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平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元结
词的第一、二句,叙写从长沙返回道州的水路风光,那是很优美动人的。时当早春二月,春水泛涨,在冬天浅涸缩瑟的湘江,突然在春的召唤下变得容光焕发,恢复了青春。作者在首句的结尾,用“春水平”三字,绘出了江水的饱满,江面的开阔,江体的丰腴,江流的舒缓,内涵极为充实。接着,又借诗人的议论,构出春江月夜的诱人画面,月亮柔和而圆润,春风温顺而煦和,它们与前面提到的流水溶溶的江面,共同结成了一个和谐的、宁静的环境,对于热爱自然的诗人,这是多么难得的旅行机会!作者是在这种兴致下,乘公务之便,作出夜航的明智的决定的。这里,虽然没有张若虚对春、江、花、月、夜神奇境界的细腻描写,却也简练地勾出了它的幽美恬静。第三、四句,叙写夜航的过程与遭遇。春江的夜景,看来很使作者神往,这种心绪,从第三句句首的“唱桡”二字,不难揣见。“桡”即俗话所说的“桨”,用之拨水行舟,当然要发出声音。这里以“唱桡”摹写橹声,表明作者对它的节奏柔和十分满意,视之为一种动听的、风味特殊的乐音。而这种形容,又使我们透过文字的启示,想见当时他在月光之下、扁舟之中,眼观朦胧的夜景,耳闻汩汩流水与橹声的怡然自得的神情。迢递的水程,也就在娱目赏心时不知不觉地逐步缩短。这两个字的运用,进一步浓郁了夜航的诗意。然而,第四句的内容,却给气氛带来了突兀的转折。作者叙写舟行抵达平阳戍时的遭遇。“平阳戍”是衡阳之南的一道关卡。从第三句“欲过”的语气来看,作者当时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之中,缺少受到盘诘的思想准备;而守吏的喝问,使作者感到愕然,也破坏了诗意的气氛,迫使作者把思想从美好的自然界拉回到痛苦的现实之中。这里的叙写,既反映了旅途的真实经历,也从侧面表现了当时局面的动荡复杂,即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形势的严重。从守吏的角度来说,夜间行船,事有可疑,诘问姓名,职责所在。事件的发生,都在情理之中;而对诗人说来,显然十分扫兴。
这首词在层次部署上,与前面一首相同,前三句以抒情的笔触,铺叙自然景色凝成的理想境界,开朗乐观,第四句写意外的际遇,诙谐中夹杂着沉重,在感情上显然是存在重大区别的。把守吏盘诘的遭遇,写入词篇,即事成章,生活的气息很强烈,也使收笔出人意外,不落常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