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简卷三
通简卷三
【原文】
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通则简,冰消日皎。集《通简》。
【译文】
世上本来没什么烦恼的事情,只是一些庸人自己扰乱自己。为人只要通达事理,处世才能简要可行,就像太阳出来冰消雪化一样。因此集《通简》卷。
曹参治国
【原文】
曹参被召,将行,属其后相:“以齐狱市为寄。”后相曰:“治无大此者乎?”参曰:“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参既入相,一遵何约束,唯日夜饮醇酒,无所事事。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惠帝怪参不治事,嘱其子中大夫窑私以意叩之。窑以休沐归,谏参。参怒,笞之二百。帝让参曰:“与窑何治乎?乃者吾使谏君耳。”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视臣能孰与萧何?”帝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是也。高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君休矣。”
【译文】
汉朝时,曹参奉召入京,临行前,他嘱咐继他任齐丞相的人说:“要特别注意齐国的狱政和市场的管理。”继任的丞相说:“治理国家,难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吗?”曹参说:“监狱、市场都是安排坏人的地方,你现在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平衡关系,把坏人安置到什么地方去呢?”后来曹参当上宰相,一切事务都遵照萧何的制度行事,只是他日夜畅饮美酒,无所事事。凡是宾客来访有进言的,一到相府,曹参就只是请他们喝酒;只要宾客想说话,曹参就又请他们喝酒,一直喝到酒醉为止,宾客始终没有机会开口说话。汉惠帝责怪曹参不理政事,就嘱咐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窑私下去问他的父亲是何用意?一日曹窑休息回家,就劝谏曹参。曹参很生气,打了曹窑两百鞭。惠帝责备曹参说:“这件事和曹窑有什么关系?是我要他去劝你的。”曹参脱下冠冕谢罪说:“陛下自认为您和高皇帝相比,哪一个更英明圣武?”惠帝说:“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说:“陛下再看我和萧何相比谁的能力更大些?”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祖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非常严明,如今陛下无所事事,臣等尽守尽职,遵循着既定的法令而没有脱离,不也是很好吗。”惠帝说:“你可以去休息了。”
【梦龙评】
不是覆短,适以见长。
【原文】
吏廨邻相国园。群吏日欢呼饮酒,声达于外。左右幸相国游园中,闻而治之。参闻,乃布席取酒,亦欢呼相应。左右乃不复言。
【译文】
丞相曹参的衙门和相府的后花园相邻,衙门中的官吏们整天在那里饮酒作乐,声音传到墙外。相府的侍卫希望相国能到花园里来游览,听到这个声音后管治他们。曹参听说后,就命人在花园里设宴,也饮酒欢呼,和衙中属吏们相应和,于是侍卫就不再说话了。
【梦龙评】
极绘太平之景,阴消近习之谗。
【解评】
