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以声音点醒意境》古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我们人类接受外界信息,其中95%来自视觉。但视觉又常常处在“休眠”状态,即所谓“视而不见”。天阴了,要下雨了,行人们对天地间的景物似乎不很在意,突然嘎啦啦一声炸雷,震得全身打颤。于是抬头望天,天上乌云翻滚;低头看地,地上草木摇动。这才着急起来,起步飞跑。我们的古诗人们,似乎早就窥见了人类心理上的这点奥秘。他们摄取种种意象,来营造意境,常常还不大放心,怕读者的眼晴睡去了,进入不了那境界,便煞费苦心,引来“炸雷”,来点醒我们的视觉。于是,这声音便成了沟通景物与我们心灵的桥梁。这声音也最能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正如《乐记》上说的:“凡音之起,从人心生也。”我们翻开任何一本古诗词的集子,便会听到那一片萧萧的风声、点点的雨声、幽怨的杜鹃声、哀转的猿声、夜半的钟声、寒砧边的捣衣声,……而边塞诗中,更少不了胡笳、羌笛、号角、马鸣……。

你看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错,那月黑天下模糊的枫林、江中闪烁的渔火、似乎布满天空的寒霜,加上那只孤单的客船,已经给我们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但还缺少“感发的生命”(叶嘉莹语),游子那孤独、凄苦的心境我们还触摸不到。于是,诗人便拈来乌鹊的啼叫,更显示出夜的静寂。还有——,你听,忽然,远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破空而来,重浊、旷远、悠长,一声不了一声地打在游子的心上。似从远古传来,似从天边飘来,漂浮在水上,弥漫在空中。这时,我们才真的感受到了环境的空旷、冷寂,感受到了游子的孤苦无依,那种没着没落的空落落的感觉。这诗的出名也全靠了这钟声。如今寒山寺的钟声已成苏州一景。连好多日本朋友也专门组团,大老远跑来专听这夜半钟声。这倒是诗人料想不到的。请看如下用声音点醒意境的名句: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小雅·车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杜甫《后出塞》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梧桐叶,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