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咏荆轲》古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于佩君庄朝用魏惠明董丽敏王绍艳

【原诗】: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2),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3),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4),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5),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6),羽奏壮士惊(7)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8)

凌厉越万里(9),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0)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原诗作者】:陶渊明

【导读入境】:

在这首里,诗人饱含着热烈的情感,歌颂了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侠客荆轲:

燕太子丹为向秦国报仇,准备刺杀秦王,他多方招募勇士。历时一年,才得到了侠士荆轲。君子愿为知己而死,荆轲为报太子丹知遇之恩,提剑辞别燕京,赴秦执行使命。这一日荆轲的白马在大道声声嘶鸣,送行的气氛激昂而悲壮。荆轲怒发冲冠,勇猛之气直贯长缨。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设宴饯行,四周围坐的全是英雄豪杰。高渐离的击筑声雄浑悲壮,宋意和着音乐放声高歌。凄凉的乐声、歌声催人泪下,令壮士为之心惊。风萧萧,阵阵哀风吹过;水淡淡,易水涌起寒波。荆轲自知此去秦国便不会生还,但他却自信自己会英名不泯,千古流芳。怀着这样的信念,荆轲头也不回地登车而去。车子飞驰急驱,直奔目的地——秦宫廷。荆轲奋行直前越过千万里,曲曲折折经过千万城。荆轲向秦王献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奋力去刺秦王,秦王被吓得惊恐万状。只可惜荆轲剑术不精,刺杀未成。荆轲虽因此而被杀,但千载之下,他的精神仍令人感动已极!

【赏析】:

这首诗托古见志,描述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歌颂了荆轲不畏强暴的侠义行为,同时寄寓着诗人在晋宋易代时的悲愤和豪情。

这首诗是陶诗“金刚怒目式”作品中典型的一首。诗中虽然描述了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但它没有像以往的那些叙事诗那详叙故事原委和描写细节及对话,而是通过特写镜头似的典型画面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达感情。

诗中易水饯别的画面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在瑟瑟秋风里,好友们来为壮士荆轲送行了。凄凉的筑声响起来了,激昂的歌子唱起来了,易水河在不断地涌动奔腾。在场的人无不泣下,荆轲心中更是激动不已,从容就义的念头已根植心中。

壮士登程这个画面无比简洁,与前一个画面相比似乎无声无息,然而其迅捷坚定地登上征程的行动描写,表现出了荆轲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精神。

最后一个画面是英勇行刺图。由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们颇为熟悉,作者在此只用“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淡淡一笔而过。行刺虽然失败了,但荆轲的出现使不可一世的“豪主”顿时威风扫地,也反衬了荆轲的勇猛。诗的结尾两句长叹,恰切地道出了诗人对奇功未成的万般惋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诗人胸中的愤世除暴之情得到了抒发,迸发出这位恬淡的田园诗人心底的豪情。

【思考题】:

请将这首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加以比较,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迥然有别的两种艺术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