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顾命第二十四》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顾命第二十四

顾命第二十四

【原文】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1424]。甲子,王乃洮颒水[1425]。相被冕服[1426],凭[1427]玉几。乃同[1428],召太保奭[1429]、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1430]、虎臣[1431],百尹[1432],御事[1433]。王曰:“呜呼!疾人渐[1434],惟几[1435]。病日臻,既弥留[1436],恐不获誓言嗣[1437]。兹予审训命汝[1438]。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1439],奠丽陈教[1440],则肄肄不违[1441],用克达殷集大命[1442]。”

【注释】

[1424]哉生魄:月亮开始发光。哉,始。魄,通“霸”,月光。始生魄,指阴历每月的二日或三日。王:指成王。不怿:即不高兴、不喜悦,在这里指生病。怿,喜悦,高兴。

[1425]洮(táo):洗头发。颒(huì):洗脸。

[1426]相:侍从官员。郑玄说:“谓太仆。”被:穿、戴。冕:王冠。服:朝服。

[1427]凭:靠着。

[1428]同:古代会见众诸侯就叫“同”。

[1429]太保奭(shì):指的是召公。召公名奭,官为太保。当时召公和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为六卿。召公、毕公、毛公以三公兼卿职。

[1430]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他们和召公一起被称为六卿。召公、毕公、毛公以三公兼卿职。师氏:管理军队的官员。

[1431]虎臣:守卫王宫的官员。

[1432]百尹:百官的首领。

[1433]御事:办事人员。御,治。

[1434]渐:进,更加。

[1435]几:征兆。

[1436]病:病亡。日:日益。弥留:即将离开人世。弥,终。

[1437]誓言:指的是遗言。誓,约。

[1438]审:审慎地。汝:代词,你们。

[1439]宣:显扬,明。重光:重明。

[1440]奠:定。丽:施行,颁布。教:教令。

[1441]肄肄(yì):谨慎的意思。肄:谨慎或者恭谨的样子。

[1442]达:通“挞”,挞伐,引申为讨伐,征伐。集大命:即指建立周王朝。集,成就。

【译文】

成王即将驾崩之前,命召公、毕公率诸侯辅佐康王,史官记述这件事,作《顾命》。四月初,成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便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靠在玉几上坐着。便同时把太保召公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官之长和负责具体事务的大臣们全部召来。王说:“唉!我的疾病更加厉害了,已经出现病危的征兆。在这临终时刻,恐怕你们得不到我的遗言去约束嗣王,所以我才非常审慎地向你们传达命令。过去,文王和武王光照天下,制定了法律,颁布了教令,便怀着谨慎的心情而不敢违背,因此才能够讨伐消灭殷国,成就我们周国的大命。”

【原文】

“在后之侗[1443],敬迓[1444]天威,嗣[1445]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1446]。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1447]。尔尚明时朕言[1448],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1449],柔远能迩[1450],安劝[1451]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乱于威仪[1452],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兹[1453]!”既受命,还[1454],出缀衣[1455]于庭。越翼日乙丑[1456],王崩[1457]。

【注释】

[1443]在后之侗:成王的谦称。侗,未成年的人。

[1444]迓(yà):通“御”,奉行、推行。

[1445]嗣:继续,延续。

[1446]昏:昏乱。逾:变更,变化。

[1447]殆:近乎,几乎。兴:起。悟:通“寤”,这里指说话。

[1448]明:勉,努力。时:察。

[1449]元子:太子。钊:康王名。弘:大。济:渡。

[1450]柔:安定,安抚。能:和睦。迩:近。

[1451]劝:教导,引导。

[1452]夫人:众人。乱:变乱。威仪:礼法。

[1453]以:使,让。冒:冒犯。几:法。

[1454]还:群臣受命退出。

[1455]缀衣:指冕服。庭:朝廷。

[1456]越:到,达。翼日:明天,就是乙丑日。

[1457]崩:古代天子的死讳称为崩。

【译文】

“武王死后,当时我还是年幼无知的稚子,但我能够恭敬地对待上天的威严,严格地遵守文王和武王的教导,不敢妄自非为,逾越法纪。现在上天降下了灾祸,使我染上大病,几乎不能起床说话。你们应当努力遵照我的遗言,以爱戴尊敬的心情去保卫我的大儿子姬钊,渡过这艰难困苦的时期,以友好的态度去对待远处和近处的臣民,教导那些众多的大小诸侯,让他们也很好地治理臣民。我想,一般来说,人能够自治不发出变乱都是因为他能够有一定的威严和法度,你们不要使嗣王姬钊冒犯法礼啊!”大臣们接受命令回来之后,国王已经不能上朝理政,便把国王的礼服拿出来放在朝廷之上以供大臣们瞻拜。第二天,国王便逝世了。

