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情感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意义无外乎人类的思考在上帝面前太过渺小而容易琢磨,就像讲了个笑话一般。然而,人类的本质就应该是思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作为文学大家的苏轼,同样利用思考,回顾、感慨、对比、分析,最终抒发一种独特而透彻千年的深邃情感。其载体,便在于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歌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其中之佼佼者。

一、上阕:江山如画,豪杰无数(一)开篇立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夫者,流水也。日夜奔腾的河水,如大浪淘沙般,淘洗着千古人物。豪杰沉淀,为人所认识;庸才飘荡,为世所遗忘。开篇之际,已奠定情绪基调:壮阔、豪迈。杨慎《临江仙》有类似句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可为参照互观。

(二)史今相接 记叙——“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处显然用了倒装句式:西边故垒。作者看着东流之水,西望而视,见有堡垒陈迹,故生怀古之思。乃问之于人,人应道:三国周郎赤壁。连续使用三个名词,虽无动词连缀,铺陈之际,却觉历史风云滚滚而来。三国时期,名将周瑜,赤壁鏖战。此间叙述,回忆过往。过往如烟,风华重来。

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千堆之雪,借喻手法。以雪喻浪,纯白泛沫。雪从何来?上有乱石如剑戟钩叉,直刺苍穹。傲然不动,雄壮异常。下有波浪翻涌,怒拍乱石。气势浩大,一往无前。两相对冲,雪浪纷飞。此处之乱石与惊涛,或可以理解为曹操与孙刘联军。各自刚硬而不屈,石浪互击而雪生,孙刘应曹而血涌。雪者,血也,谐音双关。

(三)初步总结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何等样佳画?曰人文之图画与自然之图画。人文之图画,三国周郎赤壁。此地历史悠久,曾有重大事件于此处发生。自然之图画,乱石惊涛雪浪。此地风景奇崛,本自人间地势冲击互搏形貌。钟灵毓秀之地,乃生钟灵毓秀之人;风景奇崛之地,常生应劫历世之人。杜甫《咏怀古迹》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没有群山万壑奔赴荆门之态势,如何能生长出明眸皓齿之明妃?故曰:江山如画,一时之间,无数英雄出没,太多豪杰逡巡。

以上内容为上阕,是为宏观描写。纵然谈到周郎赤壁,不过以周郎为代表,总论英雄。下阕开启,则具体而论。承接上阕,从容而言语。

二、下阕:追昔抚今,“公”“子”对影

(一)公瑾其人 遥想公瑾,风华绝代无双。无双之表征有四。其一,小乔初嫁。新获小乔垂青,娶得美人。人生三大乐事,何也?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周公瑾都督江东,年少成名。无须金榜题名,不必漂泊他乡,所期待者,唯洞房停红烛耳。如今已得也。其二,雄姿英发。恰英雄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其三,羽扇纶巾。赳赳武夫,手执羽扇,头顶纶巾,真正书生模样、文武兼备。其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言谈之际,笑容未尽,强敌已灭,功业已成。略总结,其一,小乔初嫁。美人垂青,羡煞旁人。其二,雄姿英发,少年英雄,气质英武。其三,羽扇纶巾,武将书生,文武共济。其四,谈笑灭敌,天下闻名,举手功成。如何不风华绝代,际遇无双?

(二)子瞻其人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何谓故国神游?故国,指故地,古时战场。神游,以神相交,以意而游。故国则昔日君臣相守之时代已消失,神游则不能亲临时代而唏嘘。何谓多情应笑?多愁善感,情绪勃发。然而,亦只能心情勃发,神游故国。人不能赞,不会记,只是嘲笑、冷笑、欢笑。何谓早生华发?早生者,过早生出。华发者,年华白发。功业未成而白发生,事情未做而年华老。故国光华兮已散去,风起云涌哉不能临。

(三)二次总结 “人生如梦。”如梦之人生,何以如梦?至少有三重。其一,公瑾文才武略,少年得志;子瞻多情应笑,早生华发。生命数十载,何以人我如此差距?梦哉?真哉?其二,公瑾风华绝代,吴国以少胜多,然而公瑾只能遥想,毕竟已不在世;故地只能神游,而不能履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公瑾之人生真哉?梦哉?其三,赤壁怀古。子瞻思,苏轼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尚且不能如公瑾般建功立业,成就无双。他已作古,吾其何如?吾之人生梦哉?真哉?庄生梦蝶而已。

(四)归于苍冥 酒酹江月。以酒洒地,口中念诵。祭奠之礼也。如上文言,祭奠者,当为公瑾或子瞻,或二者兼而有之。然而,落脚处竟是“江月”。不祭祀公瑾事业无双,不祭奠子瞻年华易逝,却祭祝“江月”。何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赤壁赋》中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声名云散,长城犹在。人或速朽,江月不朽。一切的一切,归于苍冥。薄酒一杯,不祭祀公瑾,不感慨子瞻,祝福江月。千古长存,乾坤升华

三、总论:人生如梦,酒酹江月在这样一篇词作中,苏轼的技巧是丰富的。他使用了五种表达方式中的四种:叙述,叙说公瑾功业故事;议论,表达豪杰无数观点;描写,描摹乱石浪涛各自形貌;抒情,抒发人生如梦况味。其使用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的有两种:比喻与对比。英雄如金沙,浪涛淘洗;江山如画图,人文自然。对比,古今相对比,“公”“子”相对比,梦真相对比,虚实相对比。更为细节的,公瑾之年少得意与子瞻之年老无成对比,故国之英雄勃发与今世之多情应笑对比。如是者多,不复赘言。

在这样一篇词作中,苏轼的情感是变化的。初始的感叹,时间长河,滚滚而去,英雄不断涌现又不断消失。再时的歆羡,故垒西边,赤壁周郎,功业喧天,令人羡慕。后来的敬佩,文武全才,家庭美满,少年成业。往后是伤怀,多情应笑,早生华发。再后是感叹,人生如梦。最后是所有滋味的会合:言而无言,酒酹江月。

言而无言,绝类柳永婉约之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眼中或许无泪,心中必然有情。情感直欲迸发,言谈却是无辞。回顾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壮阔、豪迈,似转为悲壮、幽怆。辛弃疾曰:“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酒酹江月,其情何是?

曰:无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英雄无用武之地,功业无成就之门。

曰:伤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纵然风华无限,到底风流云散。

曰:茫然。“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曰: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或许如梦,杯酒祭奠此际。

教师之阅读,若仅仅抄录“教参”之上所谓“慷慨乐观”,则容易流于表面。以酒水祭祀明月,以须臾之物品祭奠永恒之事物,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强烈对比,如何能不见?如何骤然断定其为慷慨乐观?所谓苏轼之乐观旷达,乃言之于其一生行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并非其此时此刻之体悟。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等词句,如何能不见哉?教师授课,本当阅读文本入深处;教师阅读,自当旁征博引对照见真情。从文本出发,以意逆志为先,知人论世为辅,或能有所创见而获得某种超脱。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赵翼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苏轼何必无奈、伤怀、茫然或是故作洒脱?周公瑾固然功业显赫,苏子瞻却也名留千古。纵然二人都已作古,千万年间,后之来者,都必须仰视你们这两座高峰。或能翻越之,或仰视之。但你二人,都是一时俊彦,千古名人。大江东去,淘尽的是庸才,沉淀的是英才;时间长流,遗忘的是俗人,闪耀的是真人。梦是梦,认真则是真;以酒酹月,祝愿自深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