曹参沉湎于酒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清静无为”的主张,让老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曹参的萧规曹随以酒治国,达到了老子所说的最高境界:“太上,下知有之”。曹参用无为的方式处世,推行不言的教化,实际上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诸葛亮不设汉吏
【原文】
丞相既平南中,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谏曰:“公天威所加,南人率服。然夷情叵测,今日服,明日复叛。宜乘其来降,立汉官分统其众,使归约束,渐染政教。十年之内,辫首可化为编氓,此上计也。”公曰:“若立汉官,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立汉官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立汉官,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使夷汉相安足矣。”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译文】
诸葛孔明平定南中之后,就任用了当地的一批首领为官吏。有人进谏说:“丞相威震四方,蛮夷都已臣服。然而蛮夷人难以预测,今天顺服,明天再叛变,反复无常。应该乘他们归降之际,设立汉人官吏来治理这些蛮人,才能使他们归顺,逐渐听从汉人的政令教化。十年之内,蛮夷人就可以成为蜀国良民,这才是上策。”孔明说:“如果设立汉人官吏,就须留下军队,军队留下来没有粮食,这是困难之一;蛮夷刚经历战乱,许多人父丧兄死,设立汉人官吏而没有军队防守,必然引起祸患,这是困难之二;蛮夷经常有废职或杀人的罪行,相互之间仇恨颇多,如果再设立汉人官吏,最终仍不能取信于蛮夷,这是困难之三。现在我不留军队,不必运粮食,纲纪法规也大略制定,夷汉之间相安无事,这就足够了。”从此到诸葛亮去世为止,夷人再也没有反叛。
【梦龙评】
《晋史》,桓温伐蜀,诸葛孔明小史犹存,时年一百七十岁。温问曰:“诸葛公有何过人?”史对曰:“亦未有过人处。”温便有自矜之色,史良久曰:“但自诸葛公以后,更未见有妥当如公者。”温乃惭服。凡事只难得“妥当”,知此二字,是孔明知己。
【解评】
凡事最难的是办得妥当,只有办得妥当,才能解去后顾之忧。诸葛孔明抱着汉、夷相安无事的态度,免去了一场战争,足以见得其中的妥当之处。
高拱论平叛之略
【原文】
隆庆中,贵州土官安国亨、安智各起兵仇杀,抚臣以叛逆闻。动兵征剿,弗获,且将成乱。新抚阮文中将行,谒高相拱。拱语曰:“安国亨本为群奸拨置,仇杀安信,致信母疏穷、兄安智怀恨报复。其交恶互讦,总出仇口,难凭。抚台偏信智,故国亨疑畏,不服拘提,而遂奏以叛逆。夫叛逆者,谓敢犯朝廷,今夷族自相仇杀,于朝廷何与?纵拘提不出,亦只违拗而已,乃遂奏轻兵掩杀,夷民肯束手就戮乎?虽各有残伤,亦未闻国亨有领兵拒战之迹也。而必以叛逆主之,甚矣!人臣务为欺蔽者,地方有事,匿不以闻。乃生事悻功者,又以小为大,以虚为实。始则甚言之,以为邀功张本;终则激成之,以实已之前说,是岂为国之忠乎!边批,说尽时弊。君廉得其实,宜虚心平气处之,去其叛逆之名,而止正其仇杀与夫违拗之罪,则彼必出身听理;一出身听理,而不叛之情自明,乃是止坐以本罪,当无不服。斯国法之正,天理之公也。今之仕者,每好于前官事务有增加,以见风采。此乃小丈夫事,非有道所为,君其勉之!”阮至贵密访,果如拱言。