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庭《周书》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崔曙庭

《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

令狐德棻,宣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卒于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年八十四岁。德棻家为河西大族,世居敦煌。他父亲令狐熙,在周、隋两朝,均任显职。德棻在隋末曾被任为药城长,由于时局混乱,没有到任,这时他已三十多岁了。隋末唐初,他曾参加李渊的从弟李神通的反隋军,因而得到唐朝统治者的相信和重用,历官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秘书少监、弘文馆学士、国子祭酒等,并进封公爵。

早在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令狐德棻就向李渊建议修周、隋等史。他认为梁、陈、齐、周、隋诸朝,多无正史,特别是周、隋二代,为唐所直接承继,应及时编写出史书,以为鉴戒。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分派中书令萧瑀等分撰魏、齐、周、隋、梁、陈等朝史,经过数年,无功而罢。到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又命房玄龄等监修梁、陈、齐、周、隋等史。魏史因已有了魏收、魏澹二家之书,大家认为就不必再修了。而周史的编撰任务仍交给令狐德棻承担,另外又派秘书郎岑文本和殿中侍御史崔仁师协助编写。到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经过八年的努力,五十卷《周书》就编撰完成。令狐德棻除编撰《周书》外,还参加了《晋书》的修撰,在体制方面,多为他所拟定。对梁、陈、齐、隋诸史的编写,他也参加了组织和督导工作。

唐初修周史,时间隔得近,耳闻目见,有它方便的一面,但已成的著作却不多,资料还是比较缺乏的。据刘知几在《史通·正史篇》中说,关于周史的编撰,在西魏时有秘书丞柳虬(qiú囚),曾写过国史。到隋朝开皇年间,秘书监牛弘撰《周纪》十八篇。其书《隋书·经籍志》已著录,注明“未成”,说明不是完整的周史。令狐德棻的《周书》,就是以牛弘的《周纪》为蓝本编撰而成的。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中》曾谈到令狐撰《周书》时,所凭藉的史书有限,资料比较贫乏。

《周书》记事,上起公元535年(西魏文帝大统元年),中经公元557年宇文觉灭西魏,建立周,到公元581年隋灭周为止,共计四十七年的历史。其中西魏二十二年,周二十五年。北方的割据政权周与南方的陈同时存在,所以后人又称“北周”。如同高氏建立东魏、北齐一样,西魏与北周也是宇文氏一手建立起来的。在西魏时,政权实际是掌握在宇文泰手中,西魏的三个君主,都是傀儡,所以写周史时,也就把西魏包括在一起了,这是合乎历史的实际的。《周书》有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共为五十卷。本纪八卷,记文帝宇文泰到静帝宇文阐等六个帝王之事。宇文泰当权在西魏时,本人并未称帝,因为是北周的奠基人,所以也列在帝纪,由于内容较多,分为上下两卷。北周的五个君主,有三个是宇文泰的儿子,其中武帝宇文邕,在位十八年,生活俭朴,勤于政事,是难得的一个贤明帝王。他由于历时长,史事多,也分为两卷书。其余四人,在位短暂,没有什么政绩可言。宣帝宇文赟(yūn晕),荒淫狂乱,终于为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了隋朝。

列传四十二卷,编次情况,与前史略同。前五卷记皇后和皇室诸王,最后的部分是类传,仅有四目,为数最少。其中的《异域传》,分上下两卷,是记载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和邻国的社会历史情况的,对于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外交通和商业往来,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列传中又为后梁萧詧及其有关人物立了专传。萧统的第三子萧詧在江陵称帝,先后经三代,历时三十三年,史称后梁。姚思廉修《梁书》时,不为他立传。令狐德棻的《周书》却用专传记载了这段史事,是可取的。列传第三十三,是《王褒、庾信传》。二人本来都是南朝梁国人,后来到西魏、北周做官,给北方文学以很大的推动。传文中全载了庾信的名篇《哀江南赋》,是一篇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本书无志,关于志的部分,一起收在《隋书》诸志中。

前人对《周书》的评价,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刘知几认为其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意思就是文彩有余,内容不足。从内容来说,由于根据的资料有限,所记史实不够全面,这确是它不足的地方。从文字表达来看,文笔较简练,并不是很空洞浮泛的。有关西魏、北周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还是《周书》保存的材料较原始。

《周书》在宋代已有残缺,据清代学者钱大昕考证,所缺有五卷,即列传第十六、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中华书局在出版点校本《周书》时,曾进行了详细校勘,认为除五卷全缺外,尚有二卷为半缺,个别还有脱去段落文字者。这样看来,《周书》的残缺,不象《北齐书》那样严重,原书基本上还是保存下来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