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杜牧·赠别·其二》注释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牧·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①娉(pīng):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②袅(niǎo):娇柔。

③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产岭南。高丈许,外形像芭蕉,叶大,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少女。

赏析

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从扬州被召回长安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时,人赠诗给一位相好的歌妓。第一首中,诗人盛赞了这位少女的娇柔和美丽。他用娉娉袅袅来形容少女美好的身姿,用豆蔻梢头来形容她含苞待放的美丽,人美如花,花因人艳。寥寥十四字,就将少女那如花似玉、倾国倾城的美丽尽展出来。诗人用语新颖,避实就虚,信手拈来,精妙无比。然而诗人不一而足,紧接着他避开正面描写,用十里春风和扬州美人来进行侧面烘托。只见十里长街,湖光春色,百花争艳。舞榭歌台,美女如云。卷上珠帘,楼外的春光都黯然失色。卷上珠帘,馆内的佳人也自愧不如。诗人真是高明之至,他从少女写到花,从花写到春,从春写到美人,少女的美丽被诗人巧妙地烘托出来。诗人风流才俊,挥洒自如,含而不露,游刃有余。临别赠诗,诗人别人不用“你”字,赞人不用“美”字,甚至不用君、卿、女、花等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个性尽现。

第二首中,诗人抒发了对这位少女的依依惜别之情。别筵之上,两人凄然相对,状若无情。诗人多情是真,无情是假,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这个无情包含了诗人对所恋之人的无限深情。他掩饰自己,是为了不让对方难过,或者是旁座有人。可是举杯道别,四目相对,离别的痛苦让诗人挤不出一丝笑容。这种内心的矛盾,把诗人的真实感受描写得委婉尽致,情意深长。这也许是诗人的暗恋,他内心的泪在流,就好似那燃烧的蜡烛,它似乎理解这里发生的一切,燃尽有芯,为人垂泪。在感伤的气氛下,诗人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诗人语言质朴,清爽流畅,借物抒情,缠绵悱恻,感情真挚,意境深远,令人玩味不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