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表达热爱祖国,眷怀家人情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赶去投奔唐肃宗,在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杜甫目睹了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处逆境,思家情切,不禁感慨万端,于次年写下这首诗。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国”指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攻破。“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深”,茂盛、茂密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感时”,感伤时局。“恨别”,悲伤,悔恨离别。“惊”,意为使惊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指连续多个月。“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的难得。“抵”,值的意思。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搔”,抓,挠。“短”,即少。

“浑”,简直。“欲”,将要,就要。“胜”,能承受。“簪”,是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评解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这首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已成为千古名句。对这一句诗的解释历来有两种: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国既残破,家亦不存,诗人把国事、家事书于一诗之中,思家心切,正是爱国情深;感家流离,正是哀国残破。全诗写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中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两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