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广场,我怀着极其虔诚的心情,瞻仰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纪念碑。这座巍峨的纪念碑,只是俄罗斯大地上一百多座纪念碑中之一座,但它修建的时间最早,动工于诗人辞世二十多年之后,落成于1880年6月6日(诗人81岁诞辰),完全是由民众自愿捐款修建而成的。
纪念碑上的普希金一头卷发,五官俊朗;右手插在西服背心里,左手拿着礼帽,背在身后;左脚稍稍前探,大氅随意披起……神态安详,风度潇洒,似在漫步,又像沉思,智慧的头颅中回荡着时代的风雷,宽阔的胸怀中起伏着澎湃的激情。仰望着这座庄严而又亲切的雕像,不禁想起了诗人坎坷而短暂的一生……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诞生在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来自非洲,是彼得大帝的侍卫和宠臣;他的父亲是近卫军军官;叔父是位诗人,家中有很多藏书。在叔父的指点下,普希金七八岁便开始写诗。1814年,15岁的普希金发表第一首诗《致诗友》,立即受到大诗人茹科夫斯基的关注和赏识,很快成为诗坛上的新星。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早从学校始,他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这些人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写出了一系列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诗篇,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满,沙皇将他流放在高加索一带当差。但这并没有禁锢诗人自由的思想,相反,高加索奇异险峻的自然景色、哥萨克人的风土人情,激发了诗人浪漫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写出了《高加索的俘虏》、《茨冈》等优美的长诗,还有《囚徒》、《短剑》等精短的抒情诗。
1825年12月14日,彼得堡发生一件大事: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但随即失败了。五个主要领导人被沙皇处死,一百多人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在阴暗的矿井里做苦役。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的诗人都是朋友,他清理文稿,做好准备,坐待官方来捕。或许沙皇顾忌普希金的声望,或许为了利用他的才华,不但没有抓他,反而把他召来,面授旨意,要他为皇上歌功颂德。但普希金并没有被沙皇所收服,他满怀悲愤,写出了《在西伯利亚的矿井深处》、《阿里安》等诗,表达了自己的矢志不渝和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三年后,为了看望充军在高加索战场的十二月党人的旧友,普希金再次来到流放故地,在寻访朋友之余,又写出了一系列描写高加索风光的诗歌,诸如《高加索》、《雪崩》、《勇士》、《卡兹别克的寺院》等,从此,高加索的悬崖上和深壑中,永远留下了普希金的声音。
和普希金同年诞生(1799年)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普希金无疑是一位天才诗人。在他短短的人生征途中,除了流放高加索两年,还遭到一次劫难,被革除公职,遣返原籍,交当地官员监管。这无疑是更重的惩罚,连他的父亲都气恼地离家而去,只留下奶娘阿琳娜陪伴落魄的普希金。在奶娘的照拂和开导下,他走出了郁闷,走进了村民当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歌谣、谚语等,尤其让他感兴趣的是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一些故事,为他后来创作出《上尉的女儿》等名著准备了足够的素材。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幽禁期间,普希金完成了著名历史悲剧《鲍利斯·戈东诺夫》;创作了上百首诗篇,后来成为世界经典抒情诗的《致克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诞生在这个时期。
生活像一条河流,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涛拍岸;既有美丽的浪花,也有危险的漩涡。普希金一次次逢凶化吉,因祸得福,似乎上帝特别眷顾他。但是,他这个多情的诗人,却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1830年,年届31岁的普希金终于求婚成功,女方是享有“莫斯科第一美人”雅称的冈察洛娃,普希金在诗中称她为“拉斐尔画中的圣母”。为了准备婚事,普希金亲自到波尔金诺料理父亲分给他的产业。恰逢该地区瘟疫流行,实行检疫封锁,诗人不得不滞留三个月之久。在这个“波尔金诺的秋天”,普希金又一次收获了累累硕果,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写了《驿站长》等五个短篇小说、长诗《柯洛姆纳的小屋》,还有几十首抒情诗和四个小悲剧。其中,《欧根·奥涅金》意义非凡。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文学巨匠高尔基对它也给予极高评价:“除了它那永不凋谢的完美外,还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比迄今已有的几十部巨著都更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
度过这个丰收的金秋之后,普希金再也没有超越如此辉煌的成果。1831年,普希金和冈察洛娃在莫斯科大教堂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或许冥冥之中有一种预兆,婚礼上代表普希金的那支蜡烛突然熄灭了。新郎的一位好友也有预感:普希金和冈察洛娃年龄相差13岁,有代沟,文化差距也较大,不是很合适的一对。
果然,婚后不久,两人的性格差异出现了。年轻的冈察洛娃喜欢交际和跳舞,搬到彼得堡皇村居住后,被沙皇偶然碰到,邀请她参加宫廷舞会。从此,冈察洛娃身穿一袭蓝色天鹅绒长裙,乘坐普希金为她购制的四轮马车,出入于各种名目的宫廷舞会,享受达官显贵们的献媚和赞赏,还有夫人小姐们羡慕或嫉妒的目光。尤其让她陶醉的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多次主动邀她共舞,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与此相反,普希金需要创作,喜欢清静,不愿为了应酬而与他格格不入的“大人”们虚与周旋,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满足妻子的消费需求。他越来越厌倦这种奢靡的生活,这从他写于1835年的诗《够了,够了,我亲爱的》即可窥见一斑,那是他对妻子的一种规劝和提醒。遗憾的是,沉湎于浮华之中的冈察洛娃丝毫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此时,一位来自法国的流亡贵族、青年近卫军军官丹特士出现了!他刚刚24岁,身高1.9米,仪表非凡。当他在舞会上看到冈察洛娃后,惊为天人,明知对方是有夫之妇,却肆无忌惮地开始了狂热的追求。冈察洛娃固然因普希金往昔的浪漫多情而不悦,但她对丹特士仅仅是“心的相许”,并未当他的情人,更未同意和他私奔的要求。
可恨的是,一些庸俗文人和普希金“得罪”的同僚及上司,无法以才华和能力打败对方,只能背后传谣言、放冷箭……一封封匿名信投向普希金,揭他的家丑,出他的洋相,特别是有一封推选他为彼得堡“绿帽子勋章协会副会长”的匿名信卑鄙至极,是用法文写的。这封极具杀伤力的恶毒信件,彻底粉碎了诗人的忍耐心,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向丹特士送去了“挑战书”。2月8日,是个阴冷的日子,普希金瞒着妻子和好友,只带一位不明真相的副手,坐着雪橇,驰向了茫茫雪野,也驰向了魔鬼的陷阱。“呯,呯”两声,丹特士的枪响了,腹部中弹的普希金倒在血泊之中……在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劝慰着自责不已悲痛欲绝的妻子:“此事不怪你,是我自找的,我仍然爱着你……”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妻子。当然,普希金之英年早逝,也不能归罪于冈察洛娃,正如著名诗人莱蒙托夫在《诗人之死》中所言,是沙皇和他周围的小人策划的一场阴谋。
1837年2月10日,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数以万计的民众怀着无比痛惜的心情,前来与诗人的遗体告别。沙皇怕事态扩大,连夜将遗体运往诗人的故乡米哈依洛夫斯克村,葬于圣山(这座山已更名为普希金山)。
在诗人诞辰二百周年的日子,俄罗斯政府郑重宣布:将普希金的诞辰日6月6日定为“普希金节”,以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他那些优美奇妙的诗篇,也已经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