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抒发为国立功志愿诗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题解

唐高宗永隆二年,突厥侵扰固原、庆阳(今甘肃省东部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作此诗以抒怀。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为国立功的志愿,表现出一种激昂慷慨的精神。

句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边塞筑有烽火台,备柴草,遇有敌情,即举火告警,各台递相传报。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牙璋”,古代发兵时所用的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成牙状。“凤阙”,阙名,在汉代建章宫外,上有金凤,这里泛指皇宫。“龙城”,匈奴祭祀天地祖先神鬼的地方,为匈奴的政治中心地。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多”,常常。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评解

这首诗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用规矩严格的律诗形式来写金鼓杀伐之事,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和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一路上行军的情况等,一概略去不写。其次,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2),初唐四杰之一,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显庆六年(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