【原文】

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1458],以二干戈[1459]、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1460]。延入翼室[1461],恤宅宗[1462]。丁卯,命作册度[1463]。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1464]。

【注释】

[1458]仲桓、南宫毛:都是人名。俾:从。爰:与。齐侯吕伋:太公吕尚的儿子丁公。

[1459]以:用,率领。干戈:指的是兵器。

[1460]虎贲:武士。逆:迎接。

[1461]延:请。翼室:侧室。

[1462]恤宅:忧居。宅,居。宗:主丧。

[1463]作册:负责文书任务的官员。度:制定丧事的礼仪。

[1464]伯相:指辅相王室的二伯召公、毕公。须:布。材:指陈列的各种用于丧礼的器物。

【译文】

太保命令仲桓和南宫毛随从齐侯吕伋,二人分别拿着干戈,率领着勇士一百人,在南门以外迎接太子姬钊。把太子姬钊请入侧室,太子便怀着悲痛住在这里主持丧务。丁卯这天,命令太史们讨论并拟定处理丧务方面的礼节。又过了七天,召公、毕公便命令下级官员分别负责下述各种器物。

【原文】

狄设黼扆、缀衣[1465]。牖间南向[1466],敷重篾席[1467],黼纯[1468],华玉[1469],仍几[1470]。西序[1471]东向,敷重厎席[1472],缀[1473]纯,文贝[1474],仍几。东序[1475]西向,敷重丰席[1476],画纯[1477],雕玉,仍几。西夹南向[1478],敷重笋席[1479],玄纷纯[1480],漆,仍几。

【注释】

[1465]狄:主持迁庙的官员。黼扆(fǔ yǐ):装饰着斧形花纹的屏风。

[1466]牖(yǒu)间:门和窗之间。牖,窗户。

[1467]敷:布、铺设。篾席:竹席。

[1468]黼纯:黑白相间的花边。黼,黑白相间。纯,边。

[1469]华玉:五彩的玉。

[1470]仍:依然。几:几案。

[1471]序:堂上的东西两面的墙叫序,在西边的就叫西序。

[1472]厎席:用细密的竹篾制成的席子。致,细致。

[1473]缀:装饰。

[1474]文贝:饰有花纹的贝。

[1475]东序:堂的东墙。

[1476]丰席:用蒲草编的席子。丰,蒲草。

[1477]画纯:绘有云朵的花边。

[1478]夹:大堂两侧的小室。

[1479]笋席:青竹皮编织的席。笋,青竹皮。

[1480]玄:黑色。纷:带子。

【译文】

守祭人在门窗之间陈设画着斧纹的屏风,并把先王遗留下的礼服放在这里。门窗以南,铺着厚厚的竹席,斧纹的边缘都用黑色白色的丝织品缝制起来,放着用美玉装饰的几案。在西墙以东,放着厚厚的用细竹篾制成的竹席,竹席的上面并缀有画饰,还放有用花贝装饰的几案。在东墙以西,铺着厚厚的莞席,席的上边画着云气的形状,放有用刻玉装饰的几案。在西房西堂的南面,铺着厚厚的青竹皮纺织成的席,以黑色的丝线装饰着它的边缘,此间放着一张漆几。

【原文】

越玉五重[1481],陈宝[1482],赤刀[1483],大训[1484],弘璧[1485],琬琰[1486],在西序。大玉[1487]、夷玉[1488]、天球[1489],河图[1490],在东序。胤之舞衣[1491]、大贝、鼖鼓[1492],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1493],在东房。大辂[1494]在宾阶面,缀辂[1495]在阼阶面,先辂[1496]在左塾之前,次辂[1497]在右塾之前。

