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梨园里见到冯俊奎的。村里的人说,冯书记大部分时间都在梨园里。
冯俊奎身材敦实魁梧,浓眉大眼,手掌宽厚有力,话语不多,像一棵粗壮的梨树,默默地迎风沐雨,饮露披霜,开花结果。
寒暄之后,冯俊奎就把我们引进了一片蓊郁繁茂的梨园,这片梨园号称“中华第一梨园”。冠县林业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如今,韩路村的这片梨园已经是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梨园里的路四通八达,有供观光车驱使的笔直大道,有供游人信步的曲径,这些路通往梨园里的一处处景点:梨王宫、结义园、梨仙居、百草园、亲情园、观花园、御宿园,还有落英湖、茶馆和农家乐。
梨园里多为百年老树。冯俊奎向我们介绍说,韩路村8000亩梨园里,共有梨树18万4千多棵,其中百年老树就有11万7千多棵。最大的梨树王有360多岁,依然结果,每年可收获鸭梨2000多斤。
梨树王显然是这片梨园的“核心”。我们在冯俊奎的带领下,来到这棵巨型梨树下。这棵三百多年的梨树而今静静地默立在数十万棵梨树中间,它没有一丝老态。它主干挺拔,枝柯繁多,伸展得优雅自如,像一位体面的长者,温和端庄。和蔼而不失厚重,平静却透射出摄人心魄的力量。
在它的周边,不乏二百多岁、一百多岁的梨树,棵棵都是那么旺盛,那么年轻。它们像携手并肩的兄弟,一路披荆斩棘,从幽深处走来,向渺远处走去。
大家不禁要问:这浩茫无边的梨树是谁人所栽?是何时形成了如此硕大的规模?又是为什么历尽艰辛栽下了这片梨树?
听到发问,冯俊奎将右手抬到肩头处,又轻轻地放下。他似乎若有所思。隔了片刻,他才缓缓地说:韩路村地处黄河故道风沙带,起初,先人们栽植梨树,其根本目的就是治风沙。因为梨树耐瘠薄,抗干旱,易成活,且根系特别发达,是抗风治沙的优良树种。那时候,只要梨树活下来,长成大树,把沙土固定住,把大风降下来就谢天谢地了,不期望有多高的产量,更没有想到它们能成为风景,开展旅游。后来,经过几百年的对峙与较量,风沙消失了,土壤也得到了改良,这个时候,我们才渴望这些梨树个大肉甜,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能让我们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我们韩路村的梨树树龄大,品种单一。由于以往管理粗放,产量也不高,必须实行科学管理,才能使老梨树焕发青春。从2003年开始,我们开始为百年老梨树“截肢换头”,引进了丰水梨、香水梨、黄金梨等到韩路村安家落户。与此同时,我们推广了树形修剪、果品套袋、施用有机肥、科学用药、测土配方等鸭梨栽培先进实用技术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实现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检验等标准化管理,果形、果质和产量全面改观,且均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成立了“韩路果品生产合作社”,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黄河浪”果品商标,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近年来,我们韩路村每年出口优质鸭梨2000余吨,人均果品收入达到9000多元。
说到这里,冯俊奎一直紧绷着的脸松弛了下来,露出了笑意。
不少地方,由于人们的短视,大片森林被砍伐,数不清的果园从大地上消失,成为缥缈的记忆。让大家疑惑的是:拥有3500人的大村韩路村,是怎样守住了这片梨园?作为一家之长的冯俊奎,又是怎样抗住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念头和舆论击打,在无时不在的风潮中站稳脚跟,屹然挺立?
往事不堪回首,堪回首处尽显风流。韩路梨园两次险遭灭顶之灾——1994年,由于寒流侵袭,致使产量急剧下滑,加之价格也不高,这时,不少村民找到冯俊奎家中,说,把梨树刨了吧,种小麦,种玉米,好歹都比鸭梨值钱。冯俊奎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把这几千亩梨树刨了,看似不影响大局,但是,假若大家都这么想,把整个黄河故道的树都刨光,那么,大风起来怎么办?我们还得回到风沙蔽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从前。梨树不能刨,它是我们村庄的守护神!他和村两委一班人硬是顶住了压力,平息了骚动。2005年,梨园承包到期,村里悉数收回,重新发包。这一年,鸭梨价格又落到低谷,不少人还是动议刨树。冯俊奎苦口婆心地说:这片梨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家业,是我们的陈年家底儿。它是我们的心灵依靠。产量高低,价格波动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如果我们被这点眼前利益所迷惑,把这些百年老梨树全都刨了,那以后我们就是罪人。就这样,他和村干部们一起又一次保住了这片梨园,留下了这片绿色和花香。
看似平静的介绍,其实隐含了无数的艰苦和辛酸。冯俊奎不会忘记,许多村民为眼前利益所动,向他投来的期待、祈求、不解、恼怒甚至愤恨的目光。老梨树也不会忘记,多少个白日和夜晚,冯俊奎徘徊在梨园里,倾听着梨园里的风吹草动,怜惜地守望着它们,看护着它们。
一路风雨一路歌,菊花插得满头归。这几年,荣誉接踵而至——聊城市“乡村之星”、“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山东省“乡村之星”、山东经济腾飞“青春立功”二等功、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全国劳动模范”……
每一个称号,都凝结着汗水;每一项荣誉,都饱含艰辛。
在外人看来,冯俊奎可谓荣誉等身,功成名就。但是,在冯俊奎的内心,却是欣喜交集,五味杂陈。他就像地里的那棵百年梨王,他知道寒风的冷冽,也知道甘露的甜美。他经受过烈日的炙烤,也享受过月光的爱抚。他不需要人们的赞美,他只需要人们的理解。他需要的仅仅是一缕善意的目光,一份尊重一份温暖。他将继续在春风里开花,在夏日里生长,在秋阳下结果,在冬季默默地咀嚼生活的甘美,思索生命的绵长意蕴和无穷韵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