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1];事母孝,故事地察[2];长幼顺[3],故上下治[4];天地明察,神明彰[5]矣。”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天子,奉事父亲非常孝顺,所以也能虔敬地奉祀天帝,而天帝也能明了他的孝敬之心;他奉事母亲非常孝顺,所以也能虔敬地奉祀地神,而地神也能洞察他的孝敬之心;他能够使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和顺融洽,所以上上下下太平无事。天地之神明察天子的孝行,就会显现神灵,降下福祐。
【注释】
[1]事天明:能顺应天意,通于天。
[2]事地察:能探知大地的意志,通于地。
[3]长幼顺: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合乎礼法,和睦融洽。
[4]治:整饬,有条不紊。
[5]神明彰:指天地众神降福保佑。彰,彰明,显现。
【解析】
长幼都顺于礼节,就能够得到神明的庇护。长幼有别,是中国人比较重视的一方面。兄友弟恭也是儒家文化提倡重视的。
典例阐幽
因不孝而遭雷劈
在中国有一句很狠的话就是“你被雷劈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遭天谴,就是做了不合理的事情被上天惩罚了。
在中国文献中因为,不孝而被雷劈的事情有好几起。据南宋潘阳人洪迈在他的作品《夷坚志》中记载;南宋时期的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有个叫熊二的人因为不孝而遭到雷劈。故事是这样的:熊二的父亲熊明以前在军队上服役,年老之后就被除了兵籍,因为年老体弱,不能够谋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熊明只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熊二身上。但是熊二的脾气很坏,看待父亲如同路人一样,致使熊明不得不外出乞讨。熊明多次含着眼泪找到自己的儿子熊二,恳求收留自己,但是熊二每次都是大骂父亲一通,叫父亲滚远。熊明几次都想将儿子告官,但是又不忍心,只能是每天晚上在家里烧香祈祷,希望儿子能够回心转意。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有一天长空无云,熊二在外喝酒赌博,突然天空就暗了下来,暴雨突至,雷电交加,即使有人站在自己面前,也看不清楚。就在这时有人呼喊“熊二”,过了一会儿,天气又晴朗了,但大家都没有见到熊二。于是大家分头去找熊二,最后在城门之外找到熊二的尸体。只见熊二的两眼爆出,舌头也断了一截,背上有红字“不孝之子”,历历在目。洪迈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时间竟然非常具体,是在南宋孝宗皇帝淳熙三年(1176)九月初七发生的。
在时隔三百年的明朝也有一件被雷劈的不孝子,被人记载下来。这件事记载在明朝人王文炳在万历年间修的书《庆远府志》中,当时的庆元府,即是现在的广西宜山县,在柳州的西北方向。庆元府有一个叫曾蛮的人,他对待自己的母亲非常不孝,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给母亲很少的食物,他的母亲总是吃不饱。每年祭祀的时候,都会留下许多肉食,但是曾蛮就是不给母亲吃。并且他还经常和妻子一起骂母亲,甚至有时还打母亲,他的母亲只能忍耐着。就在嘉靖年间的一天,突然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电击打中了曾蛮住的屋子,奇怪的是左邻右舍的房子都安然无恙。打雷的时候曾蛮的母亲的发髻挂在了一个竹筐上,虽然竹筐烧了,但是她的发髻好好的。曾蛮夫妇两个则是悬挂在了半空中,头发直直向上。很快,雨就停了。曾蛮夫妇两个人从空中摔下来,晕倒在地,几天后,就死掉了。
历史上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当数戏曲《清风亭》中被雷劈死的不孝子张继保了。取材于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其中记载了唐朝张裼的故事。张裼是河间人,有五个儿子都有功名。按照《北梦琐言》记载,张裼的第五个儿子叫张仁龟,他是张裼与一个妓女所生的。张裼怕老婆知道,不敢将张仁龟带回家养大,就送给了他的一个朋友张处士。不过张裼还是很挂念这个儿子,常常在钱财上接济他们,并出钱供养张仁龟读书,张仁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就离开了养父,找到生父张裼的家里,这时生父已死,张裼的夫人经过一番考量,最后还是接纳了张仁龟。就在张仁龟走后,他的养父含恨去世了。张仁龟后来考中了进士,做了官,在他出使去江浙的途中,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当时的人认为张仁龟受到了天罚。这个故事到了明清之时,经过好事者的一番修改,张仁龟就成了戏曲中的张继保,他的养父母则成了张远秀夫妇,故事的名称就叫《清风亭》,又叫天雷报。整个故事围绕孝而展开,情节非常感人,张继保考上进士之后,不再认自己的养父母,最后遭到雷击而死。现在《清风亭》流传甚广,徽剧、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剧种都有演出,成为宣扬孝道的重要曲目。
不孝子阿孝