【注释】

[1481]越:越地,地名。玉五重:五种玉器。

[1482]陈宝:这里指宝刀。陈,旧。

[1483]赤刀:据说是武王伐纣时用的刀。

[1484]大训:记载先王遗训的典籍。

[1485]弘璧:大璧。弘,大。

[1486]琬:上端是圆形的玉圭。琰:上端是尖顶的玉圭。

[1487]大玉:大块的美玉。

[1488]夷玉:东北出产的美玉。

[1489]天:大。球:圆形的玉。

[1490]河图:河道为主的地图。

[1491]胤:地名。

[1492]鼖(fén):大鼓。

[1493]兑、垂:都是做器者的名号。

[1494]大辂:就是用玉装饰的车子。辂,国君乘坐的车子。

[1495]缀辂:用金子装饰的车子。

[1496]先辂:即象辂,用象牙装饰的车子。塾:门侧的堂屋叫做塾。

[1497]次辂:包有皮革的车子。

【译文】

越地的大空器也陈列出来了,同时陈列了五种玉器,此外把宝刀,武王伐纣时用的刀,先王的遗训,以及大的玉璧、玉圭放在西墙向东的席前。把从华山和东方贡来的美玉以及浑天仪和地图放在东墙向西的席前。把胤地出产的舞衣、大贝、大鼓放在房屋西面;把兑制的戈、和制的弓、垂制成的竹箭,放在房屋的东面。王的大车在迎宾台阶的前面,缀车在东阶的前面,象车放在门侧左边堂屋的前面,包有皮革的车放在门侧右边堂屋的前面。

【原文】

二人雀弁[1498],执惠[1499],立于毕门[1500]之内。四人綦[1501]弁,执戈上刃[1502],夹两阶戺[1503]。一人冕[1504],执刘[1505],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1506],立于西堂。一人冕,执戣[1507],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1508],立于西垂[1509]。一人冕,执锐[1510],立于侧阶[1511]。

【注释】

[1498]雀弁:赤黑色的礼帽。弁,帽子。

[1499]惠:三棱形的矛。

[1500]毕门:正室的门。

[1501]綦(qí):青黑色。

[1502]上刃:刃朝向前方。

[1503]戺:立。

[1504]冕:礼帽。

[1505]刘:类似于斧的兵器。

[1506]钺:兵器名称,大斧。

[1507]戣(kuí):三锋的矛。

[1508]瞿:也是三锋的矛。

[1509]垂:堂的旁边。

[1510]锐:与矛相似的武器。

[1511]侧阶:在堂的北面。

【译文】

二人戴着赤黑色的礼帽,执着矛立在庙门的里边。四人戴着青黑色的礼帽,拿着戟,相向地站立在门庭两旁的台阶上。一人戴着礼帽,拿着大斧,站立在东堂之前。又一人戴着礼帽,拿着大斧,站立在西堂之前。一人戴着礼帽,拿着三尖矛,站立在东堂前面。又一人戴着礼帽,拿着三尖矛,站立在西堂前面。又一人戴着礼帽,拿着锐,站立在北面的台阶上。

【原文】

王麻冕黼裳[1512],由宾阶隮[1513]。卿士邦君麻冕蚁[1514]裳,入即位[1515]。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1516]。太保承介圭[1517],上宗奉同瑁[1518],由阼阶隮[1519]。太史秉书[1520],由宾阶隮,御[1521]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1522],道扬[1523]末命,命汝嗣训[1524],临君[1525]周邦,率循大卞[1526],燮和[1527]天下,用答扬文[1528]、武之光训。”王再拜,兴[1529],答曰:“眇眇[1530]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1531]!”