乃开以五事,一责令国亨献出拨置人犯,一照夷俗令赔偿安信等人命,一令分地安插疏穷母子,一削夺宣慰职衔,与伊男权替,一从重罚以惩其恶。而国亨见安智居省中,益疑畏,恐军门诱而杀之,边批:真情。拥兵如故,终不赴勘,而上疏辨冤。阮狃于浮议,复上疏请剿,拱念剿则非计,不剿则损威,乃授意于兵部,题覆得请,以吏科给事贾三近往勘。〔边批:赖有此活法。〕国亨闻科官奉命来勘,喜曰:“吾系听勘人,军门必不敢杀我,我乃可以自明矣。”于是出群奸而赴省听审,五事皆如命,愿罚银三万五千两自赎。安智犹不从,阮治其用事拨置之人,始伏。智亦革管事,随母安插。科官未到,而事已定矣。
【译文】
明穆宗隆庆年间,贵州土官安国亨、安智互相起兵仇杀,当地巡抚以叛逆的罪名奏报朝廷。于是朝廷出兵征伐,没有抓获,眼看就要造成大祸。新巡抚阮文中上任前,去拜见丞相高拱。高拱说:“安国亨本来是被奸臣挑拨,杀害了安信,致使安信的母亲穷困不堪,安信的哥哥安智怀恨在心起兵报仇。他们之间互相攻讦,出口都是仇恨的话,很难判断谁是谁非。但巡抚偏向安信、安智,所以国亨疑虑恐惧,不服拘捕,于是巡抚以叛逆的罪名奏报朝廷。所谓叛逆,是指敢于侵犯朝廷,如今夷狄自相仇杀,和朝廷有什么关系?纵然不服拘捕,也只是违逆而已,却奏报朝廷派军队轻易去镇压他们,夷民怎么肯束手就死呢?虽然各有伤残,然而从未听说安国享有领兵抵抗的事,一定要以叛乱来加罪于他,也太过分了。一些官员专门欺骗、蒙蔽朝廷,地方上有事隐匿不报。还有一些无端生事,以侥幸取功的人,经常把小事说成大事,把虚无说为事实,开始的时候把事态说得很严重,以便邀功,同时为将来预留余地,最后极力促成其事,以证实自己先前所说的话,这难道就是对国家尽忠吗?你这次去调查到真实情况后,应平心静气地去处理,为他们除去叛逆的罪名,只判他们仇杀和违逆的罪名,那他们一定会站出来听候审理。只要出来听候审理,那么是不是叛变的情形自然就清楚了。如果只判处他们仇杀和违逆的罪,一定没有不服的。这才体现了国法的平正,天理的公平。如今一些做官的人,往往喜欢在前任官员遗留的事务上多增加些名堂,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干,这是小丈夫的作为,不是正道人士所该做的。希望你好好自勉吧!”阮文中到贵州以后,私下探访,果然如高拱说的一样。于是公布五项决定:一、责令安国亨交出挑拨的人犯;二、依照夷人的习俗,赔偿安信等人的性命损失;三、命令划分土地,安置穷困的安智母子;四、罢免安国亨贵州宣慰使的职衔,而由他儿子安权接替;五、从重处罚安国亨,以严惩恶行。决定公布后,安国亨见安智还住在巡抚官府,心中更加疑惧,怕巡抚将他引诱出来后再把他杀了,于是他还像以前那样统领军队,始终不出来接受审判,并上疏辩解冤屈。阮文中被流言熏染,再次上疏请求用兵征伐。高拱考虑到征伐实在不是好办法,而不征伐却又损害朝廷威严,于是就向兵部授意,批准阮文中的奏请,同时派吏科给事贾三近前往勘察。安国亨听说有官吏奉命来审判,很高兴地说:“我是愿意听候勘察的,巡抚一定不敢杀我,我可以明辨自己的是非了。”于是安国亨交出挑拨的奸人,亲自到省府听审。五件事都一一照办,并愿意交罚银三万五千两赎罪。安智还不肯听从,阮文中就处理了那些挑拨离间的奸臣,他才顺服。但安智的管事职务也被罢免了,随母亲被安置在一起。朝廷的官吏还没到,事情就已经被平定了。
【梦龙评】
国家于土司,以戎索羁縻之耳,原与内地不同。彼世享富贵,无故思叛,理必不然。皆当事者或浚削,或慢残,或处置失当,激而成之。反尚可原,况未必反乎?如安国亨一事,若非高中玄力为主持,势必用兵;即使幸而获捷,而竭数省之兵粮,以胜一自相仇杀之夷人,甚无谓也。呜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吾今日安得不思中玄乎!