相传有个富商,姓丘名仁。年近半百之时,老伴才产下一子。有道是:老年得子胜似老蚌生珠,老夫妻因此乐得几个昼夜合不上眼。此后,他俩把丘家这根独苗当做掌上明珠,取名阿孝。
阿孝自幼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呼奴使婢,目空一切,在家犹如小皇帝,出外像似小霸王。父亲长年外出经商,对他缺少管教。母亲只知对他一味溺爱,百依百顺,由此,终于造成他性格野蛮顽劣,骄矜狂妄,小小年纪,除了父母之外,里里外外的人都十分讨厌他。
阿孝七岁那年,入学还没三天就成了害群之马,整天不是打同学就是骂先生,把课堂闹翻了天。先生无奈之下施加戒尺惩罚,丘母闻知,不管是非就携子登门向先生闹了一通,老师再也没办法管了。结果,阿孝读了三年书转换了九个学馆,斗大的字识不到一箩筐。后来,因坏得出名,远近学馆都把他拒之门外,他便索性丢掉书本流人社会,成了小混混。此时,父母才意识到这小子已被惯坏了,长此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须当对其严加管教,可是为时已晚,阿孝已“病入膏盲”,无可救药,父母只能顿足捶胸,无可奈何!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孝混成了一个大流氓,终日勾结一帮恶棍烂仔,闯荡街头,寻花问柳,寻衅斗殴,吃喝嫖赌,为非作歹。父母若敢对他斥责,他轻则恶语相对,重则拳脚相加,最后竟把父亲活活气死。
丘父死后,阿孝更加肆无忌惮。不久,从外边带回一个叫阿花的女人,两人臭味相投,成了一对鸦片伴侣,赌场伙计,酒肉鸳鸯。不到三年,便把父母一生辛苦积攒的百万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渐渐地,到了变卖家产度日的境地。
一天午夜,阿孝酒后回家,经过母亲房前,骤然听到母亲在梦中呓语,口里不停地喃喃念着:“我…我要藏钱……”。阿孝听后心头一动,猜想母亲必然还藏着钱。次日早上,趁母亲外出之机,撬开房门,翻箱倒柜地搜了大半天,结果丝毫不见钱银的影子,只有母亲准备自己过世时用的寿衣,堆放在那只旧箱子里。阿孝便把这些寿衣悉数拿到当铺典当了,买些肉酒回家与阿花大吃大喝起来。
中午,丘母回家,见阿孝他们俩在扬筷碰杯,喝酒吃肉,便上前讨点充饥。阿孝见状把脸一沉,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被丢弃的猪蹄骨递过去。丘母说:“我这般年纪,怎啃得了这块骨头?”阿孝冷笑地说:“这猪脚我已帮你剥掉了皮,你还不满意?好吧,想吃肉有的是,快把藏着的私房钱交出来!”丘母闻声心头一惊,急忙连声申辩。阿花在一旁看得不耐烦,便从门扇后面取出一根竹棍,怂恿阿孝动武。阿孝觉得有道理,马上接过竹棍,对着母亲恶狠狠地举起……
丘母早已被儿子打怕了,眼看又要遭受皮肉之苦,不得已供认还有几两碎银子,是她平时一分一文积攒起来的,藏在箱子里面的寿衣之中。阿孝闻说之下,犹如当头一棒,又心疼又悔恨,随即破口大骂母亲:“你这老家伙,若早点实说,我就不会将那些‘死人衣裤’全都典进当铺里,真是人有晦气,连当东西还得倒贴钱。”丘母听说败家子竟连她的寿衣也拿去当掉,立刻心如刀绞,老泪纵横,满怀悲愤却无处倾诉。只有跌跌撞撞地转身走出家门,一步一泪地来到南山冈上亡夫的墓碑前,跪倒地上,呼天号地地号啕大哭起来。哭着哭着便昏倒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丘母被阵阵喝骂声惊醒过来,睁开肿胀的双眼,只见逆子和恶妇凶神恶煞地站在身旁,一个手执竹棍、一个拿着绳索,要她帮忙抬一块石板回家当做板凳。丘母此时又悲又恨,又渴又饿,但又无法抗拒,只得听从。这石板足有二百斤重,阿孝用绳索把它绑紧之后系上竹棍,叫母亲在前面扛抬那截短的,自己却在后边抬那截长的,还叫阿花帮忙搀扶。
丘母年迈力弱,咬紧牙关,用尽气力往上一抬,顿时浑身颤抖起来,只踉跄两步,便眼冒金星,两腿一软,跌坐在地上。阿孝见状破口大骂:“无用的老东西,只会吃饭,不会干活,我已主动抬这截长的了,照顾你抬那截短的啦,你还假死假活的。”
此刻已近黄昏,四野寂静无人。阿花眼见时机已到,便对阿孝使了个眼色,两人乘母亲不备,一齐动手,用力将母亲推下山崖。山野之间回荡着一阵惨叫声……
丘母命不该绝,掉下山崖之后,只跌断了腿骨,划伤了皮肉,跌倒在山路边无法动弹。
这时,恰巧有个名叫阿厚的青年卖货郎路过此地,听得有人痛苦呻吟之声,便循声寻去,发现一位遍体血污的老妇蜷缩在山道旁,急忙上前把她搀扶起来,询问因何如此?
阿厚问明情由之后,不禁义愤填膺,表示要代丘母将这谋杀亲娘,十恶不赦的禽兽告上县衙治罪。丘母一听,却犹豫起来:“虽然逆子罪孽深重,但万一被判成死罪,岂不绝了丘门香火?”沉吟片刻后,只好长叹一声,对阿厚说:“恩人,算了吧!就让这恶人自遭报应吧!”
阿厚见丘母到此地步,恕子之心依然不灭,只好爱莫能助地摇头叹气,把丘母背回自己家中。
阿厚的妻子阿慧,见到丈夫从外边背回来一个身受重伤的老妇,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帮着丈夫把丘母安放在睡床上,一边小心翼翼地为丘母换衣服,洗净身上的血污,一边叫丈夫赶快请来郎中为其诊治。
经过郎中的悉心治疗和阿厚夫妇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两个月之后,丘母的伤痛基本痊愈,能够下地走路了。
有一天一大早,丘母对着阿厚夫妻双膝下跪,叩谢救命恩情。阿厚慌忙将她扶起说:“老人家,你我同是苦命之人。我自幼失去双亲,孤苦伶仃,非常羡慕人家有父母的关爱。您今被逆子抛弃,无家可归,不如就此长住我家,做我干娘,让我夫妻奉养您终生,不知尊意如何?”