【注释】

[1512]王:周康王。麻冕:用麻制成的礼帽。黼裳:绣有斧形花纹的礼服。

[1513]隮(jī):升上。康王当时没有即位,太保代成王居主位,康王居宾位,所以康王由宾阶升上。

[1514]蚁裳:黑色的礼服。蚁:黑色。

[1515]即位:就位。

[1516]太宗:大宗伯。彤裳:红色的礼服。

[1517]承:捧着,举着。介圭:大圭。

[1518]上宗:即太宗。同:酒杯。瑁:一种进献给天子的信物。介圭和瑁都是天子的信物,所以献给康王。

[1519]阼阶:东阶,与宾阶相对的是主阶。因为太保当时代替成王,太宗是太保的助手,所以都从主阶升上。

[1520]秉:拿着,持。书:写有王顾命的简册。

[1521]御:进,迎。

[1522]皇:大。后:君王,在这里指成王。

[1523]道扬:宣讲。扬,道。末命:临终之命,就是“顾命”。

[1524]嗣:继承。训:指文王武王的训教。

[1525]临:治理。君:用作动词,带领的意思。

[1526]率循:遵循。卞:法。

[1527]燮(xiè):和。

[1528]答:对,报。扬:发扬。光:明。

[1529]兴:起。

[1530]眇眇:形容微小的样子。末:细,这里是康王自谦的用词。

[1531]其:岂,怎么。而:安。乱:治理,管理。

【译文】

王戴着麻制的礼帽,穿着有斧形花纹的礼服,从宾客所走的台阶登上。重要官员和诸侯国君也都戴着麻制的礼帽,穿着黑色礼服,分别站在相应的位置上。太保、太史、太宗也都戴着麻制礼帽,穿着红色礼服。太保捧着大圭,太宗捧着酒杯和天子所执的瑁,从东阶登上。太史拿着册书,从西阶走上,迎接国王而授予成王的遗命说:“继位的国王啊!你依着玉几,听我传达先王临终时的命令。你现在依照先王遗言,继承王位,统治周国,遵循着国家的大法,治理天下,以报答文王、武王并发扬文王、武王的光荣传统和遗训。”王行了两次礼,然后站起来,回答说:“我这微不足道的年轻人,怎能像先王那样敬畏天命,把四方治理好呢!”

【原文】

乃受同瑁[1532],王三宿[1533],三祭[1534],三咤[1535]。上宗曰:“飨[1536]!”太保受同[1537],降,盥[1538],以异同秉璋以酢[1539]。授宗人同[1540],拜。王答拜[1541]。太保受同,祭,哜,宅[1542],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1543],收[1544]。诸侯出庙门俟[1545]。

【注释】

[1532]乃受同瑁:康王接受了太保献给自己的同和瑁。

[1533]宿:动词,即慢慢地走向前。

[1534]祭:祭酒,把酒洒在地上。

[1535]咤:放下酒爵。

[1536]飨:饮。

[1537]太保受同:太保接受了酒杯。

[1538]盥:洗手。

[1539]璋:大臣所用的用于盛酒的酒器。酢(cù):回敬的酒。古代礼节,主人献酒,宾客酌酒回敬主人,主人给尊者献酒,不敢受尊者的回敬,就酌酒自酢。这时是册命以后,康王已经即位,所以太保采用臣子之礼。

[1540]授宗人同:太保把酒杯交给宗人。宗人,大宗伯的助手。

[1541]拜:太保拜。

[1542]哜(jì):尝。宅:退。

[1543]太保降:太保从堂上下来。

[1544]收:收束,意思是说礼仪结束。

[1545]俟:等待。

【译文】

于是王便接受了同和瑁,慢慢地向前行进三次,奠酒三次,向后退行三次。接着司仪说:“王啊!请你把酒喝下吧!”太保代王接过酒杯,历阶而下,然后洗了洗手,用璋瓒这种酒杯,自斟了一杯酒,又授予助祭人一杯酒,助祭人行礼拜谢,王回礼答谢。太保从助祭人那里接过这杯酒,先祭后尝,便退了下来,把这杯酒还给助祭人。助祭人行礼拜谢,王回礼答谢。太保等从西阶走下,行礼完毕。大家从行礼的地方走出来,诸侯国君走出庙门后,恭候国王。

【解析】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辅佐康王,于是作《顾命》。中国古代王位的传承最早实行的是“禅让制”,但是,自夏朝以来实行的都是“家天下”、“世袭制”,父死子继或兄终弟继。“家天下”讲究传嫡不传贤,在父死子幼时必将遭遇尴尬:年幼的小皇帝无法行使皇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创造了一种化解尴尬的方法:顾命制。“顾命”取其临终遗命之意。后代因此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所谓“顾命制”,指的是帝王临终前选取若干顾命大臣辅佐幼主的政治制度。

武王临终之时,其子成王十三岁,父死子继制度遭遇了第一次尴尬。武王为了保证成王年幼时朝政不乱,年长后还能够顺利继位,命其弟周公姬旦辅佐成王。周公摄政,引起了诸多亲贵的猜疑,他们担心周公摄政不利于成王,但是,周公最终不负武王重托,稳定了政局,并在辅政七年之后,成王年满二十岁时顺利地将权力交还成王。因此,周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顾命大臣。顾命大臣的选择一般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亲,二是贵。要么是皇亲,要么是重臣。周公姬旦刚好兼顾二者,他既是成王的叔叔,又是朝中的重臣。

这一次,成王临终,又遇上康王年幼,于是效法周公顾命的先例,嘱托召公和毕公。本篇《顾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记述群臣接受顾命。成王要求群臣协助嗣王治理好国家,“敬迓天威”,“无敢昏逾”;第二层,记述康王庄严隆重的即位仪式;第三层,记述召公和群臣对新天子的劝诫以及康王的答词。是研究周初制度的重要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