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题解】

选自《毛泽东词》。沁园春,词调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此词写于1936年2月。1936年1月,为了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实际行动促成全国抗日战争,毛泽东同志亲自率领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准备渡黄河出河北,与日寇直接作战。是年2月,在东征途中,诗人面对茫茫雪景,浮想联翩。为了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消极影响,展望辉煌的革命前程,写下了这首以“雪”为题的词。

这首词公开发表于1945年11月。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准备挑动大规模内战,变中国为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为了骗取舆论,玩弄了“和平谈判”的阴谋。为了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代表团从延安乘飞机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余天的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应柳亚子先生的请求,书写了《沁园春·雪》相赠。当此词于11月14日在重庆《新民晚报》一发表,立即轰动全城,争相传诵,影响遍及全国,震撼了亿万革命人民的心,给人民带来了战胜敌人、争取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力量。

【解读】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诗人用如椽的画笔描绘了北中国壮丽的雪天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中,表现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预示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祖国北方的严冬景色,千万里大地,覆盖着层层冰雪,千万里长空,飞满了飘舞的雪花。〕

这一层,总写北中国的严冬景色。第一句,“北国”点明了描写的区域,“风光”点明了歌咏的对象。第二、三句展开描写,点出词题“雪”,使第一句中的“风光”得到落实。“千里”、“万里”承“北国”二字,写空间之广;“冰封”、“雪飘”承“风光”二字,言天寒之甚。第二句是静景,写地下;第三句是动景,写天上,这样就使动静交织,天上地下交相辉映,只用八个字就勾画出北国严冬特有的景色,显示了作者壮阔的胸怀。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登高举目向长城内外望去,全被大雪覆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冰雪世界;而黄河的上游下游,一时间失去了它往日那奔腾的惊涛骇浪,全都结冰封冻。蜿蜒绵亘的群山,一片皆白,犹如一条条银色的长蛇婆娑起舞;此起彼伏的高原,好像蜡色的象群你追我赶奔向远方;纵目极望,银色的群山和高原,与飘雪的天空连在一起,仿佛要和老天比试谁高谁低谁弱谁强一样。〕

这一层是对“北国风光”的雄伟景象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望”是领字,从第四句一直领到第十句,表明这些都是眺望所见,都是“望”的对象。又分两层展开诗意。前四句表现“雪”景的气魄和威势。“长城内外”,是南北纵览;“大河上下”,是东西环顾。所写空间辽阔,与前文的“千里”、“万里”相承。“惟余莽莽”,是明写雪,“顿失滔滔”,是暗写雪,一明笔,一暗笔,把“雪”铺天盖地笼罩一切的气势表现得恰到好处。

诗人笔下的“北国风光”,实际上也是对当时反动统治下的中国北方“冰封雪飘”政治形势的象征性描写。诗人特意将那孕育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大河”,那象征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抵御侵略的光荣传统的“长城”入诗,这就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后三句,进一步活画出冰封雪盖下北国山原的色彩、形态和精神。“银”、“蜡”是写色,“蛇”、“象”是绘形,“舞”、“驰”化静为动,赋予“山”、“原”以蓬勃活跃的生命力。“欲”字化无意为有意,把“山”、“原”人格化了。

可以想象:那如飞似舞的群山,那如奔似驰的高原,“欲与天公试比高”,富有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不正象征着那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汹涌澎湃,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吗?

综述之: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天气,最能体现祖国山河雄伟的莫过于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这些景物在冰封、雪飘的衬托下,使北国风光更加雄伟壮观。因为是咏雪,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是一个“白”字。“莽莽”的长城内外,失去浪涛的大河,“银”色的群山,“蜡”色的高原,展现出一个无边无际的银装世界。其中长城、大河的静景,群山、高原的动景,相互映衬,使祖国山河更加充满活力。诗人给群山和高原灌注了活跃的生命,大自然被写得生气勃勃、壮丽非凡,反映了诗人的广阔胸怀和气壮山河的巨大魄力。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待到雪霁天晴的日子,雪白的大地披上了红色的盛装,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娇美艳丽。〕

上层七句是实写,写眼前的雪天的风光,着重从雄伟上落笔;这三句是虚写,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主要从艳丽上描写。“须”字,在时间上表示指日可待,在情绪上显示出急切地向往。“晴日”,是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看”字与前文的“望”字相对,统领着以下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红装”与“素裹”对仗,浓淡相衬,妖艳明丽。“分外妖娆”,把上阕的写景抒情作一收束,含蕴着对祖国更美好的明天的热烈呼唤。可以想象,待到雪后初晴,天上的丽日红艳艳,地上的积雪白皑皑,上下交辉,光彩焕发,河山穿上新装,日月换了新天,这就是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万户红旗、万家春色的写照。这样把眼前的雪景和想象中的雪景结合起来,寥寥几笔就给画面涂上了明快清新的色彩。

今天,这个“晴日”的万丈光芒,正沐浴着神州大地。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前夕指出这个必将来临的“睛日”,在当时对于鼓舞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具有何等振奋人心的力量!