丘母本来自恨一时无能报答阿厚夫妻的深恩大义,万没想到他俩竟然还要认她这个苦命的孤老婆子为干娘,顿时既感激又惭愧,两眼热泪盈眶,连声婉言辞谢。后来,见阿厚夫妻着实是情真意切,只好含愧答应了。
从此,阿厚夫妻对丘母百般孝顺。可是,丘母却有点受宠若惊,欢慰之余未免有些犹疑:“自己万般关爱的亲生骨肉是何等的忤逆狠毒、素昧平生的干儿媳却这般至仁至孝,难道人情世理、人伦道德竟会如此悬殊倒置吗?”丘母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寻找机会试探阿厚夫妻。
有一天,丘母在家中帮忙“刮锅”(刮锅底烟灰)时,“砰”的一声,失手把铁锅打破了。阿厚闻声跑了过来,先对干娘浑身上下仔细地察看了一遍,见到干娘毫发无损,随即笑容满面地连声安慰干娘:“打破旧锅乃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老人家不受损伤便是万事大吉。”
过了几天,阿厚出门做买卖。阿慧单身忙着家务,丘母抱着两岁大的孙儿在玩耍。突然间丘母向前打了个趔趄,手中的婴儿便掉在地上,摔得“哇”地一声大哭起来。阿慧见状赶忙过来从地上抱起婴儿,笑着安慰婆婆说:“没关系,没关系,小孩个个都是在跌倒中长大的,只要婆婆平安无事就谢天谢地了。”丘母闻言顿时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一股暖流再一次涌上心头。
当晚,丘母把阿厚夫妻叫到跟前,悄声对他俩道出了多年来隐藏在心头的秘密:数年前,先夫丘仁眼见败家子阿孝已是劣性难改,无可救药,便暗地里偷偷在南山三叠石地方埋藏下两缸银子,以备老两口晚年无依无靠之时,取出度日。后来被逆子气得一病不起,临终之前,才将此事秘密告知老伴,再三告诫她千万不能轻易取出和走漏风声。时至今日,丘母决定将这批银子取出来献给这个温暖的新家庭。
阿厚夫妻听罢,连声推辞说:“母亲,这是您老人家的私人财产,我等何德何能受此重礼,万万不能当受。”可是,丘母却心坚似铁,非要他俩接收不可,阿厚夫妻只好从命。于是他们带齐锄头绳索,随着干娘悄然来到南山埋藏银子的地方。几经挖掘,果真从地里挖出两缸银元,欢欢喜喜地抬回了家中。
事后丘母用这些银子为阿厚一家建起了一座精致豪华的四合院,余下的一部分作为生意的资本。一家老小四口共享天伦之乐,过上了兴业发家、和谐幸福的生活。
一年后的一天早晨,丘母闻听门前有乞讨之声,便盛了满满一筒白米前去布施。当她走到门口一看,顿时两眼发直,脑袋瓜不禁“嗡”的一声,手中的白米不觉掉落,撒了满地。原来,眼前这两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乞丐竟是逆子阿孝和恶妇阿花。丘母心头即刻好象被灌进了一盆辛酸苦辣的五味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且说阿孝夫妻,他俩去年把老母推下山崖之后,满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从此人少一口,米少一斗,不用再为这老婆子扶生送死,两口子可以逍遥自在。哪知道坐吃山空,不久之后竟将那唯一的一张睡床也卖掉了,落得夜间席地而眠。
一天深夜,阿孝在梦中突然被一阵剧痛搅醒,却是一只可恶的老鼠正在啃咬他的脚趾。阿孝勃然大怒,跳起身来,叫醒阿花,关紧门窗,两人合力捕捉老鼠。经过一番忙乱折腾,老鼠终于被捉住了。阿孝正要将它打死,阿花却说,就这样轻易打死太便宜了它,必须将它慢慢折磨,用火焚烧,方解心头之恨。阿孝觉得有理,便用绳子绑紧老鼠尾巴,叫阿花取来煤油浇在鼠身,划亮火柴点上,刹那间,“呼”的一声,老鼠变成一团火球,痛得“吱吱”叫,求生的本能使它拼命挣扎,绳子也被烧断,老鼠就满屋乱窜,所到之处,衣服、柴草、杂物都被接触燃烧。霎时间,满屋浓烟滚滚,烈火腾腾,任由阿孝夫妻奋力扑救,大火却越烧越旺,两人大惊失色,赶紧逃了出去,高声呼救。
这时,邻居村民都在睡梦中被这场火爆声、呼救声惊醒,纷纷跑出家门看个究竟。当人们看清是阿孝家中失火时,个个拍手称快,没人愿意出手帮忙救火!并非他们都幸灾乐祸,只是因阿孝一贯在家虐待双亲,出外欺凌乡亲,臭名昭著,恶迹昭彰,大家早已恨不得每人一口唾沫把他淹死。加上他是一座独立的四合院,怎么烧也不会殃及四邻。
就这样,片刻之间,丘家房屋被烧得仅剩下几截断垣残壁。阿孝夫妻虽保住了性命,但已无处栖身,无计度日。邻里百姓谁肯接济这两个“瘟神”,往日那帮狐朋狗友没人再愿意接触这两个穷鬼。万般无奈,夫妻俩只有流落他乡,留窑宿庙,沿街乞讨,不知不觉中来到阿厚家门前,想不到竟见到了虽遭毒手却大难不死的母亲。
阿孝夫妻认出丁眼前这位身居豪宅、衣着华丽的老妇人正是母亲。起初大吃一惊,以为是大白天见鬼了,直至母亲关上大门方才回过神来,明白了眼前事的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阿孝心头又不禁一动,暗忖:母亲去年未被摔死,却被这富户人家收留。此时自身穷途末路,何不抓住母亲心慈手软的弱点,爱子如命的性格,来个苦肉计?或许能使母亲回心转意,可获一笔意外之财。想罢便与阿花一阵耳语之后,双双跪在门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大声号哭,哀求老母念及骨肉之情,宽恕晚辈的罪过,体恤他俩的困境。开门相认,酌情资助。
