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乾坤大略》原文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乾坤大略》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兵起先知所向

兵之未起,其说甚长,不必详矣。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呼吸间耳,成败判焉,此之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傍翦其支,此定理也。剪其支者云何?曰避实而击虚也,乘胜而趋利也。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如自天而下; 乘势趋利,则我义声大振,而远近向风。不观唐太宗之趋咸阳乎?进乃胜矣;不观黥布之归长沙乎?退乃败矣。微乎! 其不可以一瞬失也。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备录之。知其说者,夫固无余蕴焉耳。若夫一时之利钝,一事之坚瑕,又何足云!

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

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必以战乎?曰非我乐战也,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盖兵既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气,恐我声势之成。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古所谓一战而定天下,其在斯乎1汉光武之于昆阳,唐太宗之于霍邑,可以观也。昔沈田子以千余人遇姚泓数万之众于青泥,其言曰: 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今众寡不敌,势不两立,若彼围既固,则我无所逃,不如击之,遂败泓兵。此深机要旨,百虑不易之道也。

[鉴赏]

《乾坤大略》,是一部论述战略问题的兵书。明末清初学者王余佑著。全书共10卷,补遗1卷,约6万字。分别论述了兵起先知所向、兵进必有奇道、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攻取必于要害、据守必审形势、立国在有规模、兵聚必资屯田、克敌在勿欲速等10个战略问题。每个问题为1卷,卷前有序,内容分目,“序以明兵家之理,目以示作战之法”,因其重点阐述战略问题,所以“书以略名,而术寓其中”。

作者王余佑,字介祺,新城(今河北新城)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清兵入关,其父王延善被清政府杀害,作者便隐居于易县五公山。在陷居期间,他勤奋学习,著书立说。其著作除《乾坤大略》外,还有《居诸篇》、《万胜车图说》、《兵民经络图》、《诸葛八阵图》、《十三刀法》、《涌幢草》等书及《文集》三十二卷。王余佑坚持强烈的反清立场,为了“致中兴、赞大业”而“求古今帝王得失成败之机”,撰写了《乾坤大略》这部兵书。他的著书目的,是给后世起兵反清者提供作战理论和历史经验。

《乾坤大略》一书的特点,是只“谈略(指战略)”而不“谈兵(指战术)”。每卷之首都有一短序,简要阐明作者的观点,正文则直接大量援引战史资料,而不加任何评说。他的许多作战理论富有哲理,援引的一些史例也值得借鉴。例如,他提出“要避实击虚,乘胜而趋利”的用兵规律,主张战争一旦爆发,最重要的是要积极进攻,攻城略地,快速行动。认为“一呼一吸的时间里,双方成败命运即见分晓”。行动快速就能获得有利的战机,这样就会使敌人惊惶失措,来不及防备,仿佛我军从天而降一般。乘战胜之势而急趋有利于己的方向,就会使我军声震天下。他强调要正确选择战略方向,“此之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提出“敌人弱小,有时可直冲其腹心;敌人强大,则必须首先剪除其枝叶”,认为这是确定不变的用兵规律。他强调正确选择打击方向,不能有瞬间的迟疑,稍有迟疑就会丧失良机。认为“兵起先知所向”对于“霸王大略,此其首矣。”他重视战略决战,主张乘敌“营阵未立”,主动发起攻击,勇猛作战,用兵贵于出奇制胜。他认为,在初起之兵遇敌的关键时刻,应以决战为上,如果不勇猛作战,积极战斗,一旦为敌所乘,士兵就会鱼散鸟飞无法挽救。如果能够出敌不意,经过一次决战而顿挫敌军的锐气,这样,敌人的广大士兵就会丧胆,我军就会锐气倍增,斗志坚定,兵威大立,尔后便可进一步发动攻势,消灭敌人。“一战而定天下”的道理就在于此。他还列举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昆阳之战,唐太宗李世民的霍邑之战等战例,说明重视战略决战对于战争胜利的道理。总之,该书对总结古代战略的经验有一定价值。

《乾坤大略》是我国古代兵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总结了若干一般的战争规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战略思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