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村居》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题解】

高鼎,字象一,大约生活于清朝咸丰年间。浙江杭州人。他的创作多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解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早春二月,天气转暖,山间、溪旁、原野,草都一股脑儿钻了出来,大地又换上了嫩绿的春装。知春的莺儿,在芳草茵茵的山野,在春花初放的枝条上,清脆地叫着,自在欢快地飞舞着。堤坝上杨柳垂下长长的枝条,抽出了娇小淡黄的叶芽儿,柳丝贴着溪流堤岸拂动,那娇羞劲儿就像陶醉在春烟濛濛的景色里。〕

“草长莺飞”,写出了阳春二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长”,写草的生命力和生长的茂盛之状。“飞”,言莺的舞姿,写出了莺飞舞于山野、树林的形象美。“草长”是动态描写,但在“莺飞”的衬托下却是静态的景象,并为“莺”的歌舞提供了一个生气盎然的绿色背景。“长”助“飞”势,“莺”的高歌曼舞之态就更为形象动人。“二月天”的阳春美景,在“草长莺飞”中来到了“村居”之处。

次句的“杨柳”映首句的“草”、“莺”,“杨柳”、“草莺”是对“二月天”的具体描绘。“拂”,写长长的柳丝擦着堤岸摆动轻盈优美的动态,它紧承首句的“长”与“飞”字。“杨柳”在堤岸上轻“拂”,“草”在大地上生“长”,“莺”在天空中“飞舞”。这样,上有飞“莺”,中有拂堤“杨柳”,下有长“草”,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立体画与无声的诗。“春烟”,指春天空气中淡淡的雾霭。“草莺”、“杨柳”构成了阳春美景,“春烟”烘托着“草莺”、“杨柳”。同时,“春烟”又照应了“二月天”,言外意是:只有阳春二月,才有“春烟”美景。上联的诗意主要集中在“醉”字上,“醉”是陶醉、迷醉之意。一个“醉”字出神入化,迷醉于“春烟”的不只是“杨柳”,“草莺”又何不因“春烟”而“醉”呢!

上联,点明了题目,写出“村居”处的一片融融春光,写尽了山野绿茵的自然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阳春二月是最美好的时节,儿童们在校早早地完成了作业,高高兴兴地回家来。孩子们陶醉在阳春的美景之中,趁着“东风”吹得欢,急急忙忙擎着风筝来到野外,跑进大自然的怀抱,放开线轮儿让“东风”把“纸鸢”送向很高很高很远很远的地方。孩子们凝神地望着,欢呼着,跳跃着。〕

“儿童”是在“春烟醉柳图”中极为可爱的形象。“儿童”在“草长莺飞”的映衬下,显得更稚气,淘气,像莺儿那样活泼,像莺儿那样载歌载舞,自由自在。“归来早”对“二月天”,孩子们为阳春二月的美景所陶醉,才散学“早”归。“早”,既指书读完得早,更指到傍晚的时间还早。“早”和“醉春烟”相容,“杨柳”“醉”,孩子们更“醉”,盼着放学,渴望“早”归。“早”归是被“草长莺飞”逗得“早”,是被“杨柳春烟”迷得“早”,“早”蕴含着兴趣、爱好与欢乐。“早”逼真地写出了“归来”路上,蹦蹦跳跳,踩着草儿,摇着柳枝——聪明顽皮的儿童形象。

“东风”为四季风之首,这里喻兴旺繁荣景象。“东风”承上联的“草莺”、“杨柳”,没有“东风”就没有大自然的“草莺”、“杨柳”。“长”、“飞”、“拂”三个动词,也都贯注着“东风”,“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意在舞“东风”。“东风”,并呼唤着后文的“纸鸢”。“纸鸢”紧承第三句的“儿童”。诗人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使诗的主人公“儿童”的形象愈来愈鲜明,生动。第四句的“忙趁”最有诗意,孩子们唯恐失却“东风”,又唯恐浪费一点儿黄昏之前的宝贵时间,因而“早”归。“早”中寓“忙”。“忙”将孩子们在野外“放纸鸢”的紧张情状写得逼真传神。“趁”字,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凝神捕捉“东风”的形象与神气。“放”字,传出了风筝上天后孩子们心中的欢乐。诗的结句中“忙”、“趁”、“放”三词,笔触细腻逼真地刻画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使诗中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我们仿佛听到了“放纸鸢”的孩子们童声稚气的呼叫,嗅到了春草的芳香,与泥土醇厚的气息。

【综述】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初春明媚的风光,和儿童们“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有趣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春天,对恬静的村居生活,对天真稚童的喜爱之情。

诗的语言清新,格调明朗,突出了早春“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烟雾迷濛的特点,勾画出了一幅秀丽的“村居春景图”。

诗人观察细致,笔触细腻,着意刻画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忙趁”二字尤为传神,活画出了贪玩孩子们的活泼情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