且说丘母,虽然对逆子恨之入骨,避而不见,但此时此刻却百感交集,心乱如麻。门外的哀哭声像利针一样刺痛着她的心。回想当初十多年里,受尽养育逆子之苦,却因本身晚年得子乐而忘形,只晓得对儿子过度的偏袒放纵,却忽视了对他严正的道德教育,导致他顽劣成性,步入邪道,迷途不返,害得老伴死不瞑目,自身又备受折磨乃至惨遭毒手,最终落得个家破人散、流离失所的悲惨下场。这一切虽然归咎于逆子之罪孽深重,但扪心自问,自身可完全推卸教子无方的责任吗?眼下这逆子恶妇死皮赖脸地纠缠不休,出尽家丑,长此下去,将如何是好?丘母经过一番苦苦思索之后,出于骨肉之情未泯和自责,还是边叹息边取出30两银子来到窗口,高声说道:“无耻畜生,拿去吧!今后倘若再来纠缠,定要报官究治。”说完,便将银子掷出了窗外。
这样一来,阿花顿时见钱眼开,破涕为笑,飞快地从地上捡起银子塞进怀中,同时阿孝见此招果然奏效,又想得陇望蜀,马上跑到窗边,恳求母亲再度馈赠,谁知母亲却将窗门关上了。阿孝眼看如意算盘落空,只得转身,回头却不见阿花的踪影,顿时心头一紧,料定这贱货企图独吞银子而逃走了,便大步流星地追寻过去,一直追到街中,终于把阿花一把抓住,破口大骂,要她交出银子。阿花到了此时也不示弱,双方就在街上推搡扭打起来……阿孝用力过猛把阿花推倒在街边,“卟”的一声,脑袋撞在一块石板之上,顿时血如泉涌。直到围观的人们正想上前抢救时,阿花却一命呜呼了。
血案发生了,凶手阿孝当即被差役扭送到县衙。结果定了个失手杀妻之罪,收监候判。不久,阿孝就病死在大牢中。
【原文】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1],言有父也[2];必有先也[3],言有兄也。宗庙致敬[4],不忘亲也[5];修身慎行,恐辱先[6]也;宗庙致敬,鬼神著[7]矣。孝悌之至[8],通于神明[9],光于四海[10],无所不通。”
【译文】
虽然天子地位尊贵,但是必定还有尊于他的人,那就是他的父辈;必定还有长于他的人,那就是他的兄辈。在宗庙举行祭祀,充分地表达对先祖的崇高敬意,这是表示永不忘记先人的恩情。重视修养道德,行为谨慎小心,这是害怕自己出现过错,玷辱先祖的荣誉。在宗庙祭祀时充分地表达出对先人的至诚的敬意,先祖的灵魂就会来到庙堂,享用祭奠,显灵赐福。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顺从兄长之道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之神;这伟大的孝道,将充塞于天下,磅礴于四海,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它不能达到,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它不能解决。
【注释】
[1]有尊:有他所尊敬的人。
[2]言:助词,无实意。
[3]先:所礼让的人。
[4]宗庙:祭祀先祖的地方。
[5]亲:祖先的恩情。
[6]先:祖先。
[7]鬼神著:祖先的神灵显现,前来享受子孙诚敬的祭祀。著,显现。
[8]之至:到了极致,到了极点。
[9]通:通达。
[10]光:照耀。
【解析】
如果你真的牵挂一个人,冥冥之中就会有一种力量将两人连在一起。这种奇妙的心理现象是无法解释的。然而那种无形的力量有时却可以感动天地,产生奇迹,这就是孝产生的威力!
典例阐幽
“书圣”和水饺师傅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到底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集市上去,看见一个老婆婆拎着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叫卖。竹扇很简陋,没什么装饰,自然很难卖出去。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就在每把扇面上题了几个字。集市上的人知道后,都纷纷要买,一篮子竹扇一下子就卖完了。
王羲之的书法这么好,说起来,还跟另一个老婆婆有些关系呢!
那是发生在王羲之17岁时候的事情。当时,王羲之在卫夫人的精心指点下,书法大有长进,名气在外,很多人都想请他题字、写对联,这让他骄傲起来,经常拒绝为别人写字。
—天,他经过一家饺子铺,看见贴着一副对联:“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字写得缺乏骨力,结构松散。王羲之心想:“真是丢人哪,这样的字也敢拿出来献丑?”正想走开,突然感到有点儿饿,又看见饺子铺里座无虚席,就走了进去。
只见铺子里面是一堵矮墙,矮墙前边有一口大锅,锅内沸腾的水在翻滚。一只只饺子从墙的后边飞过来,就像排着队要下水的小鸭子一样,“扑通扑通”,不偏不倚都“跳”进了大锅的中央。他惊呆了。
不久水饺端上来了。看看,个个玲珑精巧;尝尝,味道鲜美可口。一大盘的水饺一会儿就被王羲之给吃完了。
付账后,王羲之来到矮墙后边,看见一个白发老婆婆正坐在一块大面板前,独自一人擀饺子皮、包饺子馅,动作非常麻利。一批饺子包好了,她看都不看一眼,随手就把一只只饺子抛出墙外。
王羲之惊叹不已,恭恭敬敬地行了礼,问:“老妈妈,您花了多长时间练成这手功夫的?”
“熟要50年,深要一辈子。”老婆婆回答。
王羲之心想:自己学写字才不过十几年,就自满起来,好不应该,脸上一阵发热。
他又问老婆婆:“贵店的饺子名不虚传,但门口的对联却似乎叫人不敢恭维,为何不找人写得好一点儿呢?”
老婆婆一听,生气地说:“听说王羲之那种人架子太大,哪里会瞧得起我这个小铺子?”