【解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提醒我们要记住过去的教训,作为后来的借鉴。
朱博应事之快
【原文】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冀州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不意博应事变乃至于此。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
博为左冯翊。有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尝盗人妻,见斫,创着其颊。府功曹受贿,白除禁,调守尉。博闻知,以他事召见,视其面,果有瘢。博辟左右问禁:“是何等创也?”禁自知情得,叩头伏状。博笑曰:“大丈夫固时有是。冯翊欲洒卿耻,能自效不?”禁且喜且惧,对曰:“必死。”博因敕禁:“毋得泄语,有便宜,辄记言。”因亲信之,以为耳目。禁晨夜发起部中盗贼及他伏奸,有功效。博擢禁连守县令,久之,召见功曹,闭絜数责以禁等事,与笔札,使自记,“积受取一钱以上,无得隐匿,欺谩半言,断头矣!”功曹惶怖,且自疏奸赃,大小不敢隐。博知其实,乃令就席,受敕,自改而已。拔刀使削所记,遣出就职。功曹后常战栗,不敢蹉跌。博遂成就之。〔边批:大手段人。〕
【译文】
汉朝人朱博本来是武官,不熟悉法律条文,后来担任冀州刺史。巡行时,有数百名百姓阻截在路上告状,把官府也挤满了。一位主政官将此事告诉了朱博并请他暂且留在县里,接见这些上诉的人,等事情处理之后再出发。主政官想以此来观察试探朱博的能力。朱博心中明白,告诉随从到外面准备车驾,车驾备好以后,朱博出来走到车旁,看见上诉的人,就命令主政官明白地告诉官吏和百姓:想控告县丞、县尉的,刺史不负责考察这种官吏,必须各自到郡县去上诉;想控告郡守、长史的,待本刺史巡视回去后,请他们到我管辖的处所上诉;被官吏冤枉的百姓,及有关盗贼诉讼的事,都请他们到自己所属的主政官那里反映。朱博停车一一做了安排,四五百人都迅速地离去,真是办事如神。官吏、百姓大惊,想不到朱博应变事情的能力如此强。朱博后来慢慢了解到,果然是老主政官教唆百姓聚众闹事,于是朱博就将这个官吏处死了。
朱博任左冯诩时,有个长陵县的大族尚方禁,年轻时曾和别人的妻子通奸,被砍伤的痕迹还留在脸上。功曹受赂,就让尚方禁担任守尉。朱博知道以后,就以其他事召见他,见他脸上果然有疤痕。朱博屏退左右的人问尚方禁:“这是怎么弄伤的?”尚方禁心知自己的事情无法隐瞒,就叩头认罪。朱博笑着说:“大丈夫难免有时会发生这样的错误。现在冯翊想为你洗清这个耻辱,你能为我效力吗?”尚方禁又高兴又害怕,回答说:“一定尽死力报效大人。”于是朱博命令尚方禁:“千万不要泄露今天的谈话,见到该报告的事,就随时用笔记下上报。”此后朱博就以他为亲信,把他当作耳目。尚方禁每天早晚都会揭发一些盗贼、奸细及各种坏人,功效显着,朱博就升他为连守县令。过了很久,朱博召见功曹,关起门来责备他有关接受尚方禁贿赂的事,并给他笔和纸,让他自己记录接受的贿赂,一文钱都不能隐匿,只要有一点欺瞒就砍头。功曹非常惶恐,就自己记下受赂的事,一点都不敢遗漏。朱博了解实情后,让他坐下,命令他改过自新,并拔刀毁掉刚才的记录,让他回去就任原职。功曹后来行事战战兢兢,自此不敢再有过失,朱博也继续提拔他。
【解评】
迅速的应变能力是指面对意外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正确、适当的措施和方法,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的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般的情况下,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使你迅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然后采取对策进行解决;可以使你牢牢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并将其导向自己的控制范围;可以使你及时化解突然出现的不利形势,变被动为主动。
郭子仪精于黄老之术
【原文】
汾阳王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麾下将吏出镇来辞,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持巾兑汲水,役之不异仆隶。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公笑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拜服。
