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典】

杜甫《月夜忆舍弟》。

【原作】

戊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由左拾遗贬为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司功参军后,当地发生饥荒,便弃官移家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这时诗人的心情极为苦涩压抑。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攻陷东京洛阳及济、汝、郑、滑四州。当时,只有弟弟杜占跟随身边,其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争频繁,消息断绝,诗人心头时常萦绕着对弟弟们的无限忧虑、关心和怀念。

乾元二年秋天,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明月朗照,诗人久久不能入睡,只得信步走到室外。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他思念起长久不通音信的弟弟们,于是写下了《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诗人流落天涯,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在他的心目中,虽说天涯各地的月亮是一样的,但家乡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那里的月亮也比异乡的明亮得多,这是诗人的心理幻觉,也是一种曲折含蓄的写法,突出表现了诗人热切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景中融情,景随情变。王嗣奭《杜臆》解云:“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无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后人常引用此句来感慨自己的背井离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