王羲之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低着头离开了饺子铺。第二天,他亲自把一副对联送到白发老婆婆手中,老婆婆这才知道他就是王羲之。当老婆婆为昨天的事向他道歉时,王羲之诚恳地说:“您哪里有什么错呢?您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很有限,让我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您就是我的‘饺子师傅’,我应该感谢您才对呀!”
从此以后,王羲之谨记“熟要50年,深要一辈子”这句话,虚心刻苦练习书法,终于成为一代“书圣”。
戏曲艺术大师敬老三小事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北京出生的,8岁学艺,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梅派。”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是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梅兰芳在成长的道路上,曾得到过一些梨园界前辈的教育和指点。他成名后,十分感激和尊敬这些前辈老师,常常关心照顾他们。
1931年春天,南北京剧界名家聚集上海演出。演出的剧场在浦东的高桥,乘船过江后还有近二十里路,路途遥远而且交通不便,雇车很不方便。这天,梅兰芳与杨小楼好不容易找到一辆车,刚坐上去,正要上路,突然见到年近六旬的龚云甫老先生步履蹒跚、疲惫地走过来。梅兰芳见到龚先生,立即下车打招呼。当得知龚先生没有雇到车时,便诚心诚意请龚先生上车与杨小楼先生先走。龚先生推辞说:“畹华(梅兰芳先生的字),你今天的戏很重,不坐车,到台上怎么顶得住?”梅兰芳谦恭地说:“我还年轻,顶得住,您老别为我担心。”说着就搀扶龚老上了车,他自己则冒雨步行赶到了剧场。当时,梅兰芳已是名震海内外的“四大名旦”之一,论资历和声架子,为人善良敦厚,处处为别人着想。
一次酒会,梅兰芳与张大千两人都受邀参加。一位是泼墨挥毫、丹青写意的国画大师,一位是扮相俊美、唱念俱佳的京剧名伶,一些官场人物以为两位大师相遇,必然会有一番排座位争名次的矛盾。谁知梅兰芳一进门见到了张大千,恭敬地拱手致意,尊称“大师”。而张大千更是幽默,故意做出要给梅兰芳下跪的姿态,慌得梅兰芳赶忙双手相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张大千说:“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您以唱念为业,是‘动口’的,‘君子’当之无愧。我以作画为生,是‘动手’的,自然属于‘小人’。今‘小人’见‘君子’,岂有不跪之理?”说罢,两人开怀大笑。
梅兰芳知遇齐白石大师的故事也被大家津津乐道。那一年,北京一位附庸风雅的人举办宴会,为装点门面请了许多名人,齐白石大师也在被邀之列。白石老人生活俭朴,穿戴十分朴素,与衣冠楚楚的来客相比,显得有些寒酸。因此,他到达会场时,无人理睬,被冷落在一角。过了一会,赫赫有名的梅兰芳进来了,主人及满屋宾朋蜂拥向前,争着与梅兰芳握手寒暄,表现得十分亲热。突然,梅兰芳发现了后排的齐白石老人,连忙让开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快步走到齐白石面前打招呼、问安,又将老人搀扶到前排就座,大声说道:“这是我的老师齐白石先生。”在场的人见状,无不惊讶和敬佩,齐白石老人也深为感动。过了几天,白石老人特意赠给梅兰芳一帧《雪中送炭图》,图上题诗一首:
记得前朝享太平,
布衣疏食动公卿。
而今沦落长安市,
幸好梅郎识姓名。
用歌唱出尽孝的心声
安琥被推荐为第二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候选人,入选理由是:他努力工作,改善母亲的生活;他出人头地,让父母为自己骄傲;他倾注于歌声,让在外的游子《早去早回》。2008年新年刚刚开始,安琥推出了他独立制作的贺岁单曲《早去早回》。“秋云几重一挥手,儿行千里母担忧。笑开口,泪倒流,谁是谁的心头肉。”就像这首歌曲里唱的一样,安琥将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母亲。他是个大孝子。
2000年安琥只身一人来到北京闯荡事业,开始了北漂生活。刚到北京没几天,就想家了,想妈妈了。突然,有一天,妈妈真的出现在他面前,在北京站接妈妈,望着眼前的母亲,安琥高兴地泪水盈眶。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安琥动情地说:“我真的一辈子也忘不了妈妈在北京站的身影。那天,她身后背着厚厚的棉被,左手拿着高压锅,右手拿着鸡鸭鱼肉……当时,妈妈成了全北京站的焦点‘人物’。”妈妈把家里的好吃的都带给了儿子。安琥终于明白了,原来妈妈平时省吃俭用,完全都是为了儿子,当儿子需要的时候,母亲全都会无私地拿出来。
与妈妈在一起的日子,令安琥欣慰的是,他又能像小时候一样,偎依在妈妈身旁,和她唠家常……多少个夜晚,他在妈妈的身边有说不完的话,妈妈静静地听着,笑着。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经常陪伴母亲,安琥就跟妈妈保持最贴心的通电话,他每天都会给妈妈打一个电话,让母亲安心。
除了满足母亲一些物质的需要,同时,努力给母亲精神上的满足,安琥认为自己在外面努力工作更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
安琥努力工作去改善母亲的生活。妈妈在乡里乡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香港老太”,这完全要归功于儿子安琥。儿子走南闯北见的世面多了,总想把外面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带回老家。于是,妈妈就成了安琥的“牺牲品”。红的、绿的……城里人都不敢穿的衣服,他一股脑儿地买给妈妈。起初,在田间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母亲,哪敢穿那样时尚、鲜艳的衣服,叫乡亲们看了非笑掉大牙不可。安琥每次回家时都会买好几件时髦的衣服,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母亲多享受生活。母亲说:“这样穿着无法上街。”他就拉着母亲专往人多的地方去,村里的人看惯了,也都称赞安琥的孝顺。于是,安琥心里美滋滋的,更加“得寸进尺”,把年迈的母亲打扮得“花枝招展”。如今,安琥打扮母亲又有了新的招数。每次回家不仅买一些好看的衣服,还买一些养颜的化妆品,在儿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年轻漂亮。
有一次,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给安琥写了一封家书。虽然家书的字迹歪歪扭扭,几乎全是错别字,但在孝顺的儿子眼里,这封家书如同至宝。儿子甚至将其装裱好了,挂在床头。安琥说每当看到这封母亲亲手写的信,就仿佛听到了母亲对儿子万般疼爱的叮咛,心里就很温暖。
【原文】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1]。'”
【译文】
“《诗经》里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没有人不肯归顺、服从!'”
