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身何似了心休
无门慧开
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
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无门关》,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二九四上
【白话新唱】
修行如果将重点放在身体的解脱
不如着重心的解脱来得彻底究竟
只要心得解脱了就自然不必去为身体担心
如果还能更上一层楼
身心都解脱了
就是逍遥自在的神仙
更不必去在意什么佛啦、菩萨啦这些毫无意义的头衔、名分!
【分析与鉴赏】
这是《无门关》第九则的大通智胜佛公案的颂。《妙法莲华经》的《化城喻品》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为什么大通智胜佛不得成佛道呢?这段话成为许多禅者的热门话题。
在这段公案里,有人问兴阳清让禅师这个问题,他回答说:“为伊不成佛。”意思是,大通智胜佛只是专心修道,而没有成佛的念头,无求乃安!
这首诗,笔者以为吴怡先生在《公案禅语》书中写了一段极好的诠释,故抄录如下: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心见性,如果我们能明心见性,则心身当处解脱,一切自在逍遥,这已是活佛的境界,还需要什么佛的名号呢?
“在这里所谓神仙是指自在的真人,或本来面目。封侯虽然表面意义是指世俗的名位,实际上暗喻一般人心目中的那个佛的名相。因为有成佛的一念,已是把佛世俗化了,正像一般俗人把公侯将相当作一个值得显耀、为人艳羡的目标来追求。所以本则公案写出了禅宗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只重明心见性,而不向外求佛。”
依笔者之见,这首诗还另外有几个含意。
其一是,修行的重点是在于心的质量,至于身体是住在都市或山林,并不重要。
其二是,身体是心的工具,当人生不可避免的死亡到来时,身体必然毁坏。所以,在必然毁坏的东西下太多功夫,就如同在沙滩上盖城堡,终是徒劳无功。是故,禅宗一贯的宗旨,是心的解脱优先于身的解脱。
至于身心都解脱,应该是在心得解脱之后,才会遇到的更高层面的问题,此处不谈,留待未来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