【译文】
汾阳王的府第在亲仁里,大开门户,任人进出而不过问。郭子仪属下有位将军要离开京师去镇守边疆,前来向他告辞,当时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正在梳妆,就让郭子仪拿毛巾,端洗脸水,就像使唤仆役一样。过后子弟们前来规劝郭子仪,郭子仪不听,他们就哭着说:“大人的功业显赫,但如果自己不尊重自己,不论地位高低,谁都可以在内室里走动,我们认为即使是伊尹、霍光那样的贤德之臣也不应如此。”郭子仪笑着说:“这不是你们所能料想到的,我有五百匹马吃公家的草料,一千人吃公家的米粮,往前走,再没我的位置;往后退,也没有可仗恃的途径。假使我围起高墙,关闭大门,与内外不相往来。一旦与他们结下怨仇,就会有人诬陷我怀有二心,再加上那些贪功邀赏、陷害贤能的人借此来促成其事,那时我们家族的人将化为齑粉,到时后悔都来不及。现在让它空荡荡没有阻隔,四门大开,即使有人想进谗言诋毁,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子弟们听了,都拜伏在地,心中钦佩不已。
【梦龙评】
德宗以山陵近禁屠宰。郭子仪之隶人犯禁,金吾将军裴谞奏之。或谓曰:“君独不为郭公地乎?”谞曰:“此乃所以为之地也。郭公望重,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故我发其小过,以明郭公之不足畏,不亦可乎?”若谞者,可谓郭公之益友矣。看郭汾阳,觉王翦、萧何家数便小。王、萧事见《委虵部》。
【原文】
鱼朝恩阴使人发郭氏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亦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修具邀公,或言将不利公,其下愿裹甲以从。子仪不许,但以家僮数人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子仪告以所闻。朝恩惶恐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
【译文】
鱼朝恩暗中派人掘开郭氏祖宗的坟墓,没有盗得任何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皇上,皇上前来吊唁,郭子仪就哭着说:“臣长期带兵,不能禁止部下摧毁他人的坟墓,现在别人也掘了我家祖坟,这是上天对我的谴责,并非人为的祸患。”鱼朝恩又曾备下酒席宴请郭子仪,有人说这不利于郭公,部下们愿意穿戴铠甲陪郭公前往。郭子仪不答应,只带着几个家僮前往赴宴。鱼朝恩对郭子仪说:“为何随从的车马如此少呀?”郭子仪便将听到的告诉他,鱼朝恩惶恐地说:“如果不是郭公这样的长者,不可能不怀疑我。”
【梦龙评】
精于黄老之术,虽朝恩亦不得不为盛德所化矣。子不幸而遇小人,切不可与一般见识。
【解评】
官场中,趋利避害的关键是自己的行为要光明磊落,不给别人陷害、中伤自己的机会。郭子仪为官几十年,深知官场险恶,虽然已经官至郡王,但是难免有和自己结仇的人伺机报复,躲避暗箭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别人以口实。将家门敞开,表明自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这种办法看似委屈了自己,实则是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
吴履和事化仇恨 叶南岩调停平讼
【原文】
国初,吴履〔字德基,兰溪人〕为南康丞。民王琼辉仇里豪罗玉成,执其家人笞辱之。玉成兄子玉汝不胜恚,集少年千余人,围琼辉家,夺之归。缚琼辉,道箠之,濒死,乃释去。琼辉兄弟五人庭诉,断指出血,誓与罗俱死。履念,狱成当连千余人,势不便,乃召琼辉,语之曰:“独罗氏围尔家耶?”对曰:“千余人。”曰:“千余人皆辱尔耶?”曰:“数人耳。”曰:“汝憾数人,而累千余人,可乎?且众怒难犯,倘不顾死,尽杀尔家,虽尽捕伏法,亦何益于尔?”琼辉悟,顿首唯命。履乃捕箠者四人,于琼辉前杖数十,流血至踵。命罗氏对琼辉引罪拜之。事遂解。
【译文】
