒请问”和“如来垂答”的第一部分“明随喜能说功德”。前面说过随喜也是有不同的境界,这里的随喜和后面说到的随喜有一定区别,本节所说的随喜有能说的成分,就是在听闻经典,离开法会之后,对经文和意趣有一定的领解,而且能够辗转相教,这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在赞扬功德时,佛陀用了格量的方法,所以先要说出一个“格量本”,就是用来做对比的对象,以这个对象为基数,来衬托出随喜的功德。这里选择的比较对象是,一个人用无量无边的珍宝、玩具等供养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趣众生,而且让他们都成就阿罗汉,这样所得的功德,依这样的功德为基数,衬托显耀辗转相教第五十人的功德,如此更推及最初随喜演说《法华经》之人的功德,通过层层比较,我们就可以对随喜功德的大小有一个印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