上阕俯视万里江山,下阕纵览百代历史。

下阕由写景转为议论,从壮阔的宇宙空间写到悠久的历史长河。通过评论封建历史人物,表达了无产阶级雄视百代、把握今朝的壮志豪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祖国的河山是这样的壮丽多姿,引得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竞相爱慕,为之倾倒。〕

这层承上启下,过度极为自然。第一句承接上半阕所写的“北国风光”,而作一收束;“如此”总括了上阕所写的整个内容,高唱咏叹,将上阕爱国主义激情作一总汇。第二句领起下阕,“引”字接得极为自然,由上阕对“北国风光”的赞美——写景抒情,过渡到下阕对祖国悠久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论——论史抒情上。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惜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汉武帝,在文学才华上略微差一点,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不少地方考虑得不够周详;唐太宗、宋太祖,在文采风华上也稍有逊色,统治天下的政绩也不是那么理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元太祖成吉思汗,只知拉满长弓射大雕逞高强。〕

这一层用一个“惜”字,总领以下七句。这里虽然只举了五个历史人物,实际上却写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所举历史人物,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想使自己成为锦绣河山的主人,他们也曾为祖国大好河山的统一做过努力,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建立和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方面,都建立过历史的功绩。特别是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革新,反对复古,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诗人巧设了“文采”、“风骚”、“射大雕”三个非实指性的侧面,用“略输”、“稍逊”、“只识”三个表轻微程度的贬义词,委婉含蓄地寄寓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很有分寸地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暗示出这些“英雄”人物的历史局限性。他们所代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使中国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以致造成近代和现代史上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落伍。

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他们没有也不能使“如此多娇”的江山“分外妖娆”,他们不是“多娇”“江山”的真正主人,而决定历史命运的是人民大众。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信心百倍地高唱出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英雄人物及其所建立的功业,都已经成为过去了,他们虽曾叱咤风云威名远扬,但不过是视天下为己有的封建帝王。真正称得上英雄豪杰的,还是当今先进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他们是革命的先锋,国家的栋梁!〕

“俱往矣”三个笔力千钧的大字,呵退了那些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收束了千年历史。诗人又猛转笔锋,唱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簇拥出新时代的英雄——新兴的无产阶级。在当代无产阶级面前,一切剥削阶级的“英雄豪杰”,都显得黯然失色。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多娇”“江山”的真正主人,才能治理好雄伟壮丽的祖国河山。这三句在全词中是思想的高峰,深刻地说明了这样的历史结论: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是今天中国历史的主人,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最崇高的评价,是对新兴的无产阶级,对英雄的革命人民的衷心赞美。

历史的时钟按照毛泽东同志的预言敲响了!

1949年10月1日,旭日东升,朝霞万丈。五洲四海,回响着毛泽东同志宏亮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开始了。

【综述】

《沁园春·雪》是一首豪迈奔放、雄视百代的名篇,意境高远,气势雄浑,褒贬分明,是毛泽东同志词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把写景、抒情、议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上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突出了北中国的“风光”,从“冰封”、“雪飘”两个角度写,“莽莽”的“长城内外”,似蛇舞的“银”色的群山,如象驰的“蜡”色的高原,是写“雪飘”雪盖的景象;“顿失滔滔”的“大河”,是写“冰封”;“红装素裹”,是写“晴日”的雪景。这样,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也寄寓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之情。特别是“欲与天公试比高”、“分外妖娆”等诗句,是写景,更重在抒情,表现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

下阕论史抒情,抒情言志。论史,评价了五个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武功虽盛,但“文采”略输一筹,“风骚”稍逊一筹。“俱往矣”,千古英雄,已成陈迹,连同他们的业绩都已经成为过去了。这是议论,也寓以抒情,特别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既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评价,也表达了对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衷心赞美之情。

这样,词的主题思想才得以充分有力的表现。

全词构思巧妙,起笔直写所咏之意,扣题,始而作总括描述,继而以“望”字领起,连用七句作细致描绘,又以“须晴日”巧妙一转,从“北国瑞雪图”引出一幅“北国雪霁图”,把读者从一个玉砌银装的境界引进一个红彤彤太阳与白皑皑积雪互相辉映绚丽多彩的境界。下阕,先以“江山如此多娇”总结收束上文,又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的种种评论。然后,又以“惜”字领起,连用七句纵论千古英雄人物。最后,以“俱往矣”三字收住前文,引出另一层新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这首词在艺术上造诣很高,可以说是我国诗词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