【注释】
[1]无思不服:没有人不服从。思,语气词。
【解析】
孝悌之道,不但人会被感动,就连天地神明也会被感动。古语有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通过以上说明可以得知孝悌之道是无所不通的。
典例阐幽
东海孝妇
汉朝年间,山东琅琊郡东海县(今之临沂市郯城县)有个贤淑善良、孝义双全的女子,名叫周青。她对婆婆十分孝顺,对丈夫情深意笃,深受邻里称赞。
谁知婚后不久,丈夫不幸病故。周青强忍丧夫之痛,立志守节,侍奉年迈的婆婆。婆婆是个胸怀豁达、深明大义之人,不忍周青芳龄守寡,贻误终身,便苦口婆心地劝说周青改嫁。周青对婆婆说:“丈夫去世,姑姐远嫁外地,家中唯剩婆媳相依为命,我应责无旁贷地侍奉婆婆终生。”从此以后,周青更加无微不至地孝敬婆婆。婆婆见苦劝无效,便常对邻居叹道:“孝夫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后来,婆婆见媳妇决意守寡,为了不再拖累于她,便索性自缢身亡。
周青的姑姐是个极其自私狠毒的泼妇,弟弟刚死,她便存心想占其家产,碍于弟媳妇决不改嫁,成了绊脚石,遂对弟妇忌恨在心。后见母亲自缢身亡,便诬为弟妇所害,一纸诉状把弟妇告上衙门。
东海县令是一个草菅人命的糊涂官,受案之后,竟然不查实情,便将周青拘禁衙门,酷刑逼供。周青终因受刑不得,屈打成招,落得个“蓄意改嫁,图谋家产,杀害婆婆”的罪名,被判斩刑。
当时衙中有一小吏,人称于公,秉性刚直。他深知周青孝敬婆婆十多年,芳名美誉远近传颂,岂有谋杀婆婆之理,此案分明错漏百出,便不顾职微言轻,竭力为周青鸣冤翻案,向县令苦谏、跪谏、哭谏。莫奈县令坚执己见,维持原判。于公眼见屈杀孝妇,回天无力,便仰天落泪,辞职而去。
周青被押上刑场之时,正值六月六日的中午,现场观众无不为她同情落泪,鸣冤叫屈。
午时三刻已到,执行斩刑的刽子手举起鬼头大刀,一刀砍下,“咔嚓”一声,刀落头断,周青的脖子喷溅出一股白色的鲜血,(于今郯城县南面,有个村子,名叫“白血汪”,传说就是当年周青被斩杀的地方)。突然间,天昏地暗,阴风惨惨,怨雾重重,竟然降下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后来,刑场附近便空前长出一种绿叶红花的小草,人们给它命名为“六月雪”)。
周青死后,人们把她埋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丘。当地自此一连遭受三年奇旱,滴水未降,寸草难生,百姓困苦不堪。直到新县令上任,于公及许多知情邻里再次为周青翻案申冤,并对新县令痛陈三年奇旱乃因上一任县令屈杀孝妇而遭天谴。
新县令是位明智之士,受理百姓申诉之后,重新查实案情,为周青平反,洗清罪名。后来,新县令与于公带领差吏们前往周青墓前祭奠,刚刚焚香跪下,天空即时雷电交加,降下大雨。
周青的墓冢直到清朝初年才得以扩大规模重建,旁边还立着康熙皇帝题写的碑文。
后来,我国元代著名的戏剧家关汉卿写了杂剧《窦娥冤》,其中六月飞雪、楚州地面苦旱三年的情节显然取材于这个故事。于是,东海孝妇周青的名声也就几乎被窦娥取代了。
感悟母爱
四十多年前,王洪琼降生在四川省奉节县白帝镇凉水村。4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留给她和半岁的弟弟的是一间摇摇欲坠的茅草房。两个孤苦无依的姐弟被当地的生产队收养起来。半年后,经人劝说,王洪琼不得不把年仅一岁的弟弟送给人家。那一天,当一个外地男人将弟弟接走时,王洪琼哭喊着追了将近二里路……
十多年后,一位远房亲戚为这个苦命的女子物色对象。可是,远近却没有人愿意接纳这个相貌平常、一贫如洗的妹子。
有一天,王洪琼又跟着人来到新城乡堰沟村相亲时,她的眼睛顿时瞪直了,站在她面前的是个矮小、痴呆、说话结巴的,名叫苏兴强的男人。
王洪琼的心在滴血,她想拒绝,但无家可归的现实使她不得不往好处想:这个男人虽然傻一点,但他家有两间瓦房,离城又近,比起自己流浪的生活已是好得多了。经过几个昼夜的思考,她答应了。
不久,这个拥有10口人的大家庭分了家,王洪琼与丈夫分得一间破陋的瓦房,一床破烂的棉被。
1974年正月初三,王洪琼生下了一个男孩。她笑了,老实巴交的男人也乐得合不拢嘴。然而,笑容未消,忧虑却袭上心头:“大人都养活不了,儿子拿什么养活呢?”王洪琼躺在用竹片搭成的“床”上,仰望着结满蛛网的房顶,心中阵阵酸楚。
她苦着自己,尽心尽力地疼爱着儿子、丈夫。只要家里有点大米、玉米,她总是先满足他俩,而自己则顿顿用青菜应付。眼看儿子一天天长大,虽不那么健壮,却也活泼可爱,王洪琼感到很大的慰藉。
儿子苏龙兵5岁那年,突然出了麻疹。王洪琼从来没见过这症状,吓得手忙脚乱。邻居说:“小儿出麻疹很正常,过几天自然会好的。”
王洪琼信以为真,照常外出挣工分。次日,她正在地里干活,丈夫突然跌跌撞撞地跑来说:“儿子哭着哭着就没声音了。”王洪琼赶紧回家一看,儿子的嘴唇已经干裂丁,遍身虚汗淋漓。她知道大事不好,赶紧抱起孩子朝医院跑,可伸手往口袋里一摸,身上仅有五角钱,医院怎么肯收治儿子呢?
