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悲陈陶》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孟冬十郡良家子②,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③。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④。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⑤。
【注释】
①至德元载(756)十月二十一日,宰相房琯率军与安史叛军大战于陈陶斜,此时贼势方盛,而官军以轻敌遂致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杜甫时陷长安,闻之而作此诗,字里行间充满悲愤之情。陈陶,即陈陶斜,又名陈涛斜,在今陕西咸阳市东。②孟冬,冬季第一个月,即阴历十月。十郡,泛言士兵占籍之广。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③二句极言官军伤亡惨重。野无战声,指激战过后,全军覆没,战场一片死寂。义军,谓官军为国而战,乃正义之师。④二句愤安史叛军之得志骄横。群胡,指安史叛军。血洗箭,兵器上沾满了血。箭,指代兵器。都市,国都长安的街市。⑤二句写长安士民亟盼光复。都人,京都士民。当时,肃宗迁至彭原(今甘肃西峰),地处长安西北,所以说“回面向北啼”。
【评析】
这首诗以实录反映了唐军惨败、叛军气焰正盛的形势,以典型的画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表现的不仅仅是诗人对时势变化的关注,更主要的是无数生命的毁灭在诗人内心造成的强烈震撼,及由此而产生的深沉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可贵就在他的心始终与人民一起滴血,并未因熟视丧乱而变得麻木,所以他的痛切悲苦之词,才能使千载以下的读者为他的博大仁爱而感奋流涕!在艺术处理上做到了明写与暗写、实写与虚写的高度统一,即将陈陶会战及其后果、诗人爱憎和民心所向统一了起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