明朝初年,吴履任南康丞。有个名叫王琼辉的百姓仇视里中的豪族罗玉成,竟捉住他的家人加以鞭打羞辱。罗玉成的侄子罗玉汝非常愤怒,聚集了一千多个少年,包围王琼辉家,把他捉走,绑在路上鞭打,直到性命垂危才放了他。王琼辉的兄弟五人一起跑到衙门控告,他们切断手指,流血发誓要和罗家拼个死活。吴履想到如果讼案成立,将连累一千多人,实在不好办,就召来王琼辉对他说:“只有姓罗的人包围你家吗?”王琼辉回答说:“一千多人。”吴履又问:“一千多人都羞辱你吗?”王琼辉回答说:“只有几个人。”吴履又问:“你恨几个人,而要连累一千多人,好吗?况且众怒难犯,如果他们也不顾性命,杀光你全家人,即使把他们捉来全部处死,对你又有什么好处?”王琼辉领悟了,叩头从命。吴履就把动手鞭打王琼辉的四个人抓来,在王琼辉面前杖打数十下,直到血流到脚后跟,又命令罗氏向王琼辉谢罪道歉,事情才得到解决。
【梦龙评】
此等和事佬该做,以所全者大也。
【原文】
叶公南岩刺蒲时,有群斗者诉于州。一人流血被面,经重创,胸几裂,命且尽。公见之恻然,时家有刀疮药,公即起入内,自捣药,令舁至幕廨,委一谨厚廨子及幕官,曰:“宜善视之,勿令伤风。此人死,汝辈责也,其家人不令前。”乃略加审核,收仇家于狱而释其余。一友人问其故,公曰:“凡人争斗无好气,此人不即救,死矣。此人死,即偿命一人,寡人之妻,孤人之子,又干证连系,不止一人破家;此人愈,特一斗殴罪耳。且人情欲讼胜,虽于骨肉,亦甘心焉。吾所以不令其家人相近也。”未几,伤者平而讼遂息。
【译文】
叶南岩任蒲州刺史时,有一群打群架的人到州府告状。其中一人血流满面,受了重伤,胸膛几乎裂开了,即将死去。叶南岩看后心生怜悯,当时他家中有治刀伤的药,他便起身到屋内,亲自捣药,而后叫人把伤者抬到官舍,委派一个谨慎厚道的差役和幕官看护,对他们说:“应好好看护,不要让他受风寒,这人死了,是你们的责任,也不要伤者家人靠近。”于是叶南岩稍加审核,把打人的凶手打入牢狱,释放了其他的人。叶南岩的一位朋友问他为何这样处理,叶南岩说:“但凡人们斗殴,总没有好气,这个人如果不立即救治,就会死去。这个人一死,就要有一个人偿命,这又会使偿命人的妻子变成寡妇,儿子变成孤儿,而且又会牵连与案件相关的人和证人,那就不止使一人家破人亡。如果受伤的人痊愈了,就只是一件殴打案件罢了。况且想胜诉是人之常情,即使牺牲自己的亲骨肉也心甘情愿,所以我不让受伤人的家人靠近他。”没过多久,伤者痊愈,官司也就平息了。
【梦龙评】
略加调停,遂保全数千人、数千家,岂非大智?
【解评】
两个官员对于斗殴事件,采取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从而保全了很多人,使得事情没有再被激化。这种斗殴的事件,很多时候是因为几个人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所以找到矛盾的起因,把矛盾解决了,事情也就往往随之而解。
赵豫缓讼
【原文】
赵豫为松江府太守。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故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来,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譬解,因而息者多矣。比之钩钜致人而自为名者。其所存何啻霄壤?
【译文】
赵豫任松江太守时,每当遇到诉讼的人,只要不是紧急的讼案,就会对诉讼的人说:“明天来”。起初大家都笑他,所以就有了“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殊不知来诉讼的人,往往只是一时的愤怒,经过一夜后怒气就平息了,或被众人劝解,因而停止诉讼的人很多。比起那些用尽心机置人于罪,为自己博取名声的当官者,赵豫存心的厚道与此辈的阴险狡诈,所差何止是天壤之别呢?
【梦龙评】
李若谷教一门人云:“清勤和缓。”门人曰:“清、勤、和,则既闻命矣,缓安可为也?”李公曰:“天下甚事不自忙里错的?”“明日来”一语,不但自不错,并欲救人之错。按是时周侍郎忱为巡抚。凡有经画,必与赵豫议之。意亦取其详审乎?
陆子静九渊知荆门军。尝夜与僚属坐,吏白老者诉甚急,呼问之,体战,言不可解;俾吏状之,谓其子为群卒所杀。陆判“翌日至”。僚属怪之。陆曰:“子安知不在?”凌晨追究,其子盖无恙也。此亦能缓之效。然唯能勤而后能缓;不然,则废事耳。
【解评】
赵太守的“明日来”自然不是一剂“万能汤”,只是一种“冷处理”的“缓冲术”。遇到一些恼火的事,只要能说服自己“等到明天”,“今天”就可以转化成思考的时间,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把握事态,即使明天还坚持要去,也可以使今天在匆忙中所做的决定进一步完善。实际上,把自己“拖到明天”与动员自己“只争朝夕”一样,也是一种人生谋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