王洪琼只得哭着将儿子抱回家,四处向人打听治疗麻疹的草药“偏方”。
村里的人终于帮她打听来了偏方,她背上篓筐便上了山。她在山上急急忙忙四处寻觅着,突然,她的前脚踩空,连人带筐滚下一百多米深的山沟。也许是上天的怜悯,她居然还活着,但头破了,手伤了。她捂着头再次往山上艰难地爬去……
回到家里,她撕了一条破布将头包好,赶紧给儿子熬药。一天天过去,儿子喝了药后依然哭不出声,王洪琼狠了狠心——借钱也要送儿子去医院!她找公婆,求邻居,可那时的乡民因她家穷,不肯借钱给她!急疯了的她不得已只好跑到信用社请求贷款。可信用社只能给集体贷生产用款,私人贷款根本不可能!王洪琼长跪不起,一个劲儿磕头,鲜血都磕出来了。信用社干部见状扶起了她,破天荒贷给她200元。
200元钱在医院里很快用完了,眼见医院要停药,王洪琼急得在病房外号啕大哭,再找信用社已不可能,怎么办呀?这时,一个人走了过来,悄悄教她一个找钱的法子:卖血!
很快,王洪琼战战兢兢地用300cc血浆换来了30元钱,一个星期后,她又换了名字卖了一次血。靠着这卖血换来的60元钱,儿子又开始新的治疗。可是,医生最终还是告诉她:耽误治疗的时间太长,儿子哑了!王洪琼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流着泪背着儿子回了家。
儿子残废了,身体极其虚弱,王洪琼决定用赎罪的心调养他,便又一次次偷偷跑到县人民医院卖血,用这些钱为儿子买来鸡蛋、大米;而她和丈夫天天却吃着青菜、红薯、洋芋。儿子的身体渐渐好起来,她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几次晕倒在田间、屋内。但她知道丈夫靠不住,依然用瘦小羸弱的身躯支撑着这个贫苦的家。
1982年12月30日,王洪琼又生了个小儿子苏剑。她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小儿子身上,寄望他将来能拯救这个贫苦的家。
11个月后,小儿子发起高烧。无钱的王洪琼以为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去买了几片阿司匹林。然而她却大错特错了。几天后,儿子的烧不但不退,嗓子也喊不出声音!有了一次教训的王洪琼心头一下子寒透了。她慌忙再去求信用社贷了300元,又偷偷跑去医院卖了300cc血。小儿子被赶紧送进医院。医院告诉她:“你儿子连续一周发了40度高烧,很可能会成哑巴!”
王洪琼一听,脸色马上被吓得煞白。她瘫倒在医生面前说:“医生,求求你,我的大儿子已经哑了,你千万要救救我的小儿子啊!”王洪琼急疯了,她在这段时间里几乎一个月卖一次血。儿子被烧得张大着嘴巴,便嘴对嘴地给儿子喂开水、服药……
然而,一切努力都无法挽救小儿子,她的小儿子又哑了!王洪琼垮了,她决定自尽。她想最后尽一次母亲的义务,用卖血的钱买了儿子最爱吃的东西和一瓶农药。回到家中,看到两个不懂事的哑巴儿子抢着吃糖果时,她的心在滴血。
“儿啊!妈对不起你们!”她在村外的山上转了一圈又一圈,当她回家准备最后再看一眼儿子、丈夫时,寻死的勇气一下子消失了。傻乎乎的丈夫蜷缩在灶门前,两个残废的儿子在床上无声地玩耍。“我死了,他们怎么活下去啊?”
1993年9月,王洪琼到县城卖菜,听说县里办了一所聋哑学校,不觉心里一动:何不将11岁的小儿子送来读几年书?尽管到此时她还有100多元的欠债,但她还是决定给儿子一个读书的机会。
“村里还有健康儿子无法读书,你让哑巴儿子读书能负担得起吗?”很多人都劝阻她,但她有她的想法:儿子哑了,可只有让他读书,将来才能在社会立足,没钱,我再去卖血!大儿子智力太差,年龄又大,只能把小儿子带到奉节县聋哑学校。当听说学生必须每个月交30元生活费时,她吃了一惊!
一贫如洗的王洪琼迟疑了一下,终于咬了咬牙说:“老师,下午我就把生活费交来。”半个小时后,她来到医院门口,转了一圈又一圈,迟迟疑疑不敢进去。她到这里的次数太多了,医生早已熟悉了她,按规定,卖血至少要隔三个月,可她前个月刚来卖过一次血。果然,当她进去之后,医生认出了她:“你不要命啦!”这不能怪医生,无论是从医院的制度还是从职业道德来讲,医生都不能同意。
王洪琼又跪下了:“我儿子是个哑巴,今天我送他来城里聋哑学校读书,他欢天喜地,可人家要交钱,我总不能让儿子失望呀!”
