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典】

杜甫《春望》。

【原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唐朝天宝年间(755),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发动叛乱。第二年六月,叛军攻下了军事重镇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到四川。七月,唐肃宗在武灵即位,这时,逃难中的杜甫把家安顿在鄜州羌村,准备去投奔唐肃宗李亨,于是他独自一人向灵武进发。

这天,他正随逃难的百姓匆匆赶路,突然一队叛军迎面追来,也不知道叛军们怀疑他们中有唐朝的密探,还是要抓他们被充军队,把他们全都抓了起来,并押往叛军的一个营地,逐个进行审问。

当审问到杜甫时,他被带到一个叛军头目的住处。小头目打量杜甫,厉声问道:“你做过什么官?是什么人派你到这里来的?”

杜甫回答道:“我不是什么官,只不过是普通的老百姓,是个读书人,没有考中。”

小头目又问明了杜甫的籍贯姓名等情况,看他衣衫破旧,看上去却像五六十岁,又不能留在兵营里充军打仗,便把他赶出了营地,其实这年杜甫才40岁出头儿。

杜甫回到了自己在杜陵的住处,每天出去找这里的老朋友,想和他们去灵武投奔唐肃宗,可战乱连年,人们漂泊不定,那些老朋友也不知逃到了何处。因此他打算一个人逃离长安,然而京城的周围都被叛军密密麻麻地守卫着。

转眼春天便来了。有一天,杜甫终于有机会逃了出来,他望见战乱后的长安残破不堪,四周都是荒芜的蒿草,听到是鸟儿的悲鸣,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触景生情,于是他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作者写此诗时,身陷长安安史叛军中。当时各地烽火不断,家书难得。目击国家山河破碎,自己全家离散,感慨万千。以至于因感伤时局,烂漫的春花也能便自己溅泪;因怅恨别离,悦耳的鸟鸣也能使自己惊心。

这两句诗突出地强调了作者的国仇家恨之下的那种极度的伤感,因而这两句诗也就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