医生感动得摇头叹息,一挥手,又给她抽了300cc。
王洪琼捧着80元钱(此时已由30元涨至80元),40年来从未如此高兴过,尽管眼冒金星,她还是在大街上为儿子买回了学习用品和日用品,而后又到学校交了生活费。
苏剑看到书包,欢天喜地地一把抢过。可他哪里知道,这是妈妈用鲜血换来的呀!
此后,为了解决苏剑每月30元的生活费,王洪琼每隔2至3个月便要悄悄地去卖一次血。
1994年3月,王洪琼为了给苏剑凑齐下学期的学费,连续两次到医院卖血。由于卖血过频,加上严重营养不良。一天,正在灶前煮猪食的她突然昏倒,右脚不知不觉伸进了灶洞。
王洪琼彻底失去知觉,火红的热炭烫焦了她的脚掌,她却浑然不知,恰好被外出干活的大儿子收工回家发现,赶紧使出吃奶的气力将烧伤的母亲抱到床上,跪在母亲的床前咿咿呀呀地大声哭喊着。
苏剑被乡亲们唤了回来,当乡亲在路上用手语告诉他,母亲为了让他读书,已经连续卖了十多次血时,12岁的苏剑顿时张大着嘴,泪流满面,发疯似的向家里跑去……
苏剑一步一跪地扑倒在母亲床前,用幼稚的双手拼命比划着:“妈妈,妈妈,我再不念书了,你的血会抽光的呀!”
王洪琼怎能不让儿子读书呢?可是小苏剑从此却变成另一个人了。他一回家,便抢着帮妈妈干活,在学校里,就是课间休息也抱着书埋头苦读。他的智力一般,可是为了报答母亲而竭尽全力读书。
1994年下半年的全省统考中,苏剑的语文考了96分,数学考了97分,位列全市的前列。
那一天放学,他便捧着试卷飞奔回家,撞开家门,扑地一声跪倒在母亲跟前。王洪琼被小儿吓了一大跳,等她看到儿子捧过头顶的试卷时,喜极而泣,把儿子抱得好紧好紧!
小苏剑用勤奋换来优良的成绩宽慰着母亲,王洪琼从此有了笑容。17年间,她共卖了约2万cc鲜血,照此数字计算,她身上的血大约被抽光了5次。她的笑容来得太迟了。
王洪琼卖血养家及送子求学的境遇是当地一段令人心酸的美谈,她的淳朴乡邻从来不吝于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尽管他们同样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总是用几块钱、几个鸡蛋资助着她那苦难的一家。
1994年教师节,奉节县石油公司的领导到聋哑学校慰问教师,当听到王洪琼卖血送子求学的经历之后,感动得流下热泪,当即捐出一笔钱。王洪琼卖血送子求学的事迹也通过新闻媒体披露出来。
四川省化学工业厅领导、职工为奉节县聋哑学校捐赠了大批衣服,苏剑及其家人得到了20件半新衣裤,足够一家人穿上3年。
重庆银渝贸易公司一名员工多次打来电话,要把苏剑接到重庆聋哑学校读书。与此同时,该公司十多名青年志愿为他提供经济援助。
一个没有署名的山区贫困户居然也寄来50元钱。他在信中说:“我们都很穷,但您的命比我们更苦。这点钱您就收下吧!走过17年漫漫卖血路的母亲,从此请您把自己的鲜血都留给自己!”
戏中的慈母,戏外的孝女
萨日娜,生于内蒙古,是一位善良美丽的蒙古族姑娘。她是一位从大草原飞出的美丽姑娘,戏中的慈母,戏外的孝女,仁孝之心犹如天边明月,闪耀着皎洁的光辉。
一部《中国月亮》,让26岁的萨日娜从此与“母亲”结下不解之缘。之后的十多年里,萨日娜成功地塑造了无数的母亲形象,精湛的表演技术使亿万观众为之感动为之喝彩。
萨日娜的父母都是演员出身,母亲是蒙古族人,父亲是回族人,能歌善舞。小时候的萨日娜在一个充满民主的家庭长大,从小就特别懂事。因为父母经常在外演出,萨日娜就给奶奶帮忙操持家务,担负照顾妹妹的责任。萨日娜曾经面对采访说,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她怎样去生活,她会把这些体悟运用到演戏当中去。
提及《闯关东》,萨日娜父亲首先看中了剧本,觉得剧中的“文他娘”与萨日娜的奶奶性格极为相似,十分支持萨日娜主演这个角色。萨日娜说,拍这部戏时,她常常回忆起自己与祖母之间的种种细节,这让她自然地融入到角色当中。
在戏里时常扮演各种角色的母亲,萨日娜对“母亲”这个词语当然理解更深,尤其是自己做了母亲以后,她说自己感受更加深刻。每天都要给父母打电话,她生怕自己因事情繁多忘记了,如果哪天没有和父母通电话,萨日娜整天就会心里不安。
2005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好父母,萨日娜为父母在北京郊区某老年人社区买了一套房子。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带上女儿去看看两位老人。萨日娜的这种孝心也影响到了女儿,萨日娜说孝心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只有自己尽孝了,将来才会得到儿孙的孝敬。
萨日娜是当之不愧的孝子,她不仅是个孝顺的女儿,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公公婆婆习惯了老家的生活,不愿搬到北京来。在拍戏之余,她总会抽出时间,陪同丈夫带上女儿回到山东烟台,在家住上一段时间。“从拍摄《大染坊》开始,公公都会把我拍的戏看好几遍,有的甚至连台词都会背了”,说到这里的时候,萨日娜满脸洋溢着无比的幸福。
因为萨日娜在戏中一直塑造着母亲的形象,以至于许多演员见到她的时候,都会亲热地直呼她“娘”来打招呼。这时,萨日娜心底总感觉很温暖,也让她更加珍惜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